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魯迅在網上的段子裡出現時,大家總是嘻嘻哈哈覺得先生說的果然沒錯;但當他出現在語文課本裡,大家就開始犯愁了,畢竟魯迅先生的文章出了名的難背誦,又有許多「通假字」,默寫都很難。
不過,學生們的些許抱怨,並不能影響魯迅先生作品對於後世的影響。
作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和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先生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偉人主席曾評價他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但大家不免也有疑問,都說在民國人命最不值錢,那為何魯迅先生痛罵民國,還能全身而退?
現在提到魯迅,大家能回憶起來的當然是他的犀利與一針見血。他說學醫救不了中國,於是棄醫從文,一生都在思考國民性的改造與啟蒙,他的洞察性是直逼本質的。
魯迅的文章裡,從來都不缺少對於時政、對於民國政府的批判,他的批判之犀利,讓現在的一些人忍不住問道:「魯迅也是在罵中國,為什麼大家都在誇讚他?」
有人回答道,因為魯迅是把自己當成中國人在罵中國,而現在不少人在罵中國的時候,把自己摘了出去、把自己當成了外國人。
即使到了今天,魯迅的許多言論也絲毫不顯得過時,人們依舊會用魯迅的句子來針砭時弊。
魯迅在《狂人日記》裡寫:「從來如此,便對麼?」放到現在,大家面對許多事情,也會忍不住問:從來如此便對嗎?
魯迅在《藥》裡寫「人血饅頭」,現在人們依然會問「人血饅頭好吃嗎」,只要四個字,大家就能看懂。
除了批評,魯迅還寫「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他站在中國人的角度,替中國人發出疑問、提出批評,向封建舊文化宣戰,又不諱揭露民國政府的黑暗統治,還成立了左翼作家聯盟,粉碎了國民政府妄圖絞殺無產階級文藝的陰謀。
而對於這樣一個以紙筆為武器、英勇鬥爭的人,大家偶爾也不免會覺得,既然那個年代內憂外患、戰亂不斷、人命如草芥,許多英勇鬥士都被迫害而死,而魯迅卻全身而退了,為什麼呢?
提到魯迅,大家都覺得他就是一個文人,很容易忽略他資深革命家、以及民國公務員的身份,實際上這些身份正是他全身而退的依仗。
魯迅從25歲起,就開始積極參加愛國運動、革命運動,他不僅是同盟會的資深會員,李敖更是暗示過,魯迅更是光復會的會員。
同盟會大家都很熟悉,就是由孫中山先生領導和組織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而光復會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光復會同樣是清末著名的革命團體,是1903年冬陶成章、魏蘭、蔡元培商議、以龔寶銓組織的軍國民教育會暗殺團為基礎成立的革命團體。
光復會不僅主張文字宣傳,更以暗殺和暴動為主要革命手段,光復會的活動範圍正是在江浙滬皖等地。
據稱,光復會在1907年的時候,曾經安排魯迅回國刺殺清朝的某位重臣,但他覺得刺殺清朝要員沒有意義,就逐漸淡出了光復會。
後來光復會也因為和同盟會要求創立民國的要求理念不同,退出了同盟會,與同盟會分道揚鑣。
但這足以說明魯迅是一個資深革命家,同時他也因此與蔡元培等人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因而,在魯迅從日本回來之後不久,就被推薦到民國政府教育部長蔡元培處,擔任了民國政府的教育部部員。
懷著教育救國的心情,魯迅來到了南京,並且很快就升任到了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按職級看,大約相當於今天的副司局級,也算是一個教育部的中層領導了。
作為一個中層領導,魯迅參與籌建了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 、國家博物館,亦為北大設計了校徽、參與制定了注音字母方案,為國家的文化建設出了不少力,並且也從國民政府領到了豐厚的薪水,維持了自己優渥的生活。
