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我們有話說……

2020-12-05 橘香園大科普

中醫藥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2004年我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5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中醫藥進行「打包」申遺,組織了多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中醫藥是其中的一大類別。自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至今,共有83項中醫藥類項目進入國家級保護名錄,300多項進入省級保護名錄,進入市、縣保護名錄的中醫藥項目數量更多。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續事關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與一個地區文化的內涵支撐、名片展示。特別是十九大報告專門提出了「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要求後,非遺保護利用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當下,傳統中醫藥類非遺的保護利用還存在傳承困難、後繼乏人等問題。

根據河南國醫醫學研究院發現,目前國家級和省級的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傳承時間在100~1000年間,主要集中在100~200年間;傳承代數在2~40代間,大多數在4~6代之間。

由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傳承,所以傳承人的作用非常重要。查閱資料了解到,目前中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人數上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發展比較好的項目傳承人數量相對較多,如四大懷藥種植與炮製技藝傳承人數已達85名。但近半非物質文化項目的傳承人數低於10名。

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迫在眉睫!

2019年4月18日,由河南國醫醫學研究院組織並舉辦的「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籌備會在」河南省濟源市王屋山國家地質公園圓滿落幕。

本次會議主要討論關於成立河南省健康科技學會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的前期籌備工作,按時、順利、圓滿的開辦河南省健康科技學會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的相關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將針對中醫藥領域適合進行非遺申報保護的項目,進行收集、挖掘、整理和研究,為廣大中醫藥人士解答關於河南省中醫藥非遺項目的政策法規,對符合條件的項目,進行記錄、建立檔案、輔助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加以傳播。

會議特別邀請河南中醫藥大學教授、中華中醫藥學會醫古文分會名譽主任委員許敬生蒞臨指導,許教授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是一種保護方式,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因此,應當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正確導向,嚴格遵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規律,處理好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的關係,始終把保護放在首位,堅持在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

此外,河南省建築醫院院長姚軍強、孫思邈中醫院研究院院長範雙旗 、盧氏太極國際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鄭紅 、向上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法人韓偉強、資深媒體人士李新葉、河南電視臺都市頻道製片人白榮基、河南國醫醫學研究院院長於朝鋒、河南國醫醫學研究院副院長楊宏亮 、同心堂中醫連鎖門診運營總監張忠臣等知名人士均參加會議。

河南國醫醫學研究院院長於朝鋒是「于氏婦科」第八代傳承人,他在會上向大家講述起「于氏婦科」幾百年的歷程。遠在清嘉慶年間,于氏便是當地赫赫有名的「奶先生」,對於乳腺病有著較為深刻的研究,由於將「于氏婦科」發揚光大的是位紅鬍子的老先生,于氏歷代傳人便發下「紅誓」,祖祖輩輩為病人治病均不收取一分錢。目前,「于氏婦科」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之一,得到政府部門的認可,也為于氏家族帶來榮譽感和自豪感。

於朝鋒院長更加堅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很多民間的中醫藥特技已經流傳百年,然而,很多民間中醫世家卻對於歷代傳承的技術沒有保護的概念,只有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科普的力度,才能發現並挖掘更多民間中醫絕活,將此有序的傳承下去。

會議將民間中醫藥申請非遺歸結為以下三點:

一、獲得身份歸屬感

民間中醫醫術世代傳承,這種傳承脈絡就像一個人的「家譜」,這種過程中沉積下來的大量資料、書籍、器具等,成為這一流派的身份證明,成為其區別於其他中醫藥流派特有的、不凡的特殊價值所在。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等同於獲得了國家有關部門的認可。這不僅是對申請者世代傳承心血的肯定,更讓許多民間中醫藥人獲得了身份歸屬感,從而展現本中醫藥流派的文化自信力和自豪感。

二、提升品牌知名度

通過申遺可以使更多的人認識到本門本派的中醫藥文化傳承,提升流派知名度、美譽度,從而能在更大範圍、更高層面保護我們的中醫藥文化遺產,並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造福更多的患者群眾。

三、根本是提升傳承能力

中醫藥非遺項目典型特點是「活態傳承」,從實踐應用中來並必將回歸到實踐應用中去,並世代傳承下去。所以目前只要是申遺成功的中醫藥項目,國家都會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政策支持、學術支持等,鼓勵開辦傳習所、鼓勵培養傳承人,鼓勵總結本流派的學術經驗等,提供各種便利支持申遺成功的中醫藥流派發揚光大。

本次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籌備會將河南省健康科技學會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的組建提上日程,確定委員會章程,確定業務範圍,制定行之有效的保護方案。

今後,我們會會堅持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價值引導、政策引導和輿論引導,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知識和成果宣傳,進一步增強人們保護中醫藥文化遺產的意識,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中醫藥傳統文化。

