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傳人

2020-12-21 天眼新聞

談及當初為何選擇竹編這門年輕人很少從事的手藝,楊昌芹滿臉含笑:「從小喜歡手工藝的東西,當在職校第一次看到竹編竟能做得那麼精美,我決心要把這門手藝學好。」正是帶著那份對傳統技藝的摯愛,楊昌芹潛心學習,刻苦鑽研,最終在竹編技藝領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在印江民族職業學校讀幼師專業期間,有一次,印江縣經貿局到校園招收特別培訓班,由政府資助前往赤水學習竹編工藝。不顧家人和學校的勸留,楊昌芹報了名,和9名同學乘車10多個小時到了赤水,開始跟隨大同鎮孔灘橋竹編工藝師陳文蘭學習。

在陳文蘭師父這裡學習的半年期間,楊昌芹對竹編工藝有了最直接的認識,也越來越愛上這門手藝。「她心靈手巧,學的很認真,許多編織技藝一點就通,是塊搞手工藝的好料子!」談吐間,陳文蘭毫不掩飾自己對這個弟子的喜愛,還經常單獨給楊昌芹「加餐」,手把手教她,老師的重視讓楊昌芹深受感動。  半年的學習一晃就過去了,臨走前,陳文蘭告訴這群學生,今後只要誰願意再來學習,她熱烈歡迎。回到家,楊昌芹開始了自己做竹編,「她每天就知道在那裡編啊編,像中邪似的,我們都勸她去幹幼師有個固定的工作多好,可她就是不聽。」母親張易平對女兒的執著很理解。楊昌芹在家練習竹編半年,新問題逐漸呈現出來,她隨後又隻身一人前往赤水。  陳文蘭見愛徒回來了,打心底裡特別高興,將楊昌芹的衣食起居通通安排妥當,對她的教學更加細緻入微,楊昌芹也學得高興。有時陳師父的兒子黃武平時不時也來幫幫忙,鋸鋸竹節。冬天編久了,楊昌芹的手上生了凍瘡,黃武平就把家裡的熱水袋送給楊昌芹敷手,這一來二往,兩人日久深情,談起了戀愛,師父陳文蘭也樂見其成。   2010的國慶節,楊昌芹與黃武平走進了婚姻的殿堂,求學之路誰料成了人生的歸屬。留在赤水,讓楊昌芹有了更好的氛圍和更多時間潛心鑽研竹編工藝,竹編技藝也日漸成熟起來。2010年,在參加「國酒茅臺杯」能工巧匠選拔大賽中,楊昌芹的作品榮獲「最佳製作獎」,隨後她不斷創新竹編工藝技藝,將傳統單一的平面竹編向立體竹編轉變,大量運用到生活日常用品上,使竹編技藝更貼近生活、更豐滿多姿。

她開創的立體竹編因圖案精美、類型豐富,備受社會關注和推崇,2015年的《竹編熊貓》《大肚佛》兩部作品還分別被國際竹藤中心、貴州省文學藝術聯合會永久收藏,隨後楊昌芹當選貴州省最年輕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及工藝美術大師。  楊昌芹一家高超的竹編技藝、精妙的竹編作品,吸引著許多慕名而來的求學者,她總是來者不拒,細心教授他們技術。大同鎮周邊常常有50多個留守婦女輪流前來學習,除了管她們吃住,有時還會根據她們製作作品的優劣程度,給予一定的收購報酬。  楊昌芹有技不深藏,願教求學者的消息遠近聞名,大同鎮第五中學的負責人找到楊昌芹,希望她能到學校開設竹編工藝班。因從小家境不好,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她很感恩曾經真誠幫助過她的人。「我當時二話沒說就答應了。」教學生不比成年人,要讓學生聽得懂、學得會,就要考慮學生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有時一個簡單的編織動作要反覆演示很多次。  教授的學生多了,竹編產品的數量也跟著多起來,「賣出去」就是一個當下必須考慮的問題。為拓寬銷售渠道,讓更多困難婦女的竹編產品銷售出去,2016年10月份,楊昌芹嘗試性地開通了淘寶銷售,才一掛上去,精美的圖片就吸引了許多網民,不幾天就賣了好多件產品,這更堅定了她把網店開辦好的信心。目前,她的竹編產品年均銷售額已近100萬元。   2016年,楊昌芹擔任赤水市婦女手工業協會秘書長,在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把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作為己任,在脫貧攻堅中綻放巾幗風採。

