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文杰
中國歷代詩詞浩如煙海,評論詩詞的書籍和文章也多得數不勝數。但在這些書籍和作品中,一部優秀的詩評書籍《雲中誰寄錦書來》,不失為一本值得閱讀欣賞和購買收藏的好書。
高曉松曾說:「生活不僅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這讀起來既輕鬆又浪漫的一句話,很多人不一定明白,我以前也覺得這話抽象得有些輕描淡寫。
但細細想來,尤其是讀罷《雲中誰寄錦書來》之後,加深了我對「詩和遠方」的理解,作者對中國古典詩詞的解讀和評價把我帶進了一個遙遠的充滿夢想的美好世界,也許,這就是詩詞的力量,或者說,這也是這本書籍值得品讀且與眾不同的地方。讀罷作者寫的每一篇文章,真讓人感覺:有詩的日子,真好!有詩的地方,便是遠方!
而這個詩意的世界又如此的現實,生活也好,人生也罷,確實如此,因為,人生不能苟活,不僅有夢想和追求,還有希望和遠方,更有執著和堅強。
看看眼前,在中華大地上,正演繹著一場雄偉而悲壯的故事,為抗擊疫情,英雄之城武漢市不惜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採取封城的措施,控制病毒向外擴散蔓延,同時,全國三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全面啟動國家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全面打響了一場聲勢浩大的人民戰爭。這即是為國家民族而戰,為生命安全而戰,為美好未來而戰。這一戰需要勇氣和信心,需要堅持和執著,更需要團結和奮進。全國人民為抗擊新冠肺炎病毒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為堅決打贏這場戰爭,不獲全勝,決不放棄。
如今,抗擊疫情雖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還不能鬆懈,將外防擴散,重點轉為內防輸入,我們不能為眼前的結果沾沾自喜,必須要看得更遠,為奪取抗疫最後的勝利而不懈努力。
在這場抗疫的生死戰鬥中,有愛心傳遞,也有流血傷亡;有恐懼驚慌,還有失落迷茫,但更多的是信心和勇氣,執著和堅強。人們走過孤獨,走出悲傷,在困難中站起,在希望中前行,即便前方路途遙遠,荊棘叢生,泥濘阻擋,也決不退卻,堅定信仰,擁抱希望,展望未來,迎接朝陽,因為生活不只有眼前的困難和憂傷,更有明媚的未來、幸福的嚮往以及詩意的遠方。
無論是戰爭時期,還是和平年代,每一段不同尋常的精彩生活,也必將會誕生一篇篇波瀾壯闊的詩篇。
詩意的語言是美好而迷人的,也是充滿激情和浪漫的,人人都可感受並領悟,遠方也並非無法到達或遙不可及,而是讀者能從每一首詩歌中深切感受到詩中所描述的美好世界和所表達出來的詩情畫意。
本文作者趙麗宏憑著對中國古典詩詞的愛好,閱讀和研究了大量的詩詞,從歷史和文藝審美的角度,引用了中國古代數百名詩人1000餘首優秀古典詩詞,選取了美人、季節、月色、愛情、戰爭、山水、花叢、葡萄、山茶、讀書、勸學、除夕、元宵、竹魂、明月、野渡、清夜、人生、家教等近百個題材,形象生動地展示了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作者採取比較的方式,將同一作者的不同詩歌以及不同作者的同類詩詞進行對比,以藝術審美的眼光品讀這些古詩的文字,從那些生動形象,讓人浮想聯翩的詩文中,精心挖掘,提出了自己諸多精闢獨到的見解。
我讀了一篇作者寫的《美人之美》中的一段,裡面有很多關於描寫「美人之美」的詩文,作者將其讓在一起進行比較:
女性之美,在詩人的筆下常寫常新。
最早描寫美女的詩,出現在《詩經》中:「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從手、皮膚、脖子、牙齒、頭髮、眉毛,寫到眼睛和笑容,是一幅文字的美女工筆畫。這樣的細緻描寫,美則美矣,但讀起來有點肉麻。漢代《古詩十九首》中,有簡潔的寫法:「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晉人傅玄,以花比美人:「美人一何麗,顏若芙蓉花。」我以為這是更高明的讚美,給人較多想像的空間。而漢代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中:「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竭盡誇張之能事,卻被大家接受,「傾國傾城」,競成為中國人對女性美貌的最高贊語。曹植有《美女篇》,細膩的描繪和《詩經》中濃豔的筆墨頗相似:「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頭上三爵釵,腰佩翠琅殲。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顧眄遺光彩,長嘯氣若蘭。」也是工筆重彩的美女畫。而曹植的《洛神賦》,大概是古今中外詩頌美女的巔峰之作,其誇張綺麗和浪漫大膽,讓人驚嘆。此詩太長,不過可以引幾句作鼎臠之嘗:「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這樣的美女,人間難尋,所以只能是神話人物。
唐詩中出現的美女,描寫時就要含蓄許多。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楊玉環之美,只用了兩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雖然是間接的描寫,卻寫出了貴妃的傾城傾國之美色。李白寫美女西施,也有妙語:「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閒。皓齒信難開,沉吟碧雲間。」明代詩人張潮說:「所謂美人者,以花為貌,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柳為態,以玉為骨,以冰雪為膚,以秋水為姿,以詩詞為心,吾無然間矣。」這可以看做對歷代詩人頌美的小結。
這段文字雖不太長,但閱讀越美,捨不得離開,讓人感觸頗深!這就是古詩詞的魅力和神採所在。
作者在《序:詩魂不死》中寫道:「現代人,生活緊張,物慾膨脹,很多人心煩意亂,怨尤頓生,大千世界紛繁熱鬧,卻尋不到一個清靜去處。殊不知,有一個美妙所在,人人都可隨意造訪,如能沉浸其中,哪怕是片刻瞬間,也是莫大享受。這所在,在中國的古典詩詞中。」
作者堅信:「古老的中華大地上,詩魂不死,詩人不絕。我想,只要我們還在使用漢字,中國古詩的魅力便不會消失。」
跟著作者閱讀那些優秀的古典詩詞,慢慢進入了那個遙遠的充滿詩情畫意的世界,感受到古人的那些喜怒哀樂以及或婉約、或豪放、或抒情、或激蕩、或詭異、或浪漫、或憂傷惆悵、或壯志昂揚的情懷及內心世界豐富的理想和嚮往。
讀陳子昂的的詩《登幽州臺歌》,就那麼幾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卻從中感覺作者博大的情懷和思想。
作者對此評說:「陳子昂寫《登幽州臺歌》,起因還是懷才不遇,無法被人賞識理解。追求功業的挫折,使很多人沉淪頹喪,一蹶不振,而陳子昂卻在孤獨中發出了如此憤蒼涼的嘆息,這是詩人的聲音,是洲蕩的詩魂流著淚在吟唱。」讀陳子昂的詩,是多麼的讓人震撼!他的吶喊聲如宏鍾一般敲響,響徹雲霄,震耳發聵!
