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在藏西的阿里高原上,古格王國仍可以說是一個厚重得讓人過目不忘的名字,一個最為生動最具誘惑的詞彙。
它在上部阿里的蒼涼絕境中,曾叱吒風雲700餘年。
越來越多的人正試圖走近它,親近它,以領略它獨有的滄桑與美麗。
01
古格前傳
追根溯源,古格王朝的開場,
不僅並非春風得意,而且充滿悲情。
札布讓遺址,也並非古格最早的王宮所在地。
古格王朝在土林遍布的藏西阿里的開場,不僅並非春風得意,而且充滿悲情。
▌王孫西行:吐蕃覆滅及吉德尼瑪袞舉步維艱的時代背景
842年,末代贊普朗達瑪被刺殺,吐蕃王朝崩潰。
朗達瑪大子永丹、二子威宋擁兵自立。
農民起義,923年,威宋之子貝科贊被殺。
▌吉德尼瑪袞初穩陣腳:熱拉紅堡的建立
貝科贊次子吉德尼瑪袞,一路西進,來到水草豐美的熱拉(紅山之意)一帶。
公元934年,吉德尼瑪袞在熱拉修建了熱拉紅堡。
依山傍水,植被茂密,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的熱拉,讓吉德尼瑪袞完成了最初的物質、經濟和軍事的積累。
吉德尼瑪袞一路西行,先是來到了距今阿里獅泉河以西25公裡水草豐美、甘泉密布的熱拉一帶作為落腳點。
公元934年,吉德尼瑪袞在熱拉修建了熱拉紅堡,935年又開始修建孜託加日宮,在藏西穩下陣腳。
▌建國立業:估卡尼松宮及王子們的開疆拓土,「阿里」一詞由此而來
6年之後,布讓(今日之普蘭)土王修建估卡尼松宮,迎請吉德尼瑪袞的到來,並將女兒嫁給他為妻,繼承布讓王位。
吉德尼瑪袞逐漸統治了阿里的廣大地區。
位於普蘭嘎爾東村的嘎爾東遺址,曾經的九層宮殿估卡尼松宮就建在這座小山上。
吉德尼瑪袞的三子「三袞佔三圍」:
白吉日巴袞:拉達王,以今日列城為中心,轄瑪爾域、拉達(今日土和克什米爾等)地方
扎西德袞:象雄、亞孜王,轄古格、普蘭和亞孜(今尼泊爾之木斯塘)
德祖袞:桑噶三門、比地、比角王,轄古格以西拉達以南今印度境內的桑噶、果松等地
這是近代阿里三圍(普蘭——雪山圍繞的地方;札達——巖石圍繞的地方;日土——湖泊圍繞的地方)的由來。
「阿里」一詞沿用至今,意為 「吐蕃後裔的屬地、領地」 。
霞光中的喜馬拉雅和土林,靜默如謎。
▌從布讓到札達,從普蘭到古格的王權變動
吉德尼瑪袞之子扎西德袞生下二子松扼和柯日,松扼成了第二任古格王,柯日則成為布讓王。
而後,松扼出家為僧,成為著名的拉喇嘛·益西沃,柯日接替松扼的古格王位。
古格王宮和札達託林寺,逐漸發展成為阿里的佛教及行政中心,至此,古格、普蘭和亞孜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才由普蘭正式移至札達。
古格札布讓王宮遺址。不過這很可能並非古格王朝最初的都城所在地,因為目前的考古發現遺址時間上限與古格創立時間相距甚遠。
02
古格的崛起與興盛
此時的古格,已逐步成為當時西藏西部的
佛教、經濟、文化、文明的中心。
古格札布讓王宮遺址上的佛塔及日出。
▌上路弘傳:益西沃、仁欽桑布與阿底峽
公元996年,拉喇嘛·益西沃修建古格王朝核心寺廟託林寺,成為佛教在阿里復興運動的大本營。
託林寺白殿壁畫中真正的拉喇嘛·益西沃
拉喇嘛·益西沃選派仁欽桑布等人前往克什米爾和印度學經。而後翻譯了大量佛經,為佛教新密的興盛奠定了重要的法典基礎。
