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柳州一位被外來車輛佔了自家車位的沈女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自家車輛把佔位車輛的退路封死。外來車輛司機覃先生幾番道歉,三次報警,沈女士就是不通融。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沈女士還說出了比比背景之類的氣話。那麼,這個小糾紛如何收場?
沈女士為什麼這麼大的火氣?因為沈女士與她樓上的鄰居謝女士有過鄰裡糾紛。沈女士在戶外晾曬的鴨絨被被化學品汙染,沈女士認為與樓上的謝女士有關,因為只有樓上謝女士這一戶鄰居,而外來車輛司機覃先生是謝女士的客人,所以,沈女士就抓住此次再被冒犯的機會,來一招狠的了。
一環套一環,可見,沒有無釐頭而來的爭議。說到底,就是鄰居關係怎麼處,鄰裡矛盾怎麼解決的問題。中國人在城裡大都住小區房,大家彼此挨得很近,哪有鍋鏟不碰鍋沿的道理呢?可是,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時候,經常是伸張「權利」的一方感到無奈,涉嫌「違規」的一方也覺得憋屈。
首先,是公序良俗不彰的原因。在一個文明社會,相互謙讓包容是常態,動輒惡語相向常會被人瞧不起。比如,走在東京擁擠的大街上,你會發現相互體諒已經成為大家的習慣了,抽菸的一定自覺走到吸菸點裡面過癮。這不是由於重罰,而是形成了全民的共識。反觀我國某些地區的民風,彪悍而缺乏體諒,這是社會文明程度不夠的體現。
其次,社區服務的水平不夠。小區門口出入登記和收收停車費等等,是最起碼的社區服務的內容;環境衛生的保持以及水電煤氣設施的維護,也是社區服務的分內之事。可是,一旦遇到鄰裡糾紛,相關的社區物業管理部門往往就無計可施,只好和稀泥了。
再次,需要基層派出所和律師頻頻出面嗎?民間的小糾紛,一旦上升到法律層面,情況就可能進一步複雜化。比如,沈女士說的氣話,要比背景嗎?就可以有近乎無限的解讀。外界如果持有揪住一句吹牛皮的話不放的態度的話,那麼,對於解決問題於事無補,只會強化雙方的對抗情緒。
問題的關鍵在哪裡?在於民間自治權力的缺失,在於基層民眾的公民意識的淡薄。早年間,為什麼那些德高望重的耄老或者族長,能夠化解大部分的民間糾紛呢?因為,這些民間鄉村自治機構,是維護社會穩定的最小單元,當然,也會有一些趁機欺男霸女的現象發生。可是,我們只要加以正確引導,就可以趨利避害呀。
基層民眾的公民意識教育,亟待加強。最起碼的,不應該相信誰惡誰有理,誰惡誰佔便宜。這是野蠻社會的邏輯。沈女士與謝女士的鄰裡糾紛問題,之所以遲遲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其根源就在於此。至於此次的堵車事件,只是相互矛盾的餘音嫋嫋罷了。
近期,國務院發文,大力推動老舊小區改造,這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能不能藉此東風,也狠抓一下公序良俗的建設呢?我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