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別急著撓頭,其實這個問題是國外一些威士忌從業者們在日本威士忌價格不斷上漲,庫存嚴重短缺,以及出處可疑的品牌層出不窮的情況下提出的。
不同於我們對於日本威士忌的畸形地迷戀寬容,他們認為,當前不僅是復興了不到20年的日本威士忌又走入絕境,而且是日本威士忌愛好者遇到的最艱難的時期。
日本威士忌是「最具時代感的威士忌」,甚至可以稱為「全球最熱門的烈酒」,這幾乎是所有媒體和大師都認同的觀點。事實上,如果它不是這麼難買,價格奇高,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成為它的擁躉。
但是,「日威」確實走入了一個誰也預料不到的階段:說他開始走下坡路吧,好像熱度還足以讓它一瓶難求很久;但是,威士忌行業日新月異下,誰能佔卜到日本威士忌的未來呢?
從眼前看,我們能很快等到供應趕上需求嗎?還是日本威士忌行業有更激進的解決方案?這些都是懸而未決的問題。
所以才會有人說出了:日本威士忌的未來是金酒。
怎麼理解這個觀點呢?表面上,日本高檔金酒確實正在興起,而且開始在國際獎項上頻頻摘金,但是這跟日本威士忌大熱不無關係。
因為許多新布局威士忌的蒸餾廠創立之初在等待威士忌熟成的那幾年,都會找點兒事做打發時間,況且還能回籠點資金,於是釀造不需要熟成的金酒就很順理成章了。
這確實是目前日本威士忌在全球範圍內大行其道的另一種說法。但是,這個說法也在另一方面諷刺著日本威士忌目前所面臨的困境。
你想想,金酒是什麼?原料不講究,只要能蒸餾出酒精,什麼五穀雜糧都行;分類很隨意,而且沒有任何法律法規;除了美國金酒需要在橡木桶裡陳年一段時間,其他金酒基本沒有陳年困擾,金酒的酒齡也沒有任何人care…
所以,仔細揣摩一下,如果說日本威士忌的未來是「金酒」,大概是想討論以下幾個問題吧:
1.供需不平衡,「年份」威士忌斷貨停產,無酒齡威士忌取位尷尬;
2.不健全的法規下,偽日本威士忌大行其道,敗壞先前給人留下的好印象;
3.威士忌愛好者對日本威士忌的興趣能否一直持續下去,能持續多久。
其實,借著這個觀點和我自己發散出來的問題,也想跟大家好好嘮嘮日本威士忌的未來。
先來聊聊第一個問題。
首先我要申明一點:大家不要對無年份標識的威士忌「即Non Age Statement ,簡稱NAS」有偏見。年份和酒齡的標示沒有對錯,也不應該成為判定威士忌好壞的標準,只是對於調配工藝來說,酒齡的標示是種創作的制約。你只把它當做一種類型的威士忌來看就好。
回來說說,為什麼會有人覺得日本無年份標示的威士忌現在境地挺尷尬的,甚至會覺得「沒有了酒齡的日本威士忌無異於金酒」。
首先,這得從日本威士忌的酒荒開始。你說誰能想到短短10幾年,日本威士忌就能從銷情慘澹一躍成為威士忌市場的香餑餑呢?
