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烽,浙江省作家協會專職副主席,浙江省茶葉文化研究協會副會長、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理事。主要作品有《茶人三部曲》、《飲茶說茶》、《杭州史話》等。2000年,《茶人三部曲》的前兩部小說《南方有嘉木》、《不夜之候》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
4月20日,王旭烽將以杭州古都文化使者的身份參與湘湖論道。在陽光明媚的15日下午,記者如約來到作家王旭烽的寓所。
杭州審美,總體趨向雅文化
這是一個灌木叢圍成的後花園,樹上掛著兩三個吉祥娃娃,地上的小草生機盎然,石桌和石凳上曬著幾板自製的新茶,一切都彰顯著花園主人的詩情畫意。
長期生活在杭州,王旭烽對杭州的文化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她說,從總體上來說,杭州這個城市的文化是趨向雅文化的,這種文化脫離了原生狀態,擁有更多上升的東西,從而也進入一個更廣闊的審美領域。杭州人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說是一種被文化洗禮過的生活方式,不管是文化人,市民階層,還是官員,都講究生活品位,比如崇尚品茶,對吃穿等方面也有著精美的要求。杭州人好像總是在追求一種類似文人生活的閒情雅趣,大家都希望做到勞動和休閒兩不誤,做到兩者的協調發展。杭州這個城市,已經形成了一種休閒的氛圍,進而把我們的生活帶入一個更富有審美藝術的境界。
蕭山的文化產業能夠後來居上
王旭烽又說起了對蕭山文化的印象。她說,談起蕭山,人們總感覺這是一個經濟發達但欠缺文化內涵的地方,其實,當人們深入了解蕭山的人文歷史,就會發現蕭山有很多名人文化資源,比如蔡東藩、任伯年和沈玄廬。20年前,我曾經參觀過蔡東藩故居,在我想像中,他的故居應該是一個很大的紀念館,然而現場卻是一個很小的破屋,直到如今我聽說蔡東藩的故居還是老樣子。這讓我很遺憾,這是蕭山的文化金飯碗啊,扔了那麼多年,再不捧起來,小心要被人當寶貝收去了。
對於蕭山的歷史人物沈玄廬,王旭烽懷有濃厚的小說創作興致。在寫關於衙前農民運動的文章時,她接觸到了這個歷史人物。他曾是一個晚清秀才,在雲南做過知縣,參與過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時為新文化運動作過許多開拓性事業,創辦過激進刊物《每周評論》。1921年他與陳獨秀共同倡議組織中國共產黨,接著又在家鄉蕭山衙前領導了「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次農民運動」———衙前暴動。後來,沈玄廬脫離了中國共產黨,轉而加入國民黨,又與國民黨鬧翻,轉而進行鄉村自治運動,終於被暗殺。她認為,沈玄廬的人生經歷實在太豐富了。作為沈玄廬的家鄉蕭山,應該從文化的角度,科學理性地重新審視這個人物。
談蕭山,王旭烽自然而然地說起了湘湖。她說,以往,我在晚明小品文大家張岱的《陶庵夢憶》中讀到有關湘湖的記載,被其中的美妙文字打動,曾一度跑到湘湖去,然而當時只看見磚瓦廠的一塊造磚場地,心中十分失望。如今聽說湘湖正在被開發,我覺得蕭山做得很對。一個城市如果只是經濟發達缺少文化,那肯定不會有太大的魅力。蕭山作為經濟強區,已經有了較好的物質條件,一旦意識到文化產業的重要性,相信也一定能後來居上。蕭山目前正在進行「文化洗禮」,這是十分可喜的現象。在治理湘湖或建造名人紀念館時,不斷向人們提供一些文化信息,其本身就是市民接受文化薰陶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