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草菅人命的年代,魯迅為何敢痛罵民國,還能全身而退?

2020-08-19 趣史錄

每當魯迅在網上的段子裡出現時,大家總是嘻嘻哈哈覺得先生說的果然沒錯;但當他出現在語文課本裡,大家就開始犯愁了,畢竟魯迅先生的文章出了名的難背誦,又有許多「通假字」,默寫都很難。

不過,學生們的些許抱怨,並不能影響魯迅先生作品對於後世的影響。

作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和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先生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偉人主席曾評價他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但大家不免也有疑問,都說在民國人命最不值錢,那為何魯迅先生痛罵民國,還能全身而退?

  • 一針見血的狂人魯迅

現在提到魯迅,大家能回憶起來的當然是他的犀利與一針見血。他說學醫救不了中國,於是棄醫從文,一生都在思考國民性的改造與啟蒙,他的洞察性是直逼本質的。

魯迅的文章裡,從來都不缺少對於時政、對於民國政府的批判,他的批判之犀利,讓現在的一些人忍不住問道:「魯迅也是在罵中國,為什麼大家都在誇讚他?」

有人回答道,因為魯迅是把自己當成中國人在罵中國,而現在不少人在罵中國的時候,把自己摘了出去、把自己當成了外國人。

即使到了今天,魯迅的許多言論也絲毫不顯得過時,人們依舊會用魯迅的句子來針砭時弊。

魯迅在《狂人日記》裡寫:「從來如此,便對麼?」放到現在,大家面對許多事情,也會忍不住問:從來如此便對嗎?

魯迅在《藥》裡寫「人血饅頭」,現在人們依然會問「人血饅頭好吃嗎」,只要四個字,大家就能看懂。

除了批評,魯迅還寫「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他站在中國人的角度,替中國人發出疑問、提出批評,向封建舊文化宣戰,又不諱揭露民國政府的黑暗統治,還成立了左翼作家聯盟,粉碎了國民政府妄圖絞殺無產階級文藝的陰謀。

而對於這樣一個以紙筆為武器、英勇鬥爭的人,大家偶爾也不免會覺得,既然那個年代內憂外患、戰亂不斷、人命如草芥,許多英勇鬥士都被迫害而死,而魯迅卻全身而退了,為什麼呢?

  • 資深革命家、民國公務員

提到魯迅,大家都覺得他就是一個文人,很容易忽略他資深革命家、以及民國公務員的身份,實際上這些身份正是他全身而退的依仗。

魯迅從25歲起,就開始積極參加愛國運動、革命運動,他不僅是同盟會的資深會員,李敖更是暗示過,魯迅更是光復會的會員。

同盟會大家都很熟悉,就是由孫中山先生領導和組織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而光復會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光復會同樣是清末著名的革命團體,是1903年冬陶成章、魏蘭、蔡元培商議、以龔寶銓組織的軍國民教育會暗殺團為基礎成立的革命團體。

光復會不僅主張文字宣傳,更以暗殺和暴動為主要革命手段,光復會的活動範圍正是在江浙滬皖等地。

據稱,光復會在1907年的時候,曾經安排魯迅回國刺殺清朝的某位重臣,但他覺得刺殺清朝要員沒有意義,就逐漸淡出了光復會。

後來光復會也因為和同盟會要求創立民國的要求理念不同,退出了同盟會,與同盟會分道揚鑣。

但這足以說明魯迅是一個資深革命家,同時他也因此與蔡元培等人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因而,在魯迅從日本回來之後不久,就被推薦到民國政府教育部長蔡元培處,擔任了民國政府的教育部部員。

懷著教育救國的心情,魯迅來到了南京,並且很快就升任到了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按職級看,大約相當於今天的副司局級,也算是一個教育部的中層領導了。

作為一個中層領導,魯迅參與籌建了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 、國家博物館,亦為北大設計了校徽、參與制定了注音字母方案,為國家的文化建設出了不少力,並且也從國民政府領到了豐厚的薪水,維持了自己優渥的生活。