二戰之後的60年,日本全國不少蒸餾廠都瀕臨荒廢,不是結業,就是只能維持有限度的短期運作。而且,日本威士忌在國外沒有什麼知名度,幾乎只供國內銷售,但威士忌本身不受傳統日本人歡迎,國民反應一般,需求量有限,產量和存量自然低。
漫長的谷底期裡,酒廠釀製高年份昂貴酒款的意欲更低了,這也是日本威士忌在東山再起的短短幾年內就陷入斷市恐慌的原因。
從2005年前後開始,日本威士忌的需求量增幅到誇張的地步,各個酒廠現時存貨量偏低,所以一直有威士忌酒款賣到斷市。
儘管三得利旗下蒸餾酒廠在「日威」開始大熱的初期就加大生產,10年期間增產超過一倍,但只能滿足市場對低年份威士忌的需求,至於高年份威士忌嚴重缺貨的問題,本質上無法在短期解決。
當然,相比於產量的增長,10年間日本威士忌需求量增長幅度更恐怖,遠遠超過10年前各個酒廠的預測,所以酒廠的現時存量依然有很大缺口。
山崎10年,2014年3月停賣
白州10年,2014年3月停賣
竹鶴12年,2014年3月停賣
富士山麓18年,2015年5月停賣
餘市10年、12年、15年和20年,2015年9月停賣
響12年,2015年11月停賣
白州12年,2018年6月停賣
響17年,2018年9月停賣
竹鶴17年、21年以及25年,2020年3月停賣
所以,跟前幾年Nikka大規模停產後的市場策略相同,三得利也轉而拓展無年份標示的威士忌,比如山崎1923和白州1973這種無年份的威士忌。
無年份像一種完美的過渡方案,在原酒越來越少、酒鬼越來越多的年頭,依舊能讓酒鬼們的肚子飽飽的。
除了填補威士忌供應量不足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期望保持日本威士忌的市場地位,抗衡蘇格蘭和美國威士忌乘機進軍日本,甚至是穩固「日威」好不容易在國際市場打下的江山。
雖然這些無年份標示的威士忌可以讓品牌佔領一席市場,但消費者漸漸就不買帳了。
在大部分喜歡單一麥芽威士忌的人眼裡,「酒齡」是最直觀甚至最權威的質量和價值衡量標準之一,無年份的日本威士忌價格依舊乘著「日威」的熱潮水漲船高,這就真的讓很多人接受不了。
現在一說起「日本威士忌」,很多人都會貼上「性價比低」的標籤,有酒齡的就更別說了,以至於作為日本第一瓶單一麥芽威士忌的山崎12年在「三十而已」裡被海王奉為了「極品」。
你說有人在「炒」也好,說它物以稀為貴也好,說到底都是供需不平衡鬧的。
但是無酒齡的威士忌自然是不能代表巔峰時期的日本威士忌的「當然,也沒有要拿它們跟50年的輕井澤比的意思」,但是想要一睹其真容又要付出白花花的銀子,新人上手的門檻也相對過高。
因此,市場何時回歸供需平衡我們不得而知,但「日威」痛失愛好者的忠誠度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再來看看第二個問題,也是日本威士忌面臨的最艱巨的挑戰或者說亟待解決的問題,那就是「偽日威」和「假日威」泛濫的問題。
託「日威」熱的福,日本威士忌行業的非理性競爭加劇,誰都想從中分一杯羹。
新入局者們著眼在眼前的利益,他們在任何能找到的地方買他們能找到的東西也就是威士忌原酒,然後運到日本裝瓶,搖身一變,竟成了「日本威士忌」?
產區或產國之所以存在,正是因為風土人情、地理環境會有意無意產生自己獨特的風味,這就是喝威士忌的樂趣。蹭「日威」熱度,原料、釀造、熟成都跟日本沒什麼關係,就著實讓人不愉快了。
但是,消費者除了自行避雷沒有任何辦法,因為這事並不違法。
寬鬆的法規就是很多「偽酒」、「假酒」鑽空子的根本原因,甚至能進入日本威士忌協會「日本制威士忌」這個體面的分類裡。
我之前講過的倉吉就是典型的「偽日威」,比如在其他國家生產後,即原酒是進口,整桶輸出到日本蒸餾所裝瓶貼標的。想想2015年才拿到威士忌生產許可的松井酒造,怎麼能在第二年發售8年份的威士忌?
儘管去年日本威士忌研究協會給出了自己對「日威」的定義,日本威士忌需要在日本蒸餾所進行糖化、發酵、蒸餾,在日本國內進行成熟,同時還要滿足以下所有條件:
1.糖化:以穀物為原料(大麥麥芽可以使用國產或外國產),在大麥麥芽的酶或天然酶(除去麴,也就是酒麴)作用下進行;
2.發酵:使用酵母進行;
3.蒸餾:蒸餾時的酒精含量不高於95%;
4.成熟:在木製容器中進行。成熟時間為兩年以上;
5.裝瓶:酒精度在40%ABV以上。允許為了調整顏色添加天然的焦糖著色劑(E150a)。
但畢竟沒有寫進「酒稅法」裡,所以並不能形成實質的約束。
所以也就有了倉吉威士忌負責人那段自信的發言:覺得用蘇格蘭原酒好,好酒就該用。還說其他日威品牌用的很多原料也是國外的,所以是大家大驚小怪了。
大石威士忌Whisky Base上最高評分是81.46,平均也是74左右。但就算是99分,即便再好喝,也不敢放任啊!
