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忘不了李小龍?

2020-12-11 北京青年周刊

1973年,香港,演員和武術家李小龍在為華納兄弟的電影《龍爭虎鬥》拍攝宣傳片。

copyright by warner bros.inc.1973

2020年11月27日,是功夫片的開創者和截拳道創始人李小龍誕辰80周年的日子。

在世人眼中,他是無所不能的「功夫巨星」,同時又不僅僅是「功夫巨星」,除了武術宗師他更是龍迷們的精神信仰。他是世界武道變革先驅者、MMA之父、武術宗師,中國功夫首位全球推廣者、好萊塢首位華人主角,是功夫片的開創者。他將Kung Fu(功夫)一詞帶入英文詞典,美國人稱他為功夫之王,日本人尊稱他為武之聖者,泰國人稱他為武打至尊,電影界稱他為功夫影帝——他一生參演33部電影、6部電視劇,影迷遍布全球,榮獲過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發的「終身成就獎」以及中國武術協會頒發的「武術電影巨星獎」等獎項,1999年被《時代周刊》列入「20世紀英雄與偶像人物」名單。

李小龍的人生短暫卻引人矚目,如同一顆耀眼的流星划過國際武術界。很多人兒時都曾有個武俠夢,那個時候,金庸先生筆下《神鵰俠侶》中的一句話「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看得人熱血沸騰。斯人已逝,如果李小龍先生還在世,如今已經80歲了。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今天的李小龍將會達到一種怎樣的高度?

毫無疑問,李小龍激勵了很多人。影迷著迷於他非凡的身體素質,習武者折服於他對格鬥藝術的真知灼見,而其他人則從他的哲思中得到指引,將武學中的身心合一,轉化成一種生活方式。

李小龍(1940年11月27日-1973年7月20日),原名李振藩,出生於美國舊金山唐人街東華醫院,「布魯斯」(Bruce)是一名醫院裡的護士給起的,因為是個好記的英文名就一直沿用了下來。

1970年,美國洛杉磯,李小龍與母親、兒子的合影。

攝影師Michael Ochs

年少時期的李小龍在香港九龍生活,是詠春拳宗師葉問的門生。李小龍年少的時候就表現出極高的武術天分,但是他學習武術還是受他父親的影響,他的父親認為他體弱多病,因此希望他可以學習武術進而強身健體。但是學習武術的李小龍卻表現出了自己對於武術的天賦和熱愛,他在少年的時候就學有所成,並且在中學的時候自己開創了武術道館,用於武術練習和傳授。少年時期的李小龍還表現出較高的演藝天賦,3個月的時候就參演了著名電影《金門女》的客串,在自己 8歲的時候就主要參演了《富貴浮雲》,這一切的經歷都為李小龍後來的武術演藝生涯奠定了基礎。

1970年代,知名演員和武術家李小龍。

攝影師Michael Ochs

早年在香港期間,李小龍參與演出過20多部香港電影。1959年,18歲的李小龍到美國留學,留學期間,他開設武館授徒邊磨鍊武術,又客串演出多部美國電視劇,努力改變亞洲人在美國影片中的形象。1970年,李小龍回到香港主演以功夫為題材的動作電影《唐山大兄》大獲好評,迅速展開其知名度。此後他主演了《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及《死亡遊戲》,此4部半動作電影震撼了整個影壇,而且在國際上迅速聲名鵲起。

1971年,香港,衣依和李小龍在拍攝電影《精武門》。

攝影師Michael Ochs

1973年7月20日,32歲的李小龍於參與演出《死亡遊戲》期間,猝死於緋聞女友丁佩在香港九龍西九龍塘的家中,事件引起極大震撼。李小龍的一生短暫卻傳奇,其去世後依然聲威不減,他的銀幕形象對全球華人以至世界各地均有影響力,他的名字是武打電影甚至是中國武術的象徵,電影亦帶有中華民族主義色彩。