不過,從政八年後,政局動蕩、教育工作停頓、升遷無望,甚至國民政府還經常欠薪,再加上與許廣平的戀情,魯迅才選擇從教育部辭職,前往廈門大學任教。

  • 權力鬆散的國民政府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認為當公務員就能罵政府還全身而退,當然是不可能的。

魯迅能能全身而退的原因,是因為本身國民政府的勢力就比較鬆散、尚未形成高度中央集權 ,甚至有很多時候可能都無暇顧及他,而是忙著自身內部的鬥爭。

民國政府——大家都可以想像——在成立之初還是比較注重言論自由等開明的政策的,到了後期民國政府雖然對於異見分子有暗殺的行為。

但當時政權動蕩,民國政府要「對付」的人又有很多,像魯迅這樣非常注重鬥爭策略的人,並不在民國政府的「優先」暗殺名單上。

魯迅的鬥爭策略,主要是在自己的文章中、包括自己的演講中,雖然總是針砭時弊,或者模仿諷刺一些官員的行為,但從未直接批評或者宣揚推翻過民國政府或領袖,這一點就讓他少了很多的危險。

因而,雖然民國政府會「敲打」他一番,但也確實沒有做出過置他於死地的行動。

  • 多方勢力的保護

不過雖然民國政府的勢力鬆散、又忙於內外戰爭,但我們也不能忘記,民國政府本就是擅長於暗殺的,魯迅能在亂局中全身而退,也少不了來自於各方勢力的保護。

首先,便是來自於辛亥革命中堅力量的庇護。民國時期,革命黨人和民國政府的核心力量幾乎都是廣東人和浙江人。

據查,光復會剛成立的時候,幾乎都是浙皖兩省人,而且大部分其實是浙江人、尤其是浙江紹興人,比如當時著名的蔡元培、陶成章、徐錫麟、秋瑾、陳伯平等人,都是紹興人,而魯迅同樣也是紹興人,加上委員長上臺後,江浙人幾乎構建起了民國政府的最核心圈層。

同鄉的情誼、加上他自己資深革命黨人的人脈,魯迅確實獲得了「同鄉」的庇護。

例如,委員長就曾經在魯迅病重時,想辦法撥出一筆經費,讓魯迅前往日本養病;在魯迅病逝之後,委員長更是派人送去了10萬元的喪葬費用,魯迅在民國政府的人脈關係,可見一斑。

其次,魯迅受到了租借視力的保護。眾所周知,魯迅是在日本留學過的,雖然他在仙臺醫學專門學校肄業,但他在日本留學時同樣積累了不少人脈。

在歸國後,魯迅住在上海日租界內,受到日本人內山完造的保護。大家都知道,當時民國政府對於租界內的事情幾乎都是無法插手的,因而在租界內想要刺殺魯迅,自然也是很難辦到的。

最後,魯迅深厚的背景和人脈,讓他結識了不少所謂三教九流的人,他同樣也受到了來自三教九流的保護,包括上海灘的「皇帝」——杜月笙都與他交好、曾經保護過他,他能全身而退,幾乎是一種必然。

因而,其實李敖所說的話也不無道理,魯迅在當時並不是孤軍奮戰,確實有許多人都在保護他。

  • 極高的民眾聲望和社會地位

最後,當然同樣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魯迅在當時已經積累起了很高的聲望和社會地位。

實際上,民國政府也幹過通緝魯迅的事情,但最終每次也沒有真的把魯迅怎麼樣。

這主要就是因為魯迅在民間已經積累了非常高的聲望,民國政府無法徹底掌控和壓制輿論,一旦民國政府做出什麼出格的行動,輿論反撲必定會令民國政府十分頭疼。

從這個角度來看,「粉絲」多也的確是一種「護身符」。

魯迅靠著自己犀利的批評和諷刺,在社會間積累了一大批「忠實粉絲」,他的文章、他的觀點、他的理論有著牢固的社會認同,因而如果民國政府真的對魯迅動手,必定會遭受到百姓的排擠和各方勢力的「報復」。

