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百歲誕辰:華人世界的傳奇和文壇巨匠

2020-10-03 每日阿國

2020年是作家張愛玲(1920-1995)的百年誕辰。作為華語文壇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張愛玲的作品的影響力在她去世之後並未消散,甚至更廣。

全球各地作家、學者以及導演對她作品的不斷改編,臨摹以及評論從未間斷。有分析稱,張愛玲是當代文壇的超級巨星,過世25年來,任何新發現的遺稿仍震撼著文化界。

而張愛玲在香港的生活經驗,也被認為是她後來回到上海後,能夠以獨樹一格的語言及故事書寫戰爭與人性的重要資源。

張愛玲傳奇

1920年生於上海,張愛玲來自一個沒落的貴族家族,晚清重臣李鴻章是她的曾外祖父。張愛玲父母早年離異,母親深受五四運動影響而思想洋化,早在30年代起便穿梭於中國和歐洲。 因受母親影響,張愛玲早期先接受私塾教育,後來念英文學校,成為受中西文化薰陶的摩登上海人。


1930年代末,中學畢業後張愛玲拿到獎學金,原本要前往倫敦大學讀書,但因為歐陸二戰爆發,她轉而赴港,在香港大學文學院就讀。1939年張愛玲抵達香港後接觸了西方歷史著作,又在知名臺籍學者許地山教授下熟讀新文學。

不過,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攻陷香港,港大停擺,張愛玲又在1942年避難回到上海,以一篇篇以香港背景的小說,譬如《傾城之戀》,《第一爐香》在上海文壇成名。

香港大學文學院教授黃心村,張愛玲在港大那幾年,因為經濟拮据,無路可去,她去做醫院作短期的照護員求得溫飽,因此"直面戰爭、直面生死的經驗更是刺激了她的創作欲望,所以回到上海後一發不可收拾,短短幾年內,才20出頭的年紀,就能寫出一系列經典作品。"

1949年,張愛玲在1952年離開上海,再次來港工作及寫作,1955年後搭船前往美國紐約,1995年在洛杉磯過世。

時代意義

「我覺得張愛玲不僅僅是個中國文學作家,對她的精確定位應該是放在世界文學的大背景上。」長期研究張愛玲的黃心村教授說。

黃心村解釋,張愛玲一開始寫作就想要當個全球性的作家,所以她用雙語寫作,並下足功夫。她觀察到,1952年張愛玲離開大陸後到了香港,也是雙語書寫,她的假想讀者往往是英語世界的讀者,她的後半生中不斷的反覆重寫、自我翻譯,都是在兩個語言系統中的探索。


研究張愛玲作品數十年,黃心村說,張愛玲可以是個「窗口」,因為,從張愛玲出發可以在現代歷史及文學史中讀到許多不同的風景,或發現自己的盲點,張愛玲對戰爭,對革命,對兩性,對城市文化都具有預見性,今天看來依然是超前的。

關錦鵬眼中的張愛玲

1994年,改編自張愛玲名著《紅玫瑰與白玫瑰》的同名電影獲得好評。 此片的香港導演關錦鵬向BBC中文稱,「張愛玲貌似尖酸刻薄,其實她將人看得很透,是很厚道有悲憫在其中。」

關錦鵬解釋,1970年代,中學時期他就開始讀張愛玲。

身為男同志的他表示,應該是自己「性向」的關係,在張愛玲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許多女性或人性的細微以及巧思。關錦鵬稱,張愛玲的文字很有電影感,並且具有很多層次,並深藏暗機,常常上下句環環相扣,讓人拍案叫絕。關錦鵬說,《紅玫瑰與白玫瑰》作品主角也許是個不怎么正面的男主角,但張愛玲沒有將他寫成十惡不赦,而是帶有悲憫。

這似乎應證了張愛玲當年在上海遭到的負面評論和抨擊,認為她作品中缺少懲惡揚善或忠孝仁義,總是風花雪月。

當年,張愛玲捍衛自己的作品辯解道:「極端病態與極端覺悟的人究竟不多。時代是這麼沉重,不容那麼容易就大徹大悟。這些年來,人類到底也這麼生活了下來。可見瘋狂是瘋狂,還是有分寸的。所以我的小說裡,除了《金鎖記》裡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徹底的人物。」

