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宗教局電唁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主席病逝歸真
香港伊斯蘭教界領袖、內地伊斯蘭教界和我局的老朋友、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主席艾優卜·脫志賢哈吉於2012年1月30日下午病逝歸真。1月31日上午,我局向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發去唁電。電文如下: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 驚悉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主席艾優卜·脫志賢哈吉病逝歸真,謹向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及脫主席家屬表示沉痛的哀悼和誠摯的慰問!
-
汪先恩:林義郎先生重寫「博愛」
提到博字,常想起林義郎先生給我兩次題寫「博愛」的情景。胡錦濤主席會見林義郎先生林義郎(1927~2017)先生,是東大出生的技術官員,歷任厚生大臣、大藏大臣、日中友好議員聯盟會長、日中友好會館會長等,為中日友好做出了積極貢獻,胡錦濤主席等稱他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
龐士謙先生與其阿拉伯文著作《中國與回教》
龐士謙先生是中國近代著名阿洪、著名回族學者。他在留學埃及時期,曾以阿拉伯語著成並出版《中國與回教》(الصين والإسلام)一書,學界對該著作鮮有關注與研究。龐士謙先生曾不無感慨的說道:「回教世界對於我國向來隔膜。」馬堅先生到達埃及後不久,在寫回祖國的信件中記載道:「埃及人士對於中國回教狀況十分隔膜。」當時留學埃及的中國回族學生(下文簡稱留埃學生),都深深了解到了這種「隔膜」的狀況,也品嘗到了因為缺乏了解而帶來的消極後果。於是他們身體力行,努力改變這種狀況,為阿拉伯世界人民,特別是埃及人民了解中國的情況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
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博愛,乃照耀世界的偉力
我們看到,中山先生一生最多的題詞,便是「博愛」與「天下為公」,貫穿於一生的革命生涯。中山先生告訴世人,在人類政治文明的構建中,博愛乃「人類寶筏,政治極則」。寥寥八字,於簡易之間成就了不朽。博愛,是中華文化與政治文明的精神內核。中山先生說:「仁之定義,誠如唐韓愈所云『博愛之謂仁』,敢雲適當。」
-
國宗局電唁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主席脫志賢哈吉病逝歸真
-
「德先生、賽先生」與 「自由、民主、博愛」
今年是「五四運動」爆發100周年,五四時期提出的「民主與科學」(「德先生」與「賽先生」)口號,無疑是中國歷史上而且是世界歷史上堪稱為最響亮的口號,可以和18世紀法國革命「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相媲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
認識回教
而62%回教徒住在亞洲:超過6.83億回教徒分佈在孟加拉,印度,印尼及巴基斯坦;非洲的埃及和奈及利亞擁有人口最密集的回教徒社群。中國在2006年有2000萬回教徒;中東的土耳其及伊朗人口以回教徒為多數。 在歐洲,1990年以來,歐洲所有的人口增長率中,90%是回教移民。
-
印尼夏利·悉達亞都拉回教大學建《四庫全書》圖書館
印尼夏利·悉達亞都拉回教大學建《四庫全書》圖書館 2014-05-14 20:04:31顧時宏 攝 中新社雅加達5月14日電 (記者 顧時宏)印尼夏利·悉達亞都拉回教大學14日動工興建《四庫全書》圖書館。淨空老教授、前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及印尼教育界官員、華人僑領等近200人出席了動工儀式。 該圖書館是印尼夏利·悉達亞都拉回教大學漢學中心大樓的一部份,也是全球首個在伊斯蘭教的學府開設儒釋道教育的機構。
-
回教
回教回教原名伊斯蘭教(Islam)。相傳伊斯蘭教從陸路傳入中國時,是經過回紇地區(即今維吾爾地區)。元朝時,信奉伊斯蘭教的回紇人隨蒙古人到了中國,因此中國人逐漸以回紇的「回」字為名,稱伊斯蘭教為回教了。回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穆罕默德於公元五七○年出生於阿拉伯的麥加城。
-
首屆「孫中山博愛基金會國際峰會」在韓國濟州島成功召開
孫中山博愛基金會臺灣總會會長、「臺灣商工統一促進會」主席吳義德先生在大會上發言表示,一直堅決反對「臺獨」,並以實際行動於2018年7月7日在臺北福華文教會館,隆重召開了由「臺灣商工統一促進會」、孫中山博愛基金會、國際洪門總會、中華兩岸關公精神弘揚總會共同聯合主辦「中華兩岸和平同盟」發起大會並取得圓滿成功。
-
【向國民之父致敬】孫中山先生逝世94周年——博愛在金陵
「自由、平等、博愛」像一塊晶瑩的玉石,「天下為公「是一盞照亮世界的明燈。我們讚美孫中山先生,是因為他有一顆純潔的心靈,我們歌頌孫中山先生,是因為他把博愛帶到了金陵,「博愛之都」 這個響亮的名字,永遠屬於六朝古都!永遠屬於中國南京!
-
雙節同慶誦讀經典 文化博愛品味書香
中華盛世強。在這個舉國歡慶的大好日子裡,我縣朗誦愛好者齊聚博愛公園,舉行「雙節同慶誦讀經典, 文化博愛品味書香」讀書會。讀一首詩,讀一頁書,以國慶和中秋為主題,為新中國成立七十一周年獻禮,過一個別具特色的國慶中秋佳節!
-
傳承孫中山博愛精神 上海民革發布「博愛蓮」
孫中山與蓮花,淵源頗深:孫中山先生的家鄉廣東省中山市,有著悠久而豐富的植蓮傳統,蓮花高潔的文化意象,亦與他「天下為公」「博愛」精神相契合,因此深受先生喜愛。1916年8月,孫中山在杭州西湖觀賞蓮花,曾感慨「中華當如此花「;1918年6月,為感謝日本友人田中隆對中國革命的熱情參與,孫中山特贈四顆蓮子,以此象徵崇高友誼,並對中日未來寄託美好期望;1962年,田中隆後人請日本專家將這四顆蓮子培育開花,命名為「孫文蓮」。以此發端,以孫中山命名的蓮花已有「孫文蓮」「中山蓮」「逸仙蓮」等,在中山、南京等地繁衍,甚至跨越國門。
-
伊斯蘭回教信仰的問題
但這個東西絕對不能比回教,因為回教的這種「絕對」是有「神」的 信念為後盾的。跟共產主義沒有神的信念為後盾是不知相差千萬裡的 。所以,如果共產主義以為他可以消滅宗教,這是作白日夢,這是世界最大的笑話!因為政治的力量是淺得不得了的,政治的下面是文化 的力量,文化的下面是宗教的力量,而宗教以一神論的堅決信心作基 礎的時候,那個力量是大過所有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所有社 會的力量。
-
回教是怎樣開始的
回教大概有五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七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