因而,對於民國政府來說,可能最好的方法就是對魯迅的行為保持偶爾的「敲打」和長期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其實他們拿魯迅沒辦法,這麼做還能落下一個「開明」的好名聲。

多方因素綜合起來,讓魯迅獲得了民國政府的寬容以待,儘管有人批評他「墮落」,但他的文章發表並沒有受到限制,他在病逝後也受到了「風光大葬」的待遇,並且他的妻兒還領到了民國政府給予的慰問金。

但我們也需要明白,魯迅的全身而退,其實並不是——或者並不僅僅是——因為民國政府的寬容。

相關焦點

  • 在草菅人命的年代,魯迅為何敢痛罵民國後,還能全身而退?
    可是大家也不禁懷疑,在民國人的生命裡,誰是最沒有價值的,為什麼魯迅先生罵民國,卻能全身而退呢?現在一提起魯迅,人們就會想起他那一把鋒利的刀子和一針見血的文字。他說學醫不能拯救中國,於是棄醫從文,一生都在思考國民性的轉變和啟蒙,他的洞察力直指本質。
  • 大文豪魯迅當年大肆痛罵當權者為何沒遭到暗殺?李敖:他有個身份
    大家都知道,大文豪魯迅先生說話向來尖酸刻薄,直來直去,絲毫不給他人的面子。魯迅不僅是一位優秀的作家,他罵人也從不帶髒字,足以證明他的能力。除了批評社會各種現象外,我們發現魯迅對當時的當權者也給予痛罵。縱觀魯迅的文章,尤其是雜文,絕大部分都在痛罵當權者。有人評價,「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句評語非常到位,魯迅就是如此有個性。
  • 魯迅被章士釗辭退,一紙訴狀就告到法院,並痛罵其是「落水狗」
    魯迅被章士釗辭退,一紙訴狀就告到法院,並痛罵其是「落水狗」!魯迅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學家和革命家,他在文壇的口誅筆伐可以說是名動天下,當時是管你什麼身份,就是一頓懟。,經歷了十幾年迷茫困頓的時期,後來他終於等到了民國的建立,民國元年(1912年),臨時政府成立於南京,魯迅受當時的教育總長蔡元培的邀請,擔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的科長,1912年8月他被任命為教育部僉事。
  • 魯迅痛罵,林徽因暗諷,張愛玲鄙視:冰心不是才女,是萬人嫌?
    其次,民國大師們與冰心「不和」的故事,也有不少。比如魯迅,魯迅向來以筆鋒犀利關注現實著稱,冰心的文字魯迅非常看不上,但魯迅並沒有公開說冰心如何不好,基本都是在私下吐槽。明眼人都看得出魯迅對別人捧冰心的作品感到很不滿,他覺得冰心的文風獲贊,是對自己這類作家的一種侮辱,忍不住痛罵發洩。1933年,魯迅又聽說杭州禁了10個作家的作品,冰心的作品也包括在內,頓時覺得很無釐頭,寫信給鄭振鐸說:「連冰心在內,奇極!」
  • 胡適晚年,如何評價痛罵過自己的魯迅?
    80周年文 | 諶旭彬「要胡適,還是要魯迅」,是當下極常見的爭論自八十年代以來,「要胡適,還是要魯迅」一直是中國思想界爭議不休的話題。魯迅生前對胡適頗多痛罵與嘲諷,二人確實不是同路人確實,無論是思想還是立場,魯、胡二人的對立,在魯迅生前已頗明顯。1925年的女師大風潮中,魯迅力挺許廣平等女學生,痛罵女師大校長楊蔭榆、學者陳源。胡適則呼籲「學校為教學的機關,不應該自己滾到政治漩渦裡去,尤不應該自己滾到黨派政爭的漩渦裡去」。
  • 魯迅作詩痛罵,冰心、錢鍾書發文諷刺,民國大師為何容不下林徽因