黃心村教授同意張愛玲的「個人主義」的堅持並不只是膚淺的,純粹關注自己七情六慾的極端個人主義。她說張愛玲寫戰爭,她是完全個人化,語言也是完全個人化,不被傳統歷史大敘事拖著走。但她從完全個人化的角度,其實是去看到大歷史的另一面,絕對不是瑣碎。「或者說,她是從這些瑣碎中,看到中國長遠的歷史脈絡並有所感悟,所以她和胡適之之間才能達到那樣的共識。」黃心村表示。


保存張愛玲

張愛玲過世後,常有關她的遺作或遺稿被發現。在她駐足過的城市中,各種研究機構及學者都努力不懈的挖掘,並試圖搶救並保存有她的遺稿或遺物。

香港大學檔案館(HKU Archives),便負責張愛玲在香港大學留下的資料及文物。該機構陸續找出張愛玲當年進入港大的學籍資料,以及成績單等等。從其中張愛玲借書的資料中可以發現,張愛玲讀的書中、西都有,品味繁雜,譬如《聖經》,莎士比亞,毛姆(William S. Maugham)的作品、《官場現形記》等,讀的書目大大超過課堂書單。

檔案館檔案員林建勳(Garfield Lam)說,世界各地的學者、媒體等對張愛玲的追索不曾終止,是該檔案館十分受歡迎的資料,但因此保存工作更加重要。

這次黃心村策劃《百年愛玲,人文港大:張愛玲百年誕辰紀念文獻展》便是充分利用了港大檔案館的資源;她強調,港大的求學經驗對其日後的成名至關重要,歷史教師佛朗士(Norman France)對她的影響是歷史觀的建立,文學教授許地山對她的影響是文學史觀和文化史觀的建立,但目前的研究還不夠,考究仍需繼續。