更不要說拿大米釀造威士忌這個事兒了,就有被罵得很慘的「 大石威士忌」、和「Kikori」的事件在先。這樣一搞,「威士忌」和「燒酒」的界限到底在哪裡呢?直接說桶陳燒酒還差不多。
偽日威和假日威越來越多地浮出水面,也側面反映了大家對真正的日本威士忌求而不得,以及,消費市場對「日本威士忌」這幾個字的深度迷信。
可怕的是,「見山不是山」並非只發生在威士忌小白身上,之前群裡有人問我怎麼區分「真假日威」,我一看,嚯,還是位喝了好幾年威士忌的朋友。
你看看,日本威士忌這般熱卻沒有一個標準的行業通識,這就導致出現的問題似乎格外多。老饕尚要擦亮眼睛,更不用說剛剛入坑的新手了。
不論是「偽」日威,甚至是「假」日威產品都不少,許多還是專門出口國外的,所以我也沒法具體舉例,想了解的自己對照這裡 。日威僧多粥少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不論有多想喝,作為消費者的我們都要有保護自己權益的意識。
總之,在偽日威這件事裡除了消費者要吃啞巴虧,其實也暗藏了日威業界的一些自負,「畢竟日本的調和技術是世界第一,所以我們也很期待一些有趣的調和。」內心的OS不過是:「看吧,我們把從國外運回的原酒隨便調一調,你們不是也喝得挺香的?」
所以,真正的問題就是法規和監管問題了。
打個比方,你在蘇格蘭格拉斯哥的一條裝瓶生產線中加入加拿大和愛爾蘭的威士忌,它不會奇蹟般地變成「蘇格蘭威士忌」,但如果在京都生產,然後再出口,它可以自稱為「日本威士忌」。
考慮到國外的「日威熱」和被壓抑的需求,如果日本威士忌品類一直被一堆根本不是真正的日本威士忌所毒害,這無異於是在殺掉那只會下金蛋的鵝,註定將給日本威士忌致命打擊。因此,解決辦法是顯而易見的——建立這些法律並迅速收緊。
這第三個問題其實也是我最關心的問題,也可以這樣問:我們還會愛日本威士忌多久?
現在,很多影視劇裡以及大家在酒吧喝酒的日常裡都在談論日本威士忌,聽得不喝威士忌的人都想嘗嘗,儘管它們看起來貴得離譜。不可否認,日本威士忌有它獨特的魅力。
雖說它的誕生是因效仿蘇格蘭威士忌而始,但很大一份原因是為了滿足日本乃至亞洲人的口味,本就是不同於蘇格蘭威士忌的存在。
而且氣候和調配技術的不同,及深厚底蘊的匠人精神,更使它成為世界威士忌版圖不可替代的一塊。
但是,「過熱」的問題也正一點點地通過市場反饋出來。
有人甚至放出豪言,說日本威士忌近20年的輝煌時期已經結束了。因為威士忌消費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老練,有更多的選擇。
日本威士忌忠實的擁護者會為它下一個酒齡產品的重新發布等上10年嗎?普通愛好者會等上三四年,直到日本威士忌出臺嚴格監管嗎?新的消費者會因為花大價錢買到非日本貨而徹底跟「日本威士忌」訣別嗎?
這些都是我們看向日本威士忌的未來,眼前所浮現的一個個畫面。
除此之外,我們還看到日威的熱潮也給其他國家帶來了自信,讓他們相信自己可以生產出令人驚嘆的威士忌,可以成為下一個「日本威士忌」。
也確實。
以前,威士忌只在寒冷的國家、北方的大地上製造,但現在澳洲、中國臺灣、印度這樣炎熱的地方也能製作出很棒的威士忌了,中國大陸布局威士忌的動作也常有聲音出來…
日本威士忌確實曾經高光過,現在也還在大熱中,但未來會怎麼樣或許不置可否。不過能確認的是,沒人想以「一個老年人回憶起過去的威士忌有多棒」來證明日本威士忌曾經風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