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龍喀什河上下遊不同地點產出籽料的各異特色,很多朋友對我說:原來一條河裡的石頭也有這麼多名堂。其實,關於且末料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且末山料主要產自縣東南的阿爾金山,主要礦點有塔特勒克蘇(即近礦料)、塔什薩依(即遠礦料)、布拉克薩依、尤努斯薩依、哈達力克奇臺等,同一座山脈的不同礦點也產著不同特質的料子,比如近礦料就普遍細糯油潤,特別是老礦長田寶軍在任時挖出的那些料子,可以說代表了且末料的最高品質,也被稱作「卡羌白玉」,如今市場上只要說起「近礦料」就意味著高脂粉和高價格;又比如最近零星出現在一些渠道的「米達料」,屬於遠礦料的一種,白度高細度也很高,美中不足就是過於渾厚,但是白度一級又可以過燈的特性,也受到市場追捧。
談論且末料,就繞不開「金山料」,這是由金山礦業公司開採出的玉料的統稱,金山礦承攬了阿爾金山若干礦點,是全球最大的透閃石礦,所產和田玉佔全疆六成以上,金山礦業往年直接面向市場銷售原料,近兩年設立公盤,不定期舉行拍賣,看標投標的模式與緬甸翡翠公盤相差無幾。
在且末的市場上,你能見到的大部分山料都出自金山,金山料品種豐富,從顏色上劃分就有白玉、青白玉、糖玉、青花、碧玉、黃口等,新坑料也能切出幾千元的手鐲,不過價格必然對應了品質。近幾年許多金山料被銷往石佛寺,一開始由於且末料白度拼不過俄料,糖也多裂多雜,被市場嫌棄,價格起不來,直到市場逐漸認知到且末料的油糯,加上一些有影響力的商家的推崇,且末料逐漸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和田美玉,且末未上」,不了解且末料的人會覺得這是大話,但只有你感受過且末料細膩熟糯的特性後,你一定會對且末料愛戀成癮,「玉質為王,不論出身」的觀念影響著越來越多的玉友,很多人拋棄了「非籽不玩」的成見,且末料市場一片火熱。
今年九月初,由且末縣政府牽頭,各大礦區聯合參與的且末縣寶玉石協會掛牌成立,我有幸被推舉為協會副會長,選好料,施精工,願傳承千年的且末玉在我們這代琢玉人手上,能煥發別樣的光彩。
在金山料裡有一種「小白塊」,外圍沒有糖皮包裹,白度很高,這類料子做出成品很是驚豔,但缺點是部分材料有著晶狀結構,細度好的材料又缺乏渾厚感,視覺上接近青海料。
青海料當中有種「藕粉」料,這是被商家美化過的名字,它其實是糖色在白玉底上侵染後,所呈現出來的淡淡黃褐色,這樣的藕粉料被當做特色廣受歡迎,其實金山料當中也有著「藕粉」的顏色,這種料目前價格不高,它與青海「藕粉」之間,只差著一次炒作,此外金山料也有帶陽翠的品種,這裡的青花也有與青海料紫羅蘭一致的顏色。
為什麼金山料與青海料有這麼多相似的玉種?如果你看看地圖就會發現,產青海料的格爾木與且末只隔著阿爾金山,而兩地的玉料都產自這山裡,只是被行政區劃分出了高下。
說起來可能會被笑話,作為一名弄玉專業戶,我人生中第一塊和田玉是尊青海料的觀音,我上初中的時候我爸送給我的,我一直記得自己擁有這塊玉時的激動,世界上竟然有這麼漂亮這麼潔白無瑕的石頭,我二十四小時戴著它,洗澡都不摘下來,為了不讓班主任發現我戴飾品,我總是繫緊衣服上的每一顆扣子,小心翼翼地把繩子藏在領口內,後來上了大學,我四處旅行的時候必帶兩樣東西:一把吉他和這塊玉。我將它在不同城市的河水、溪水與井水中浸泡,帶著它去不同的寺廟拜謁,在許多個夜晚將它放在手心摩挲,那些年我對它有著無上的珍愛。
直到我入了此行,逐漸知曉和田玉的不同產地與不同價值,忽然覺得自己戴塊青海料很沒檔次,我雕刻過許多觀音像,自己胸前也不斷更換著新的玉件,顏色越來越白,油糯感也越來越足,隨著從業時間的增長,我保險箱裡的玉料也越來越有規模,我從最初一顆小青籽能攥在手裡睡覺,到後來得到紅皮白肉的頂級玩料,也只是心頭一喜,那喜悅摻雜了虛榮,稍縱即逝。
就像用專業的角度去聽一首歌,你解剖出了貝斯、弦樂和箱琴,你挑出了和聲編配的不足,可你也永遠丟失了聽這首歌時最初的心情,我看石頭的眼光越發功利,想的都是如何挖髒去綹、雕刻成形,然後在市場上能賣到什麼價格,過手的好東西越來越多,卻始終找不回那塊青海料給我的驚喜。
東西越來越好,你是否比從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