相關焦點

  • 張愛玲百歲誕辰:華人世界的傳奇和文壇巨匠
    2020年是作家張愛玲(1920-1995)的百年誕辰。作為華語文壇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張愛玲的作品的影響力在她去世之後並未消散,甚至更廣。全球各地作家、學者以及導演對她作品的不斷改編,臨摹以及評論從未間斷。有分析稱,張愛玲是當代文壇的超級巨星,過世25年來,任何新發現的遺稿仍震撼著文化界。
  • 解密華人文壇奇女子一生的愛與哀愁:《也許你該看看張愛玲》
    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她的文字成為千千萬萬讀者心口上的硃砂痣她的文學為華語世界締造不朽的傳奇作家蔡詩萍重磅巨作,解密華人文壇奇女子——張愛玲一生的愛與哀愁「國家最壞的年代,卻是作家最好的年代。在國共都鄙視的浮華都會上海,卻蹦出了一朵文學奇葩張愛玲。這不是傳奇,又能怎樣描述呢?」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讓我們再讀一遍張愛玲
    9月30日,是張愛玲誕辰100周年,她被稱為「文壇最美的收穫」、20世紀最傳奇的女作家這種「情」在張愛玲的筆下發揮得淋漓盡致,纏綿悱惻的情節,悽涼慘澹的晚景,幽微複雜的人性,處處透露著張愛玲式痕跡。就連「張愛玲」這個傳奇的名字,一經現世,就足以攪得整個文壇「滿城風雨」。
  • 紀念張愛玲誕辰百年 皇后圖書館與紐約華人女作協舉辦專題講座
    【僑報記者張晶10月9日紐約報導】皇后圖書館新移民服務部與紐約華人女作家協會近日聯合舉辦專題講座「道是無情卻有情——張愛玲和其筆下的紅男綠女」,由旅美作家張純瑛主講,以紀念張愛玲百歲冥誕。本次線上講座是皇后圖書館新移民服務部與紐約華人女作家協會聯合舉辦的系列文化歷史講座第八講,邀請旅美作家、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第十三屆會長張純瑛從張愛玲成長背景、曲折人生和情感生活解析其傳奇的一百年,並通過對張愛玲的研究,從張愛玲的一生經歷中分析其高妙的文筆和豐富的意象,以及如何將張愛玲親屬人物和經歷等反映於其作品中。
  • 張愛玲百年誕辰紀念日,常思思推出新歌獻給這位現代傳奇女子
    「你問我愛你值不值得,其實你應該知道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1920年9月20日,張愛玲在上海蘇州河畔出生,而後憑藉一支筆、一段緣而聲名鵲起,成就了中國文壇的一個傳奇,百年不衰。今天正值張愛玲百年誕辰紀念日,與中秋節又是冥冥之中巧合,她於1920年中秋節剛過就出生,也於1995年中秋節前離開,她的心都在默念著「月亮」與「團圓」。或許就是這樣,回顧張愛玲,她的一生放佛就是我們頭上的一片月,寄託於一片片的期待與真情,但卻總是不圓滿。
  • 文壇巨匠普希金一生傳奇,欣賞他十句名言,俄國文學之父實至名歸
    與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託爾斯泰一樣,普希金在俄國文壇的地位,乃至世界文壇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的。俄國文學對世界影響巨大,追根溯源,俄國文學是從何而來?普遍的答案是:普希金。在這裡引用另一位俄國偉大文學家別林斯基的一句話:只有從普希金開始,才有了俄羅斯文學。普希金是現代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他創立了俄國詩歌語言和文學語言。
  • 近代文壇最富傳奇的女作家·張愛玲
    張愛玲作品集是張愛玲寫的一本書。北嶽文藝出版社,近代文壇最富傳奇的女作家,以小說《傳奇》、散文《流言》享譽文壇,一出道就註定風華絕代成為名噪一時的才女寫盡了舊上海的男女之情作品成為文學史上的一個[異數],坐到了文壇金字塔的頂端,文字在她的筆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帶給讀者們的是莫大的喜悅。張愛玲的作品是可以收藏長讀的。1.
  • 張愛玲百年誕辰 | 前半生傳奇,後半生悠長
    今年是張愛玲誕辰100周年。張愛玲的家世和大多數中國現代作家不同除了《傳奇》(一九四四年)外,》的年輕作家,成為中國當年文壇上獨一無二的人物。今天,是張愛玲誕辰
  • 張愛玲百年誕辰:八卦、情史和假金句背後
    在張愛玲百年誕辰前夕,我們回望她的作品與經歷,會發現,她作品中的現代性和個人主義立場似乎更貼近當代人的心理狀態。這或許是她的作品長盛不衰,且不斷被改編成影視劇、舞臺劇流傳於後世的秘密。
  • 作品被一代代讀者閱讀和接受,這就是張愛玲的傳奇所在
    2月24日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先生、張愛玲研究者止庵先生與作家笛安相聚北京坊PageOne,從張愛玲的作品和人生談起,為現場讀者分享了張愛玲新裝重版的五部小說,以及他們各自眼中對於傳奇張愛玲的認識和理解。張愛玲的獨特與傳奇張愛玲出身官宦名門,早年即名盛文壇。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一場西湖邊的讀書會讀不盡華麗蒼涼
