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這座古色古香充滿盛唐氣息的都市,它之所以聞名於世界,除了得益於悠久的文化歷史,也離不開這位偉大的建築師!她就是梁思成的弟子——張錦秋。
張錦秋1936年出生於四川成都,父母都從事於建築行業,她的姑母張玉泉更是當時傑出的女建築師,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得張錦秋雖出生於戰亂時期,卻獲得了良好的教育。
在父母的影響下,張錦秋於1954年考入清華大學建築系,也正是在這裡,她遇到了人生最重要的導師——梁思成先生。能投入這樣一位大師門下,張錦秋是極其幸運的。
梁思成先生不論是在學術研究還是個人品行上都是無可挑剔,這給張錦秋樹立了一個最直觀的榜樣。他們師生二人經常在書房裡交談對建築學的心得。在梁思成先生的教誨下,張錦秋在建築學領域打下了堅實的根基。1966年的春天,張錦秋離開清華大學,來到古城西安,進入西北建築設計院工作。
懷揣著對中國古建築的熱愛和執著,張錦秋沉浸在對古建築的研究中。「文革」結束後,張錦秋馬上為古城西安交上了自己的第一份作品——阿倍仲麻呂紀念碑。她將大唐文化和日本文化巧妙地融合在這一座紀念碑上,引起了建築學界廣泛的關注,也奠定了她在建築學界的地位。
隨後,她主持設計的陝西省體育館於1986年落成。次年,陝西歷史博物館建成。這也是張錦秋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
陝西歷史博物館採用古代宮殿建築的外觀,恢弘、大氣、又不失祥和,是西安最出色的一張名片。
張錦秋的建築作品,被建築學界稱為「新唐風」,逐漸成為了西安的主要符號。
張錦秋先後主持設計了法門寺、大唐芙蓉園、華清池唐代御湯遺址博物館、陝西省圖書館、鐘鼓樓廣場、慈恩寺玄奘紀念院等等建築。盛唐的風貌,在這些建築作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古城長安,也由此獲得了建築意義上的重生。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一位傑出的女建築學家憑一己之力復原了西安的「盛唐風貌」。
「這正是老一輩知識分子的風骨與執著,是從民國時期延續至今的大師氣度。我們偉大的民族,正是因為擁有一代代這樣的知識精英,才可以在無數次戰亂與動蕩之後依然能保存我們的文脈與精粹」。
梁思成先生雖已故去,但他的關門弟子用建築學家獨有的創意,為我們復原出了一個古色古香深具盛唐氣息的西安古城。如果你去西安,看到她設計復原的那些建築,如果能讓你覺得尋到了夢中的大唐,那麼請你一定不要忘記這個偉大的名字——張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