    林徽因是民國時期難得一見的才女,她出身於豪門望族,自幼承庭訓,聰穎且美麗。少女時代遊歷歐美,回國之後,成為一名詩人、散文家和建築學者,迅速走紅民國文壇。而林徽因的追求者多如過江之鯽,但是在她風光的背後,也招來許多非議。
  • 魯迅罵過哪些人?為何他從來不罵蔣介石,原來其中有這原因
    那個時代混文化圈的如果沒有被魯迅罵過,只能說咖位太低。但回過頭來再看,這些被魯迅罵過的人,沒有一個日本人,沒有一個高官,更不談蔣介石這種手握大權的大哥大魯迅為什麼不罵蔣介石,可能只有他自己知道,但從他為人處世的風格來看,可以做如下推測。
  • 功成名就,全身而退,範蠡為何受人敬佩?
    功成名就,全身而退,範蠡為何受人敬佩?我們都知道一個這樣的道理,古往今來,伴君如伴虎。君王往往不會重用無用之人。在戰爭年代,君王需要能夠馳騁沙場建功立業的將軍;在洪災饑荒年代,君王需要治洪賑災的能臣,而在和平年代,君王需要則是惟命是從安分守己的大臣。即便是昏君,身邊的大臣也是能夠把帝王「哄得好」的。歷史上無數能臣名將,為國效力時不計得失,但功成名就後,一句「功高蓋主」,就成了鞏固君權的犧牲品。
  • 魯迅妻子遭受日軍什麼酷刑?以至於全身發麻、大小便失禁
    傳統的時代不允許學校裡的戀情,那個時代找對象都是父母直接領進門的,無須雙方的同意。所以許廣平在學校裡收起對魯迅先生的愛戀。魯迅也喜歡這個志同道合的女人,其實那個時候,魯迅在老家已經被定親了,定親對象是父母中意的
  • 為何魯迅寫作敢肆意嘲諷?你看他第二任妻子來自哪個家族,就懂了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來,滿本上都寫著兩個字「吃人!先生以筆為劍,直指當時中國那個吃人得社會。且先生最善投稿,據記載其在七八個報刊之上常年刊文。 但是先生暴躁得脾氣以及犀利得文筆也是如今世人津津樂道得原因,他一輩子罵過許許多多的人,抨擊過許許多多得社會現象。先生每寫一篇文章都在闡述一個道理,也都會動一下某些人得蛋糕,但是卻一直平安無事。這時為什麼呢?
  • 大師魯迅狂熱崇拜一人,不惜手撕陳西瀅,去世前還痛罵:狗東西
    這一次,他索性公開身份來爆料:「他常常挖苦別人抄襲……可是他自己的《中國小說史略》(作者為魯迅)就是根據日本人鹽谷溫的《支那文學概念講話》裡面的《小說》一部分……」這消息簡直太勁爆了,那到底是什麼讓西瀅吃了熊心豹子膽,向民國首席罵人專家魯迅公開發起挑戰?真實的原因是這樣的。
  • 民國,那個校服最美的年代
    ,  卻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年代。  民國時期的校服,除了文明新裝,  還有一種類型,  便是改良的旗袍。    黑白是民國男生校服的主色,  黑色英挺俊朗,  白色則溫潤如玉。    民國校服,曾是那樣的素雅又亮麗,  所以在如今運動校服當道之際,  愈加懷念那一襲清新的民國校服。
  • 假如民國文人騷客也用微信,會是什麼場景?魯迅還是那個魯迅嗎?
    假如民國文人騷客也用微信,會是什麼場景?魯迅還是那個魯迅嗎?民國那個時代,曾經有那樣一批人物。文人騷客,畫家各派,他們守護傳統,在意精神,讓人折服。讀著他們用意志留下的文章氣息,用他們精神能量訴說古今,感到時光冉冉,仿佛就像昨天;看著他們用餘生之力留下的畫卷,用他們的風格詮釋境界,感到歲月如梭,仿佛就在眼前;他們是民國文人,他們是近代浪子;但是…
  • 魯迅當年痛罵當權者,為何依然安然無恙?他有著這些隱蔽身份