    張愛玲,中國現代史上獨樹一幟的文學女神。2020年適逢她的百年誕辰。穿越百年風塵,一場錢報讀書會,因張愛玲的傳奇而聚。初冬的西湖,遠山近水如畫,還未脫去深秋的斑斕色彩,只是多了一抹靜謐淡雅。《傳奇·張愛玲》作者淳子為資深「張迷」,自上世紀90年代起即開始研究張愛玲,說起張愛玲身世經歷,如數家珍。淳子新書《傳奇 張愛玲》以行走的方式閱讀張愛玲,探尋張愛玲故居,從大陸到美國,踏足張愛玲到達過的地方,以大量的第一手資料,輔以歷史照片,踏訪紀錄,引領讀者走進張愛玲的世界。
  • 張愛玲誕辰百年︱止庵:從《香港傳奇》到《傳奇》
    1944年初版《傳奇》張愛玲的頭兩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分別於1943年5、6、7月和8、9月在《紫羅蘭》第二、三、四期和第五、六期上連載。當下我就請她把這稿本留在我這裡,容細細拜讀,隨又和她談起《紫羅蘭》復活的事,她聽了很興奮,……」但待到《紫羅蘭》登載《第二爐香》時,張愛玲之後投給《雜誌》《萬象》的小說已經刊出或開始刊出。不論出於什麼原因,她此後沒有再與周瘦鵑及《紫羅蘭》合作過。同年8月《雜誌》第十一卷第五期「文化報導」云:「張愛玲之《香港傳奇》短篇小說集,將由中央書店出版。」
  • 以行走的方式讀張愛玲 淳子:229個片段串起傳奇人生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9月27日報導:「1943年,張愛玲中斷學業成為公寓女作家,穿著一件絲質旗袍走過四馬路,也就是今天我們所在的福州路,去《萬象》雜誌社去投稿,旋即紅遍文壇。」9月26日,《傳奇·張愛玲》作者、張愛玲研究者淳子在上海書城「全國新書發布廳」上說:「上海是張愛玲移動的盛宴,也成全了張愛玲。」2020年是張愛玲誕辰100周年。以行走的方式閱讀張愛玲,尤其是張愛玲在美國的住所以及手稿,淳子算是中國大陸作家第一人。1997年,還是上海廣播電視臺主持人的淳子,收到了出版社圖書編輯的約稿。
  • 紀念張愛玲誕辰100周年 學者探討張愛玲的成長經歷與文學創作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愛玲傳》作者餘斌講解張愛玲的成長經歷和文學創作。(視頻截圖)【僑報記者管黎明10月3日紐約報導】在張愛玲誕辰100周年之際,華美人文學會3日晚特邀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愛玲傳》作者餘斌博士做「從張愛玲的《色,戒》到李安的《色,戒》」紀念講座。期間主講人詳細剖析了張愛玲的成長經歷對她個性形成的影響,以及《色,戒》的創作背景和人物原型。張愛玲是當今華人世界影響最大的中國現代作家之一。
  • 張愛玲誕辰百年,天才正從這個世界漸漸消失
    張愛玲可能是小說被翻拍最多次的華人女作家之一。每次翻拍,都能在中文世界激起熱烈討論,甚至於全民提名究竟誰能演她筆下的「粉撲子臉」,都說明了她的群眾基礎之深厚。1997年,許鞍華翻拍《半生緣》,選角也曾一度被吐槽。但是後來再看這部劇,卻發現選角恰恰是經典。
  • 張愛玲:25年前她死得寂寞,文學從不拒絕寂寞,傳奇一直在延續
    文/小太陽2020年9月30日是張愛玲誕辰100周年紀念日,書迷們,紛紛在各地舉行活動為張愛玲慶生,張愛玲人生傳奇再次掀起一番熱議。因此2020也被書迷們稱為"愛玲愛玲",似乎2020年就是冷寂一生張愛玲的"一年"。
  • 頂流張愛玲的百年誕辰,我們來闢個謠
    其實在今年年初,皇冠就新出了一套「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版」,這一套裡的《對照記》特別值得「張迷」們買回來,因為這一版首次收錄了張愛玲的三篇遺稿如今知道我們關於老中國的夢可能一度是真實的,就像它在西方世界這個角落裡依然真實,是個活的東西,儘管不是我們的,也令我心滿意足了。」
  • 紀念張愛玲百年誕辰大型讀書活動在滬成功舉辦
    2020年9月30日下午,在張愛玲百年誕辰之際,由上海卓一公益發展中心、上海木恩讀書會主辦、常德公寓·千彩書坊、復旦詩社承辦的大型讀書活動在常德公寓·千彩書坊拉開帷幕,活動由滬上媒體人閆秀發起和策劃,特邀著名作家、主持人、張愛玲研究專家淳子攜手國內頂尖談話節目主持人、作家、聲優女王李蕾共同參與,滬上兩大文藝女神因張愛玲首次同臺,和讀者們一同為張愛玲舉辦一場百年生日沙龍和讀書活動。
  • 張愛玲:與自己相依為命
    今年是張愛玲誕辰一百周年,據說,業界掀起新的「張愛玲熱」,無論對文學愛好者或普通觀眾而言,張愛玲都是現象級的存在。在那個大師輩出的年代,號稱「出名要趁早」的張愛玲,的確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自己的觀點,二十出頭的年紀已經成為上海文壇「首席」女作家。
  • 張愛玲文字風格是怎麼煉成的?
    張愛玲譯作下冊《海上花落》。今年是張愛玲百歲誕辰,整理出版她生前未刊出的書信集,系統再版她的作品,是可以想像得到的出版社動作。比如皇冠出版社推出了「百歲誕辰紀念版」的張愛玲文集,一共18本。這套再版張愛玲文集的書名字體都是出自張愛玲之手。書的封面以素雅的白底配上燙金的張愛玲親筆繪製插圖,明淨大方。其中,《對照記》收錄了最新發現的張愛玲英文散文。這篇散文稿是張愛玲英譯者金凱筠在賴雅遺物中發現,寫張愛玲在紐英倫小鎮的生活,有張愛玲和賴雅共同修改的筆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