拉喇嘛·益西沃派人前往印度迎請阿底峽尊者。公元1024年,阿底峽來到古格講說教法。
託林寺白殿壁畫中的仁欽桑布,過去多被誤認為阿底峽。
託林寺白殿壁畫中的常被辨識為」仁欽桑布「或」阿底峽」的人物,實為直貢噶舉派創始人覺巴·吉丹貢布仁欽貝大師。
其時的古格,佛教寺院中的大成就者帶領弟子們以燎原之勢,在古格王土乃至青藏高原上,創造了藏傳佛教後弘期的偉大功業。
▌古格十三明:以戰爭和黃金為基礎壯大發展,吸收周邊先進文化
古格王朝的生產力水平及各種藝術文化呈現出蓬勃之勢。
來自克什米爾、拉達克、印度、尼泊爾等地的藝術家和工匠,會聚古格,修建寺廟、塑造佛像、繪製壁畫,興起了一場佛教文明的復興活動。
在淘金、冶煉、制陶、鑄造、建築、繪畫、雕刻、印刷等方面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被稱為古格十三明(另有八十明之說) 。
古格札布讓遺址白殿內的大日如來像。
▌火龍年大法會:標誌藏西中心地位形成
公元1076年(藏曆第一饒迥火龍年 ),古格將衛、藏、康等地區持有三藏者均召集於阿里,「各盡其長轉所有的諸法輪」,史稱「火龍年大法會」。
與後來薩迦法王八思巴召開的「曲米大法會」、格魯派鼻祖宗喀巴大師召集的「拉薩傳召法會」,並稱藏傳佛教史上最著名的三大法會。
這一時期的古格王國,國力強盛,其政治和軍事力量甚至擴張到了中亞地區。
03
古格的衰落及凋零
盛世王朝,如大廈傾頹,毀於一旦。
其過程極具錯覺感,卻又無比真實。
被土林環繞的古格札布讓王宮遺址,像是一座懸浮於空中的巨輪,它在土林裡升起,最終也在土林裡沉沒。
▌外患:伊斯蘭和印度教的「半月型」包圍、教派之爭引發古格與拉達克兩國矛盾
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很快便將波斯變為「黑衣大食」,繼而巴基斯坦也由佛教之國成了「清真之國」。
于闐(今新疆和田),公元1006年改信伊斯蘭教。
印度,公元八、九世紀時婆羅門興起,印度教逐漸取代佛教國教地位。同時,伊斯蘭教勢力侵入佔領印度西部的信德地區,並以此為基地向印度內陸滲透。到古格中興的11世紀,信仰伊斯蘭的突厥人更是入侵了北印度,基本將佛教從這裡趕出。
信仰伊斯蘭的葛羅祿(遊牧的勢力)同古格交戰。
古格曾長期信奉噶舉派,隨著格魯派在藏地的崛起,特別是宗喀巴大師的弟子古格人阿旺扎巴回到阿里,格魯派開始在阿里佔據一席之地。由於格魯派與古格周邊信仰竹巴噶舉的不丹勢力的交惡,古格周邊的不丹勢力也派軍侵擾了信仰格魯派的古格。
歷史上古格數度遭到拉達克的侵擾,曠日持久的戰爭,讓古格國力耗盡,民不聊生。信仰竹巴噶舉派的拉達克與改信格魯派的古格,矛盾進一步激化。
▌內憂:王子不合導致的分散分治、王權與教權的激烈矛盾
兩位王妃之子分別佔據古格南北,一國二主,分治兩城,國家力量被分散削弱。
古格國王對內部的部族管理不善,樹敵過多,至少有三個地方的首領同時揭竿而起。
國王對擁有龐大宗教勢力的王弟等僧侶集團耿耿於懷,從1627年開始,國王開展了長達三年的針對佛教勢力的打壓行動。
▌壓倒古格的「最後稻草」:天主教士不合時宜的傳教活動,拉達克趁虛而入
1624年,天主教士來到古格,於1626年在古格修建起了第一所教堂。
親近和扶植天主教的行為,使國王與喇嘛王弟之間原有的矛盾進一步激化,更引起了古格僧俗的激憤。