    人都喜愛聽好聽的話,可魯迅先生卻時較常用刺痛內心的言語揭秘一些黑暗現象,這必定會損害到某些人,甚至於損害到某些人的利益。可令人費解的是,如此一位敢說實話、敢罵人、敢直接損害某些人利益的文人,卻並沒有被別人暗害。
  • 魯迅一生不僅罵文人,為何連政客高官他都敢罵?看看他大舅哥是誰
    而有的文字卻能夠觸動靈魂,在震撼人心的同時還能引發心靈的共鳴,所以說文字是具有力量的。而在我國近現代時期,中西方思想發生猛烈碰撞,也是在這個時期,我國誕生了一大批文豪,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魯迅先生。魯迅也是出了名的眼中揉不得沙子,他一輩子不是在罵人就是在準備罵人的過程中,他不僅罵圈內人,甚至連軍閥、特務也罵,很多民國時期的名人都沒有逃脫掉被魯迅「毒罵」的命運。
  • 劉半農創造了一個漢字,遭到女性鋪天蓋地痛罵,如今大家都在使用
    中國漢字源遠流長,可「她」這個字卻在近代才被發明,而且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無數女性走上街頭痛罵這個字的發明人,認為他對女性充滿了歧視,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她」這個字的發明人是劉半農。劉半農,原名壽彭,江蘇江陰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劉半農是國學大家,他是新詩人、語言學家和教育家,是真正的牛人。
  • 林徽因被魯迅、冰心等人痛罵,為何不見她還過嘴?真相是階層不同
    說到民國時期,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年代,當時正是一個新文化正在傳播,而舊文化沒有完全被擯棄的年代,很多的先進思想不斷的衝擊著那些年輕人,而要說最有爭議的女子,應該就是林徽因了吧。眾所周知,林徽因是民國時期的才女,而且和梁思成,徐志摩以及金嶽霖三人發生的故事更是在民間廣為流傳,但是當時的文人對於林徽因的這種做法卻是褒貶不一。
  • 蘇轍痛罵宋仁宗,為何皇帝卻說,這是他留給後代的宰相
    要說蘇轍令人印象深刻的事,還真有一件,那就是他曾痛罵過宋仁宗。然而宋仁宗卻沒有動怒,反而卻說這是他留給後代的宰相。為何皇帝要這樣說呢?有兩個原因:其一,宋仁宗是個仁慈的皇帝;其二,蘇轍的確有過人之處。歷史上真正的蘇轍,可是個不折不扣的能人,甚至有些方面,連哥哥蘇軾都要甘拜下風。而要說起他痛罵宋仁宗之事,就要從兄弟倆去參加科舉說起了。
  • 讀魯迅《墳》:才知道為何世人對魯迅佩服的很
    我都似懂非懂的,甚至我覺得魯迅實在是無聊至極,或者又是說無病呻吟。總之,前三章的我是懵懂的!我本以為看魯迅先生的雜文,無異於是在看古瑪雅的文化,腦中一切華麗的詞藻都將會畏畏縮縮躲藏起來!然後,並不如此。
  • 魯迅發文痛罵,冰心寫書嘲諷,林徽因做了啥?民國大師都容不下她
    要說民國的奇女子就不得不說到林徽因,既是才女又是美女,就算是舊照上的她也能看出當年的風華。容貌姣好,帶著一股書卷氣息,有一種特別的氣質。而才女更不用說了,文能寫出你是人間的四月天,詩歌、散文、小說、劇本都略通。作為建築家,則是參與了東北大學校徽設計、八寶山公墓建築格局、人民紀念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