相關焦點

  • 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
    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是要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持續的實踐與傳承,並提升其被繼承的可能性。在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究竟該保護什麼、如何保護,目前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圍繞相關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王鳳蘭。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成立
    如何更好地進行中醫藥非遺保護?中醫藥文化如何「走出去」?7月25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在北京成立,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李金早出席成立大會並表示,成立中醫藥非遺委員會為時代所需。中醫藥非遺是戰「疫」生力軍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精髓,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醫藥非遺成為重要的戰「疫」生力軍。據統計,我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有7萬餘人使用中醫藥,佔91.5%。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今天成立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文化和旅遊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今天(7月25日)聯合發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成立,同時成立中醫藥非遺協調委員會,加強對中醫藥非遺工作指導與支持。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精髓,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中醫藥非遺的保護、傳承、利用與發展對中醫藥事業的振興發展及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有137項傳統醫藥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醫針灸」和「藏醫藥浴法」先後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在京成立
    新華社北京7月25日電(記者周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25日在京成立。這個委員會旨在加強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首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代表性傳承人曹洪欣任會長。中國非遺保護協會中醫藥協調委員會同時組建,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李金早任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孫達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等任副主任。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在京成立
    新華社北京7月25日電(記者周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25日在京成立。這個委員會旨在加強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首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代表性傳承人曹洪欣任會長。
  • 朱德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的傳承保護
    03 應加強傳統醫藥非遺項目管理的組織保障全國有關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創新工作實施較好,但還存在重評審,輕保護現象。對此,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已立項的市級、省級和國家級傳統醫藥項目,進行全面的考評,對進一步傳承保護力度不足的項目,提出整改意義,這項工作很及時且很有必要。
  • 《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實踐》出版
    近日,由中國中醫科學院王鳳蘭教授主編的《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實踐》正式出版。、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法及技術、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傳承人保護、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案例保護研究、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案例訪談精粹。
  • 關於進一步加強北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建議
    我們認為,應結合北海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契機,進一步加大對北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近幾年來,北海市文化遺產保護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和自治區文化廳的直接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
  • 高丙中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的中國屬性
    文化生態保護區在設計和實施上都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在一個保護區內,需要把生態特性、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整合為一體;在全國的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分布上,要全面體現中國文化在生產生活方式、民族、區域和類型的豐富性,例如,既要有農耕文化以及農耕文化在不同生態條件下的代表,也要有牧業文化、海洋文化的代表。
  • 山東廣育堂國藥總經理杜新磊出席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
    7月25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京召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成立,同時成立中醫藥非遺協調委員會,加強對中醫藥非遺工作指導與支持。文化和旅遊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李金早,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必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孫達,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院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雅芳,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一級巡視員王晨陽,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吳振鬥等領導及專家出席大會,山東廣育堂國藥總經理杜新磊一同出席,並被聘任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常委
  •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尤其是1972年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方面所做的具有深遠意義的工作,  還注意到迄今尚無有約束力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邊文件,  考慮到國際上現有的關於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協定、建議書和決議需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新規定有效地予以充實和補充,  考慮到必須提高人們,尤其是年輕一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重要意義的認識,  考慮到國際社會應當本著互助合作的精神與本公約締約國一起為保護此類遺產做出貢獻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經驗」
    其中,就法治建設而言,中國政府先後頒布了《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規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法律、法規、文件;啟動了《中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的認證、搶救、保護和研究工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
  •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剩下多少?我們為什麼要保護它們?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我覺得這個命題太大了,真不好回答。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的範圍很廣,國家用來公布名錄的分類就有十個大類,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醫藥、戲曲、曲藝、民俗。
  • 廣平縣公布第六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和傳承人名單
    各鎮政府,縣政府有關部門,對口有關單位: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精神,進一步健全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機制,鼓勵和支持我縣「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任重而道遠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表現形式。持續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是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各級各部門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擺在更加突出重要位置,切實增強「非遺」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讓古老的「非遺」文化代代傳承,充滿活力,經久不息。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對於有效的做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必須認清這方面的重要意義及存在的問題,以便找到更為合理及有效的解決辦法。一、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伴隨國際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潮在日益增強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概況 2018年,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開展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與教育活動363場(次),全年活動受益人數100萬餘人次。在省文化和旅遊廳「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指數評估」中,溫州市市本級的發展指標位居全省首位,全市的發展指標居全省前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被省文化廳公布為全省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藍夾纈技藝研究創新團隊被省文化廳公布為浙江省文化創新團隊(入圍團隊),「非遺體驗基地」建設工程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傳承發展浙江優秀文化行動計劃之非遺體驗點建設試點」。
  •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實踐案例發布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時總結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寶貴經驗,充分發揮優秀保護實踐的示範引領作用,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振興水平。
  •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文化與經濟雙贏
    這裡有12個全國民俗文化村、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8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徽劇、儺舞、三雕」等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婺源該如何保護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遺產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 保護與傳承並重。
  • 浮雲遊子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負重前行
    同一天,由國家保護智慧財產權工作研究基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承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智慧財產權國際研討會」隆重召開,來自8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名政府官員、學者共同發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武漢宣言》。宣言建議「各國應當通過完善智慧財產權等相關法律制度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在資金投入、技術手段、社會宣傳和人才培養等方面採取有效的措施,建立起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