李小龍帶領香港電影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為香港電影積累了豐厚的資本、技術和觀眾,並為香港電影在1980年代開始風靡全球、成為東方好萊塢奠定基礎。而他對中國功夫的推廣,讓中國人在外國人面前揚眉吐氣,讓外國人逐漸開始喜歡中國的功夫和文化,也讓功夫成為了中國的代名詞。

1970年代,知名演員和武術家李小龍。

不僅如此,李小龍同樣是一位出類拔萃的哲學家,事事都有自己的見解。他的弟子鮑勃·布雷默曾說:「你提出的每一問,他無須深思熟慮,脫口就能作答,言簡而意賅。如果他發覺你有心事,也總能對症下藥,他似乎永遠有辦法拭去你的『心魔』。譬如李小龍能注意到你心中的恐懼,並說:『噢,你要是怕它,不如這樣來看待它……』他會徹底改變你的想法。」

1971年,香港,李小龍和韓英傑在功夫片拍攝中的經典場景。

攝影師Michael Ochs

李小龍最愛給新入門的弟子講授「空杯」的故事:曾有一學者去向禪師問禪。禪師說話時,學者頻頻打斷他,闡述自己的觀點。最終禪師止語,轉而為學者敬茶。他不斷地往茶杯中注水,直至杯滿而溢,仍不停手。「停,」學者出言阻止:「茶杯已滿,盛不下了。」「你正如這隻茶杯,心中滿是雜念。」禪師答道,「你如不先倒空自己的杯子,如何喝得了我這杯茶?」在他的最後一部電影《龍爭虎鬥》中,李小龍也有過如是臺詞:恰似一根手指指向月亮,千萬不要一味盯著手指,而錯過天上美景。

1970年代,李小龍經典動作大片《龍爭虎鬥》電影劇照。

攝影師Michael Ochs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難處應順勢而為,妄圖與之對抗只會自損。不論言語如何兜轉,所謂困難,並非某一個人或某一類人的特殊遭際,而是普天下人人都要面對之事……絕不倒下,這就是它給人的啟示。走下去,看看嶄新的景象;走下去,看看鳥兒展翅飛翔;走下去,將妨礙你感受、妨礙你抒懷的一切都拋諸腦後。」李小龍在他的自傳中如是說。

20世紀50年代末,香港,李小龍和父母在九龍灣的合影。

攝影師Michael Ochs

在李小龍人生的幾次重要節點,他都選擇借書信向朋友袒露真心真意。其中,1962年9月致曹敏兒、1969年1月4日致張卓慶、1972年8月12日致水戶上原、1972年11月致麒麟,這四封信堪稱李小龍的微型自傳,讀來讓人深思和激賞。

這些信札中,一是保存了李小龍創立截拳道的思考過程;二是有諸多好萊塢與港片的幕後故事;三是呈現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海外華人、美國亞裔群體的生活場景和奮鬥經歷;四是使站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十字路口上的李小龍更加形象立體,他的思考與創造對今天的世界仍有借鑑意義。

《李小龍信札》記載了李小龍從赴美國求學到在香港逝世之間的十五年珍貴時光。在這些寄給家人、師長、朋友、弟子、同行和影迷的信札中,李小龍毫無保留地袒露了他真誠的靈魂。通過他的親筆,我們得以領略一代傳奇巨星光環背後那興味盎然的普通人生活,以及他那充滿個性的奮鬥歷程。

《李小龍信札》書封

致李俊九 1969年3月4日 星期二

致俊九先生:

此番來函目的有二:一、炫耀下我的打字機;二、跟你講講我在西部的近況。

上星期五,我、柯本和斯特林一起開會討論了一下我們的「Leng」計劃。所謂「Leng」計劃,是代指我們籌拍的那部功夫電 影 。「Leng」是個中國字(即粵語「靚」字的發音),意為漂亮。總而言之,我們已經取得了巨大進展。劇本我們決定不讓斯特林的侄子馬克(Mark)執筆了,斯特林也無甚異議,他和柯本都同意另請一位專業編劇來寫。等劇本一出來,我們就會加快進度。