詩是最精簡優美的語言,詩是最質樸火熱的情懷,詩是最感人肺腑的詞話,詩是最激蕩心靈的樂章,詩境是最悠閒浪漫的去處,詩情畫意是最美好的文字體驗。
說《雲中誰寄錦書來》中的評論的每一篇詩文都能將讀者帶進遙遠而美麗的世界,「遙遠的世界」可能指地域空間,也可能指久遠的時代。
有詩的地方,便是遠方!
因為,每一首詩詞就是一個詩情畫意的世界,詩能開拓眼界,詩詞精簡而優美的語言和歷史典故能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常讀優美的詩詞,能陶冶情操,能使生活更加精緻美麗。詩詞不僅僅讓你活在現實世界,也讓你讀懂並進入古人(作者)的思想和情懷。很多詩詞,作者輕鬆將我沒帶入久遠的歷史歲月,品味和理解古人生活的時代和對美的追求。
推薦《雲中誰寄錦書來》這本書除了書中評述的古典詩詞的魅力及作者選取題材和獨特的思想視角之外,還有作者採取了各種評論方法,讓我們對這些優美的古詩詞有了全方面的了解,也增強了我們對古詩詞的濃厚興趣,這是其它評論和介紹古詩詞所不可比擬的地方。
對此,我總結歸納了五個方面:
1、評論作者。
作者評辛棄疾、李賀、蘇東坡、李商隱、曹操、李白、杜甫等古代作家都很獨特。
2、根據詩文內容及質量評論作品思想情感及文字。
3、結合時代評作品集作者。
4、精心細緻評論作品的文學藝術及審美情趣。
作者在文中講述了很多文學故事,揭示了文學中的很多趣聞軼事,能豐富讀者對古詩文文學藝術的知識和審美情趣。
5、評古典詩詞創作的特色和技巧。
比如,我讀李商隱的《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作者評論道:
在唐代的詩人中,李商隱是與眾不同的,他用自己曼妙曲折的詩句,為讀者構築出一座座神秘的迷宮。
李商隱的詩,綺麗飄忽,意象奇特,詩句中隱藏著無人能破解的故事和情感。他那些朦朧幽深的《無題》,千百年來讓無數詩人和讀者迷醉猜測,在他綿密的文字中尋尋覓覓,但覺山重水複,聲色斑斕,那些用典故和獨特意象構織成的詩句,儘管費解,但給人美妙的感覺。
這是一首奇詩,是一個無法解開的謎。古往今來,多少人解釋這首詩、揣度這首詩。有人認為此詩詠物,那物便是古琴,即錦瑟,詩中寫的都是古曲境界;有人認為此詩懷人,是對一個戀人的思念,錦瑟可能是人名;有人認為此詩悼亡,是追憶一個已經離開人間的昔日情人;也有人認為此詩是作者自傷生平,是對人生的感慨,人生如琴瑟,舊曲歌罷,新曲又起,曲終人散,惟有悵惘的回憶。種種解讀,似是而非,互相矛盾,卻都有點道理。
古人作詩,為了告訴讀者寫作的動機和背景,常常在詩前寫一些題跋,有時在題目中便做說明。李商隱卻不喜歡這一套,不僅詩句隱晦,題目也不明確,《無題》,是他的創造,《錦瑟》其實就是用詩的開首兩字做題目,性質類似《無題》。金代詩人元遺山有《論詩絕句》:「望帝春心託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前兩句是讚美李商隱的詩,後兩句是表達無法讀通李商隱詩的遺憾。
這就是我推薦《雲中誰寄錦書來》這本書及其創作這本書的作者趙麗宏的理由。書中評論文字真的很精美獨到,也很簡練流暢,很具有審美情趣,也有歷史和時代的韻味,是愛好欣賞詩詞和學習創作古典詩詞,提高文學藝術修養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雲中誰寄錦書來》感覺就像一部天外來書!這些美麗的詩文猶如從九天之外的雲中傳遞而來。
讀《雲中誰寄錦書來》一書,總有一種深深的感覺:有詩的地方,便是遠方!
願我們跟隨趙麗宏的《雲中誰寄錦書來》一同暢遊在中國古典優秀詩詞的世界,盡情享受精彩美好的詩情世界。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即刪。文字引用了一部分作者的精彩評論,因為實在太美,捨不得割捨,深情感謝作家趙麗宏先生!
2020.3.11—12 書館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