1994年4月5日,中國的清明節,涅槃樂隊(Nirvana)主唱科特·柯本(Kurt Cobain)在西雅圖家中舉槍自盡,一顆閃亮的搖滾明星隕落。柯本母親知道後,悲痛地說了一句:「他也成了倒黴的27club一員!」
在搖滾史上,有一個著名的「死亡祖咒」,就是27club:很多頂尖的搖滾樂名人都死於27歲,或自殺,或死於非命。這當中有幾個關鍵詞,頂尖,搖滾人,死亡,嚴格意義上講,要成為27club需滿足這三個因素。
布萊恩·瓊斯(Brian Jones):偉大的英倫樂隊滾石(The Rolling Stones)的創建者之一,天才的吉他手。布萊恩·瓊斯少年時候十分迷戀薩克斯,為此輟學,兼職吉他手,開啟了他放蕩不羈的一生,16歲就獨自去歐洲闖蕩,並成為兩個孩子的父親。1969年,布萊恩·瓊斯醉酒,溺死自家泳池,滾石樂隊也逐漸走向衰落,甚至一度解散。
吉米·亨德裡克斯(Jimi Hendrix):擁有美國印第安黑人血統的亨德裡克斯,卻用音樂徵服了所有膚色的搖滾愛好者甚至其他搖滾同行,被稱為吉他之神,連埃裡克·克萊普頓、約翰·列儂以及保羅·麥卡特尼這些搖滾巨匠都是他的忠實聽眾,並助他成為世界級的搖滾明星。1970年,吉米·亨德裡克斯服藥過量去世。
詹尼斯·喬普林(Janis Joplin):2016年去世的搖滾巨星萊昂納德·科恩,有很多美麗的情人,詹尼斯·喬普林作為他的情人,卻是例外,她其貌不揚,在德州大學讀書時,還曾在全校選醜大賽中拔得頭籌。然而,她卻一身的藝術藝術細菌,詩歌、繪畫雙全,音樂才華更是使她名聲大噪,人稱「藍調天后」。1970年,這位搖滾史上最偉大的女性歌手之一,因為注藥過量死於27歲。
吉姆·莫裡森(Jim Morrison):老牌搖滾大門樂隊(The Doors)曾經的主唱,加州大學的高材生,上世紀耀眼的搖滾明星之一,1971年死於巴黎,葬在拉雪茲神父墓。法國天才詩人蘭波是他的精神偶像,他到巴黎是因為蘭波,到非洲去,在《野孩子》中寫下「還記得我們在非洲的日子嗎」,也是因為蘭波曾浪跡過非洲。如今的吉姆·莫裡斯在巴黎的墓碑,已成為流行文化的朝聖之地。
在這些前輩以後,還有很多如艾米·懷恩豪斯等死於27歲的音樂人,或許跟音樂人熱愛自由、放縱無束的生活方式有關係。以「頂尖」的要求去看,後面的一些可能也不算27club的人,但這畢竟只是一種分類方式,也不必過於刻板。
另外,跳出搖滾圈,我們可以發現,還有一些非搖滾的文化名人,也是死於27歲,比如中國唐代的王勃,路過南昌,留千古名篇《滕王閣序》,「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後來,失足落海而亡;以及俄羅斯堪比「詩歌太陽」普希金的萊蒙託夫,列夫·託爾斯泰曾說,「要是萊蒙託夫不死,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沒有什麼可寫的必要了」,1841年,他死於一次決鬥。
因此,我也常也把搖滾史的27club,延伸為文藝史的27club。同時,還不難發現,不僅有27club,還有37club,而且多噪了十年的人,在文學藝術史上的地位,絲毫不遜於那些搖滾明星。
拉斐爾(Raffaello Santi):關於文藝復興的美術三傑,人們最熟知的可能是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最年輕的拉斐爾存在感似乎也最弱,但很多人可能都見過拉斐爾畫過的聖母,或者見過卻不知道是他的作品。拉斐爾一生中畫得最多的就是聖母,靜謐、和諧,他的畫作被稱為古典主義藝術的典範。拉斐爾生於1483年的4月6日,耶穌受難日,如果說是因為生於這個宗教節日,拉斐爾自我暗示,專攻並精於畫聖母,這說得過去,可弔詭的是,他也死於耶穌受難日,1520年4月6日。
