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當初為何選擇竹編這門年輕人很少從事的手藝,楊昌芹滿臉含笑:「從小喜歡手工藝的東西,當在職校第一次看到竹編竟能做得那麼精美,我決心要把這門手藝學好。」正是帶著那份對傳統技藝的摯愛,楊昌芹潛心學習,刻苦鑽研,最終在竹編技藝領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在印江民族職業學校讀幼師專業期間,有一次,印江縣經貿局到校園招收特別培訓班,由政府資助前往赤水學習竹編工藝。不顧家人和學校的勸留,楊昌芹報了名,和9名同學乘車10多個小時到了赤水,開始跟隨大同鎮孔灘橋竹編工藝師陳文蘭學習。
在陳文蘭師父這裡學習的半年期間,楊昌芹對竹編工藝有了最直接的認識,也越來越愛上這門手藝。「她心靈手巧,學的很認真,許多編織技藝一點就通,是塊搞手工藝的好料子!」談吐間,陳文蘭毫不掩飾自己對這個弟子的喜愛,還經常單獨給楊昌芹「加餐」,手把手教她,老師的重視讓楊昌芹深受感動。 半年的學習一晃就過去了,臨走前,陳文蘭告訴這群學生,今後只要誰願意再來學習,她熱烈歡迎。回到家,楊昌芹開始了自己做竹編,「她每天就知道在那裡編啊編,像中邪似的,我們都勸她去幹幼師有個固定的工作多好,可她就是不聽。」母親張易平對女兒的執著很理解。楊昌芹在家練習竹編半年,新問題逐漸呈現出來,她隨後又隻身一人前往赤水。 陳文蘭見愛徒回來了,打心底裡特別高興,將楊昌芹的衣食起居通通安排妥當,對她的教學更加細緻入微,楊昌芹也學得高興。有時陳師父的兒子黃武平時不時也來幫幫忙,鋸鋸竹節。冬天編久了,楊昌芹的手上生了凍瘡,黃武平就把家裡的熱水袋送給楊昌芹敷手,這一來二往,兩人日久深情,談起了戀愛,師父陳文蘭也樂見其成。 2010的國慶節,楊昌芹與黃武平走進了婚姻的殿堂,求學之路誰料成了人生的歸屬。留在赤水,讓楊昌芹有了更好的氛圍和更多時間潛心鑽研竹編工藝,竹編技藝也日漸成熟起來。2010年,在參加「國酒茅臺杯」能工巧匠選拔大賽中,楊昌芹的作品榮獲「最佳製作獎」,隨後她不斷創新竹編工藝技藝,將傳統單一的平面竹編向立體竹編轉變,大量運用到生活日常用品上,使竹編技藝更貼近生活、更豐滿多姿。
她開創的立體竹編因圖案精美、類型豐富,備受社會關注和推崇,2015年的《竹編熊貓》《大肚佛》兩部作品還分別被國際竹藤中心、貴州省文學藝術聯合會永久收藏,隨後楊昌芹當選貴州省最年輕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及工藝美術大師。 楊昌芹一家高超的竹編技藝、精妙的竹編作品,吸引著許多慕名而來的求學者,她總是來者不拒,細心教授他們技術。大同鎮周邊常常有50多個留守婦女輪流前來學習,除了管她們吃住,有時還會根據她們製作作品的優劣程度,給予一定的收購報酬。 楊昌芹有技不深藏,願教求學者的消息遠近聞名,大同鎮第五中學的負責人找到楊昌芹,希望她能到學校開設竹編工藝班。因從小家境不好,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她很感恩曾經真誠幫助過她的人。「我當時二話沒說就答應了。」教學生不比成年人,要讓學生聽得懂、學得會,就要考慮學生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有時一個簡單的編織動作要反覆演示很多次。 教授的學生多了,竹編產品的數量也跟著多起來,「賣出去」就是一個當下必須考慮的問題。為拓寬銷售渠道,讓更多困難婦女的竹編產品銷售出去,2016年10月份,楊昌芹嘗試性地開通了淘寶銷售,才一掛上去,精美的圖片就吸引了許多網民,不幾天就賣了好多件產品,這更堅定了她把網店開辦好的信心。目前,她的竹編產品年均銷售額已近100萬元。 2016年,楊昌芹擔任赤水市婦女手工業協會秘書長,在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把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作為己任,在脫貧攻堅中綻放巾幗風採。
來源「今頭條」
編輯 潘樹濤
編審 向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