公元1630年,相當於明崇禎三年,古格發起了反對王權與洋教的武裝暴動。拉達克乘虛而入,攻打古格王城。
歷時700餘年的古格王朝,最終覆滅。
04
盛世繁榮的依稀留存
王朝雖已泯滅,
但古格留下了為數不少的文化遺址及遺蹟。
這是西藏佛教藝術史上最精彩輝煌的文化遺產,
瑰寶中的瑰寶。
古格王朝為後世留下了眾多光彩絢爛的壁畫。圖為託林寺白殿壁畫中的奏琴天女。
▌王城中心區域:札布讓王宮遺址、託林寺
總體來看,古格的整座城堡,都建築在一座300多米高的土質山丘上。
洞穴、佛塔、碉樓、廟宇、王宮有序布局,自下而上,依山迭砌,氣勢恢弘。
錯落有致的遺址大體分為三層,最下的山腳一帶,主要為民居,多是些洞穴,密密麻麻。
中間的山腰處,主要分布的是寺院及僧人的房舍。而山崖頂端,則是王宮所在地了。
日出時的古格札布讓王宮遺址,依稀可見古格強盛時的王宮規模。
頂部王宮區,壇城殿,也叫金科拉康;
貢康洞,也叫「依怙洞」;
中部山坡臺地上的,是紅殿和白殿;
稍下面是大威德殿和度母殿;
河對面洛當寺,以前多稱強巴拉康不夠準確。
依怙洞內的怒相天眾。
託林,「在高空中飛翔、盤旋」之意,所以託林寺又被人稱為「飛翔寺」或「懸空寺」。
這是阿里地區第一座佛教寺院。
在這裡,開啟了轟轟烈烈的藏傳佛教後弘期「上路弘傳」的序幕。
託林寺迦薩殿內伏四塔之一。
▌王城周邊:星羅棋布的城堡
從現今的遺存來看,古格鼎盛時期,不僅有札布讓王城,更有東邊的卡爾普、西邊的多香、北面的香孜、東北邊的東嘎·皮央、東南邊的達巴等衛星城堡。
這些城堡眾星捧月般簇擁在札布讓四周數公裡到幾十公裡的範圍內,其布局也極具意味,彼此獨立,又能遙相呼應。
東嘎皮央,西藏已知的規模最大的佛教石窟遺址。圖為層層疊疊的皮央遺址。
東嘎石窟內的壇城窟頂。
▌不為人知的隱秘:少有人至的村莊與寺廟
卡孜
古格時期重要的佛教聖地,這裡曾見證高水平的佛教藝術文明。
掩映在土林深處的卡孜河谷,現在已經修建了一條簡易公路。
卡孜河谷裡的聶拉康石窟,北壁東半部分的「聽法圖」壁畫,表現了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國度的信眾們匯聚在一起聽法的情景。
楚魯松傑
西藏的最西端。現存有古老的宣舞與服飾。
楚魯松傑,藏語意為「狹長地方」,住戶基本分布在半農半牧的河谷或者純牧區的高山嶺頂。
楚魯松傑女子的傳統服飾,最大的特徵是披有氆氌織成的紅、白、綠相間的披風,披風上有對稱的兩個小三角圖案,形同小翻領,依次由紅、綠、黃、藍三角形布塊構成。
底雅
大譯師仁欽桑布的故鄉。現存有底雅寺、熱尼寺、普日寺等。
底雅熱尼寺,也叫白瑪麥瓊祖拉康、白瑪麥瓊寺,雖然規模不太大,卻為大譯師仁欽桑布第二次去印度求法歸來後親自主導修建,十分殊勝。
熱尼寺內朝向主殿的五方佛,學者們認為分別為黃色的寶生佛、藍色的阿閦佛、紅色的阿彌陀佛、白色的大日如來和綠色的不空成就佛。
由大譯師仁欽桑布創建的普日寺,杜康殿內供奉的泥塑像有戴著尖頂帽的祖師像、一佛二弟子像以及十一面觀音像等。
益西沃、仁欽桑布與阿底峽,還有無數無名的工匠,共同譜寫了古格王國——札達巖石和土林環繞之地最生動、最富麗的歷史煙雲。
——轉自阿里旅遊,作者: 李初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