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生於18世紀最後一年——1799年的普希金,有很多皇冠一樣的頭銜,俄羅斯詩歌的太陽,俄羅斯小說之父,俄羅斯現代文學的奠基人,現代俄語的範本……做個比喻的話,可能就像魯迅之於中國現代文學。但是中國人對普希金的印象,如果不是中文系畢業或者熱愛文學的人,更多的應該是停留在被選入教材的那幾首詩上,如《致大海》《自由頌》,可能還曾覺得「不過如此」「沒什麼感覺」,這應該是翻譯的緣故。但是他的詩劇《葉甫蓋尼·奧涅金》以及《別爾金小說集》《黑桃皇后》《上尉的女兒》等小說作品,都是講俄羅斯文學甚至世界文學,繞不過去的篇什。
1837年普希金死於一場決鬥,差不多就是約架吧,說來也巧,緊隨其後的俄羅斯偉大詩人、前面提到的萊蒙託夫的死亡跟普希金竟然如此相似。很多人說普希金活了38歲,可他死的時候還沒過38歲的生日,說38歲其實算是虛歲了。
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梵谷的藝術並不是那麼大眾、流行,要不然他也不會成為生前寂寞、死後著名的一個典型案例之一,但是隨著梵谷的故事以及他的作品《向日葵》《星空》《自畫像》等經過電影、文創製品等各種方式的傳播,幾乎粗通文藝的年輕人都能知道梵谷其名。但是梵谷是荷蘭人,被為後印象派畫家、後印象主義的先驅,可能就不是那麼多人了解或者能準確記憶,某種意義上講,這也契合這樣一種說法:梵谷不是哪個國家的,而是屬於世界的;他的藝術作品也並非哪個流派、主義所能概括。
晚年的梵谷,精神病日趨嚴重,還伴有癲癇,在精神病院創作完那幅著名的《星空》的第二年,1890年,他飲彈自盡了。
蘭波(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如果我想望歐洲的水,我只想望/馬路上黑而冷的小水潭,到傍晚/一個滿心悲傷的小孩蹲在水邊/放一隻脆弱得象蝴蝶般的小船」,對於蘭波,我最初接觸的是他這首名篇《醉舟》,一首沉浸於大海的詩,但是在創作這首詩的時候,生長在夏爾維勒的十來歲的蘭波,並沒有見過大海。他的男朋友魏爾倫也是讀到這首《醉舟》,對蘭波陷入深深的迷戀,兩人從此相愛相殺,真是殺啊,舉著手槍開火那種,蘭波手臂都被打傷過,險些喪命。
蘭波十三四歲就開始寫詩,這個「被繆斯的手指觸碰過的孩子」,短短五六年,到19歲寫完《地獄一季》,就完成了他一生的文學積累,被後世譽為超現實主義詩歌的鼻祖。而從19歲到1891去世這近二十年時間,蘭波都是在四處漂泊、探險、經商甚至販賣軍火,幾乎不再從事文學創作……米蘭·昆德拉化用蘭波的詩句,寫了一部長篇小說《生活在別處》,不熟悉蘭波的人,這句經常被人掛在嘴邊的「生活在別處」,應該熟悉吧。
按照37club的標準選擇,除了以上幾位大師以外,還有俄羅斯諷刺畫家費多託夫、法國後印象派畫家勞特雷克,以及中國詩人徐志摩、顧城等。
無論是27歲,還是37歲,這些文學家、藝術家他們也並非是中了什麼「死亡詛咒」,而是他們剛好在生命最好的年華死去。非要往宿命上解釋,只能說文學藝術,真是一個燃燒生命的行當。他們迅速燃燒、毀滅,精神卻長存於人類歷史的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