來源「今頭條」

編輯 潘樹濤

編審 向永東

相關焦點

  • 九江瑞昌竹編傳人田先敏榜上有名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與中國殘聯聯合發布了第一批殘疾人參與非遺保護試點工作重點支持地區及項目名單、第一批試點支持的殘疾人非遺工匠名單,記者通過梳理發現,我省九江市的瑞昌竹編傳人田先敏登上了全國首批殘疾人非遺工匠名單。
  • 東陽竹編老藝人難覓本地新傳人
    東陽竹編老藝人難覓本地新傳人 www.zjol.com.cn 2004年12月16日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我國首批竹工藝大師、東陽市東風竹編工藝廠董事長何福禮欲尋找傳人
  • 非遺傳人趙思進 漂洋過海授竹編技藝
    他15歲開始學習竹編技藝,一根根細細的竹絲在他手中來回穿梭,這樣動作一來就是六十多年。他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竹編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如今他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道明日用竹編技藝的傳承人之一。 在崇州市道明鎮趙思進的家裡,各種竹編藝術品琳琅滿目,除了傳統的籮筐、凳椅、提籃、食品包裝盒等竹編產品外,還有竹製燈具、圖畫工藝品等。
  • 墊江竹編的傳承:手藝人不再為生計而編,學校將竹編引入課堂
    趙行恩和妻子在編竹編。 本文圖片 實習生 池玉杏右手執竹條挑絲,左手捋竹絲,力要巧且足,竹絲飛快穿梭......這樣的動作,趙行恩每天要重複數百次,由於長年低頭,他的下巴皺紋尤為明顯。年逾八旬的趙行恩是重慶墊江縣大石竹編的第五代傳人,在墊江縣開了一間大石竹編工作室。
  • 東陽竹編
    東陽竹編的元宵花燈、龍燈和走馬燈之類竹編工藝燈,早在宋代已聞名四方。明清時期,竹編技藝發展迅速,竹編工藝品的藝術性與實用性進一步緊密結合,上至送往京城皇親國戚的「貢品」,下到尋常百姓的家常生活用品,比比皆是。據清代康熙年間《東陽縣誌》記載:「笙竹軟可作細篾器,舊以充貢。」當時的竹編工藝,主要生產門帘、果盒、託籃等產品,其中書箱、香籃還廣泛流行於紹興、諸暨、嵊州、新昌一帶。
  • 親子DIY活動,跟著非遺大師學竹編
    7月18日,時值周末,由共青團高坪區委主辦、向日葵教室承辦的「跟著非遺大師學竹編」親子DIY活動在長樂鎮竹編非遺傳習館拉開帷幕。當天下午2時30分,在竹編非遺傳人萬學的帶領下,孩子和家長們手拿削薄的竹蔑,按照「一挑一編法」,有序地製作「竹編船」等相對簡單的竹編品。雖然大多數家長和孩子都是第一次接觸竹編,但大家依然熱情不減。家長們紛紛表示,這樣的活動既能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還能讓孩子感受非遺的魅力,非常有意義。
  • 四川非遺體驗之旅|自貢龔扇竹編技藝體驗基地
    自貢龔扇竹編技藝體驗基地:現在龔扇已有五代傳人,龔扇的變化也層出不窮∆龔扇第五代傳承人龔倩為推動「龔扇」發揚光大,進一步促進中國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2000年,龔扇第五代傳人龔倩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創辦了自貢龔扇竹編工藝廠,並定期舉辦非遺體驗活動,讓遊客在體驗傳統竹編技藝的同時,感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享受「浸入式」慢生活體驗。
  • 湖北恩施非遺傳承人陳景鵬:匠心傳承竹編工藝
    老人編織的「不忘初心」陳景鵬今年七十歲,這位面容清瘦,精神矍鑠,看上去溫和大度的老人,是恩施市第五批非遺美術類——竹編技藝傳承人代表。「我的師傅羅伯祥是四川瀘州的竹編傳人。」回憶起當年學藝的情形,陳景鵬感慨萬分。
  • 陳奕迅點讚抖音非遺竹編手藝人:他的匠心要傳承下去
    被陳奕迅提及的竹編老爺爺,是抖音上的非遺竹編傳承人李年根師傅。陳奕迅入駐抖音後,李師傅在他的抖音帳號「非遺鴻茗閣老李」(抖音ID:zb881)上發布了一則短視頻,記錄自己用傳統竹編手藝為陳奕迅編織的竹畫。 視頻中,李師傅將竹子劈成竹篾,經過數道工序加工,編織成一副陳奕迅形象的竹畫。
  • 李盛國:用指尖編織夢想的竹編藝人
    會同縣群山環抱,青竹蔥鬱,素有「楠竹之鄉」的美譽,而這裡竹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竹編藝術的搖籃。當地人因地制宜用竹子編制出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並由此產生一項專事竹編的職業——篾匠。向勞動者致敬,感受奮鬥者手中的力量,這裡是懷化電臺974綜合廣播「五一特別策劃」——《致敬這雙手》。今天讓我們帶大家一起去探尋:用指尖編制夢想的竹編藝人——李盛國。