不過,從政八年後,政局動蕩、教育工作停頓、升遷無望,甚至國民政府還經常欠薪,再加上與許廣平的戀情,魯迅才選擇從教育部辭職,前往廈門大學任教。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認為當公務員就能罵政府還全身而退,當然是不可能的。
魯迅能能全身而退的原因,是因為本身國民政府的勢力就比較鬆散、尚未形成高度中央集權 ,甚至有很多時候可能都無暇顧及他,而是忙著自身內部的鬥爭。
民國政府——大家都可以想像——在成立之初還是比較注重言論自由等開明的政策的,到了後期民國政府雖然對於異見分子有暗殺的行為。
但當時政權動蕩,民國政府要「對付」的人又有很多,像魯迅這樣非常注重鬥爭策略的人,並不在民國政府的「優先」暗殺名單上。
魯迅的鬥爭策略,主要是在自己的文章中、包括自己的演講中,雖然總是針砭時弊,或者模仿諷刺一些官員的行為,但從未直接批評或者宣揚推翻過民國政府或領袖,這一點就讓他少了很多的危險。
因而,雖然民國政府會「敲打」他一番,但也確實沒有做出過置他於死地的行動。
不過雖然民國政府的勢力鬆散、又忙於內外戰爭,但我們也不能忘記,民國政府本就是擅長於暗殺的,魯迅能在亂局中全身而退,也少不了來自於各方勢力的保護。
首先,便是來自於辛亥革命中堅力量的庇護。民國時期,革命黨人和民國政府的核心力量幾乎都是廣東人和浙江人。
據查,光復會剛成立的時候,幾乎都是浙皖兩省人,而且大部分其實是浙江人、尤其是浙江紹興人,比如當時著名的蔡元培、陶成章、徐錫麟、秋瑾、陳伯平等人,都是紹興人,而魯迅同樣也是紹興人,加上委員長上臺後,江浙人幾乎構建起了民國政府的最核心圈層。
同鄉的情誼、加上他自己資深革命黨人的人脈,魯迅確實獲得了「同鄉」的庇護。
例如,委員長就曾經在魯迅病重時,想辦法撥出一筆經費,讓魯迅前往日本養病;在魯迅病逝之後,委員長更是派人送去了10萬元的喪葬費用,魯迅在民國政府的人脈關係,可見一斑。
其次,魯迅受到了租借視力的保護。眾所周知,魯迅是在日本留學過的,雖然他在仙臺醫學專門學校肄業,但他在日本留學時同樣積累了不少人脈。
在歸國後,魯迅住在上海日租界內,受到日本人內山完造的保護。大家都知道,當時民國政府對於租界內的事情幾乎都是無法插手的,因而在租界內想要刺殺魯迅,自然也是很難辦到的。
最後,魯迅深厚的背景和人脈,讓他結識了不少所謂三教九流的人,他同樣也受到了來自三教九流的保護,包括上海灘的「皇帝」——杜月笙都與他交好、曾經保護過他,他能全身而退,幾乎是一種必然。
因而,其實李敖所說的話也不無道理,魯迅在當時並不是孤軍奮戰,確實有許多人都在保護他。
最後,當然同樣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魯迅在當時已經積累起了很高的聲望和社會地位。
實際上,民國政府也幹過通緝魯迅的事情,但最終每次也沒有真的把魯迅怎麼樣。
這主要就是因為魯迅在民間已經積累了非常高的聲望,民國政府無法徹底掌控和壓制輿論,一旦民國政府做出什麼出格的行動,輿論反撲必定會令民國政府十分頭疼。
從這個角度來看,「粉絲」多也的確是一種「護身符」。
魯迅靠著自己犀利的批評和諷刺,在社會間積累了一大批「忠實粉絲」,他的文章、他的觀點、他的理論有著牢固的社會認同,因而如果民國政府真的對魯迅動手,必定會遭受到百姓的排擠和各方勢力的「報復」。
因而,對於民國政府來說,可能最好的方法就是對魯迅的行為保持偶爾的「敲打」和長期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其實他們拿魯迅沒辦法,這麼做還能落下一個「開明」的好名聲。
多方因素綜合起來,讓魯迅獲得了民國政府的寬容以待,儘管有人批評他「墮落」,但他的文章發表並沒有受到限制,他在病逝後也受到了「風光大葬」的待遇,並且他的妻兒還領到了民國政府給予的慰問金。
但我們也需要明白,魯迅的全身而退,其實並不是——或者並不僅僅是——因為民國政府的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