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2004年我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5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中醫藥進行「打包」申遺,組織了多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中醫藥是其中的一大類別。自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至今,共有83項中醫藥類項目進入國家級保護名錄,300多項進入省級保護名錄,進入市、縣保護名錄的中醫藥項目數量更多。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續事關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與一個地區文化的內涵支撐、名片展示。特別是十九大報告專門提出了「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要求後,非遺保護利用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當下,傳統中醫藥類非遺的保護利用還存在傳承困難、後繼乏人等問題。
根據河南國醫醫學研究院發現,目前國家級和省級的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傳承時間在100~1000年間,主要集中在100~200年間;傳承代數在2~40代間,大多數在4~6代之間。
由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傳承,所以傳承人的作用非常重要。查閱資料了解到,目前中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人數上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發展比較好的項目傳承人數量相對較多,如四大懷藥種植與炮製技藝傳承人數已達85名。但近半非物質文化項目的傳承人數低於10名。
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迫在眉睫!
2019年4月18日,由河南國醫醫學研究院組織並舉辦的「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籌備會在」河南省濟源市王屋山國家地質公園圓滿落幕。
本次會議主要討論關於成立河南省健康科技學會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的前期籌備工作,按時、順利、圓滿的開辦河南省健康科技學會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的相關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將針對中醫藥領域適合進行非遺申報保護的項目,進行收集、挖掘、整理和研究,為廣大中醫藥人士解答關於河南省中醫藥非遺項目的政策法規,對符合條件的項目,進行記錄、建立檔案、輔助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加以傳播。
會議特別邀請河南中醫藥大學教授、中華中醫藥學會醫古文分會名譽主任委員許敬生蒞臨指導,許教授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是一種保護方式,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因此,應當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正確導向,嚴格遵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規律,處理好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的關係,始終把保護放在首位,堅持在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
此外,河南省建築醫院院長姚軍強、孫思邈中醫院研究院院長範雙旗 、盧氏太極國際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鄭紅 、向上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法人韓偉強、資深媒體人士李新葉、河南電視臺都市頻道製片人白榮基、河南國醫醫學研究院院長於朝鋒、河南國醫醫學研究院副院長楊宏亮 、同心堂中醫連鎖門診運營總監張忠臣等知名人士均參加會議。
河南國醫醫學研究院院長於朝鋒是「于氏婦科」第八代傳承人,他在會上向大家講述起「于氏婦科」幾百年的歷程。遠在清嘉慶年間,于氏便是當地赫赫有名的「奶先生」,對於乳腺病有著較為深刻的研究,由於將「于氏婦科」發揚光大的是位紅鬍子的老先生,于氏歷代傳人便發下「紅誓」,祖祖輩輩為病人治病均不收取一分錢。目前,「于氏婦科」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之一,得到政府部門的認可,也為于氏家族帶來榮譽感和自豪感。
於朝鋒院長更加堅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很多民間的中醫藥特技已經流傳百年,然而,很多民間中醫世家卻對於歷代傳承的技術沒有保護的概念,只有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科普的力度,才能發現並挖掘更多民間中醫絕活,將此有序的傳承下去。
會議將民間中醫藥申請非遺歸結為以下三點:
一、獲得身份歸屬感
民間中醫醫術世代傳承,這種傳承脈絡就像一個人的「家譜」,這種過程中沉積下來的大量資料、書籍、器具等,成為這一流派的身份證明,成為其區別於其他中醫藥流派特有的、不凡的特殊價值所在。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等同於獲得了國家有關部門的認可。這不僅是對申請者世代傳承心血的肯定,更讓許多民間中醫藥人獲得了身份歸屬感,從而展現本中醫藥流派的文化自信力和自豪感。
二、提升品牌知名度
通過申遺可以使更多的人認識到本門本派的中醫藥文化傳承,提升流派知名度、美譽度,從而能在更大範圍、更高層面保護我們的中醫藥文化遺產,並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造福更多的患者群眾。
三、根本是提升傳承能力
中醫藥非遺項目典型特點是「活態傳承」,從實踐應用中來並必將回歸到實踐應用中去,並世代傳承下去。所以目前只要是申遺成功的中醫藥項目,國家都會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政策支持、學術支持等,鼓勵開辦傳習所、鼓勵培養傳承人,鼓勵總結本流派的學術經驗等,提供各種便利支持申遺成功的中醫藥流派發揚光大。
本次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籌備會將河南省健康科技學會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的組建提上日程,確定委員會章程,確定業務範圍,制定行之有效的保護方案。
今後,我們會會堅持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價值引導、政策引導和輿論引導,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知識和成果宣傳,進一步增強人們保護中醫藥文化遺產的意識,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中醫藥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