  • 日本國寶級竹編大師在雲南有個傳人,他編的竹缸滴水不漏可以養魚
    這道題竹編大師李加雲沒有仔細計算過,但他編織的竹筐魚缸,真的可以做到滴水不漏,放養活魚,顛覆「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宿命。李加雲這個生於竹林的手工匠人,從十幾歲開始跟著家人做竹編至今,已有40餘年。「賈神仙」之後,其竹編絕技傳溫泉寺西北六裡茴香村之李氏,賈氏竹編在李家傳承六代後終至李加雲。
  • 「人民日報|工匠絕活」重慶墊江縣大石鄉竹編技藝傳承人趙行恩...
    重慶墊江縣大石鄉竹編技藝手藝人趙行恩是墊江大石竹編的第五代傳承人。他的竹編作品精巧細緻,在繼承的基礎上,採用創新的方式、精巧的手法,編制出涵蓋18個品種、53個主題的1000餘件竹編作品,推動竹編技藝從傳統的實用型逐漸向觀賞型轉變。
  • 陳奕迅點讚抖音非遺竹編手藝人:他的匠心要傳承下去!
    被陳奕迅提及的竹編老爺爺,是抖音上的非遺竹編傳承人李年根師傅。陳奕迅入駐抖音後,李師傅在他的抖音帳號「非遺鴻茗閣老李」(抖音ID:zb881)上發布了一則短視頻,記錄自己用傳統竹編手藝為陳奕迅編織的竹畫。視頻中,李師傅將竹子劈成竹篾,經過數道工序加工,編織成一副陳奕迅形象的竹畫。
  • 世界「網事」和烏鎮往事:一個烏鎮傳統竹編世家的「新生」之路
    實際上,烏鎮的氣質不僅僅拘泥於文字上,還體現在諸多非遺傳承上,烏鎮竹編就是其中一例。  烏鎮竹編歷史悠久,歷經百年沉澱。如今,烏鎮西柵的一面竹匾是當地的「網紅」打卡地,也是遊人心中標誌性的景點。這面直徑五米的巨幅竹匾上編著「烏鎮」二字,盡顯古鎮水韻,竹匾製作者是烏鎮傳統手工藝人錢鑫明。近日,央廣網記者走訪烏鎮,一探錢鑫明及其傳人錢利淮的竹編世界。
  • 徽州竹編
    竹器:黃山地區盛產翠竹,歷史悠久,竹製工藝品分竹編、竹雕、竹拼三大系列。竹編工藝形成於唐,發展於明清,產品製作精細,造型別致,圖案新穎,大多融實用與觀賞於一體,傳統產品主要是生活用品和禮品,現已在此基礎上發展了竹編畫和竹編動物等新工藝品;竹雕為徽州傳統「四雕」之一,主要產品有深淺浮雕筆筒等擺件,竹雕楹聯、屏鳳和竹根雕人物等;竹拼系列是用現代藝術手法表現的新型工藝品,有平面人物掛件、立體人物掛件和抽象裝飾件等。  「徽州竹編」始於唐宋,盛於明清。
  • 讓「竹編文化」改變生活——竹編藝人致富記
    原標題:讓「竹編文化」改變生活   「更拉」是藏語對老師的尊稱,林芝市魯朗鎮東久村老幹部多傑扎巴用「更拉」般的愛心將竹編技藝傳承傳授,書寫了「講貢獻愛家園」的生動故事,在全村掀起了「竹編熱」。
  • 嵊州竹編傳承人俞樟根: 把竹編從日用品升華為藝術品
    嵊州竹編始於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有人形容越劇和竹編是嵊州的一對並蒂花,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嵊州竹編傳承人俞樟根將這對並蒂花糅合在一起綻放。一幅《越鄉古戲臺》的竹編作品,大約42釐米長、37釐米寬、56釐米高,戲臺上還有兩個演員,演的是《梁山伯與祝英臺》。 「竹有韌勁,難控制。」
  • 凌文彬:一生痴迷竹編 在困境中堅守竹編夢
    在凌文彬的作坊正中間擺放著一尊栩栩如生的花木蘭頭部竹編,正在作坊裡修飾竹編作品的凌文彬說:「維納斯以殘缺之美徵服世界,泉州竹編的花木蘭將來也會以獨特的神韻驚豔天下。」據凌文彬介紹,早在宋代,泉州竹編就盛極一時,竹編工藝品是當時泉州的一種大宗出口商品。到了現代,泉州著名國畫家李碩卿在泉州傳統竹編的基礎上,結合臺灣、日本的竹編技藝,創作了很多仿古造型的竹編器皿類作品。
  • 浙匠360︱安吉竹編,巧手編出時尚大牌範兒
    「那時候找不到傳承人,因為賺不了錢,沒人願意學。」幸運的是,在山川鄉手工藝編織廠裡,王師傅找到了傳人。在他帶領下,廠裡的40多個女工,逐漸出師。時尚升級起變化對竹海中長大的人來說,竹製品是生活中最熟悉的存在。過去,山裡人家都深諳竹編之道,比如竹匾、竹篩等農具,或者竹涼蓆、竹籃等生活用具,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幾件。
  • 剖析|手工竹編,竹編不是核心,價值在於手工?
    一直在思考,竹編和手工竹編是不是一回事,或者可以等價呢?過往總是認為竹編就是手工竹編的一種簡稱,但是細細想來,他們不是一回事,甚至相差太遠。手工,強調的是古法技術,竹編只是以竹為原材料用來體現古法技術的一種具體方式,出了竹,還可以是藤,即所謂的藤編,草、所謂的草編,塑料、即是塑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