下星期我們還會再開一次會。一切都很順利。此外,斯特林還在籌備另一部電影 —— 一部日本武士片,他想請我出任聯合製片人和技術指導,柯本沒準也會參與拍攝。為此,我們會在日本進行為期三個月的拍攝。要是進展順利,這部片子不出六個月就能正式開機。然後就輪到我們的「Leng」計劃了,它真的很美很美。

雖然米高梅電影公司不太滿意我的要價,但我可能還是會去參加新片的巡迴宣傳(米高梅電影公司希望李小龍出席電影《馬洛》的媒體見面會,他在裡面客串過一個角色)。到時候再看吧。倘使我真會去的話就叫上你,尤其是接受國家電視臺採訪時,這樣你可以順帶推廣一下你的道場。

朋友,記住,有志者事竟成。胸無大志是一個人最大的罪過。有多大志,成多大事。你絕對有潛力。回頭看看你所取得的成就——去他媽的魚雷,全速前進!

對了,《黑帶》雜誌來電諮詢了一些你們道場的詳細情況。我補充的那些信息絕對能讓你們那兒成為最棒的道場,你大可放心。你不惜為道場的裝潢斥下重金,光是場地的月租就差不多高達三千美金,諸如此類的事我都跟那個助理說了,具體已記不真切。

迪爾格達(路易斯·迪爾格達,Louis Delgado,美國空手道冠軍,跟著李小龍學過一陣子拳,曾在紐約大賽上擊敗查克·諾裡斯奪冠)在這兒開了一所武校。他下星期會去參加帕克(埃德·帕克,Ed Parker,被譽為「美國肯波空手道之父」,是北美地區最有分量的武術家之一)錦標賽,還有喬·路易斯也會參賽。路易斯最近想成為一名職業拳擊手。

就這樣吧,朋友,請多保重,代為問候韓松(音譯Han Soong)及其家人。

對了,小「abagee」最近怎麼樣?

小龍

在華盛頓舉辦的李俊九武術錦標賽上,李小龍受邀為一名年輕武師頒獎,站在人群中央手持麥克風者即為李俊九。(Jhoon Rhee,1932—2018,被尊為「美國跆拳道之父」,是李小龍的好友。李小龍曾多次前往華盛頓出席李俊九的武術錦標賽,也時常致函李俊九,鼓勵他落實了諸多武術規劃。)

康犖

編輯 韓哈哈

策劃 劉藝琳

圖片提供 視覺中國

圖書資料提供 後浪出版公司

相關焦點

  • 離開將近半個世紀,我們為什麼依然那麼懷念李小龍?
    在香港時,李小龍曾拜葉問為師學習詠春拳,那段時間的學習構成了李小龍自身功夫的主要組成部分,而日後李小龍則為詠春拳成為蜚聲國際的著名拳術作出了重要的傳播貢獻。來到美國的李小龍在第二年進入了大學,主修戲劇,他還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果說葉問引導李小龍真正接觸並愛上了武術,那麼大學期間的學習和廣泛閱讀書籍則為李小龍形成自己的武術哲學思想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 李小龍被黑:好萊塢為什麼要「醜化」李小龍
    李小龍的一生無疑是充滿著傳奇色彩的。美國空軍重量級拳擊冠軍詹姆斯德邁爾曾和李小龍有過一段較量,他回:我朝他猛地揮了一拳,我的天啊,李小龍鎖住我的手,他攻擊我的手,而不是打頭或什麼地方,他攻擊我的手把手控制住,我從來沒有見過別人攻擊我的手。我惱了,他不僅纏住了我的手,他的那一種技術,讓我根本沒法動。
  • 李小龍為什麼是李大仙?
    ,我門下弟子常跟我提及網絡對李小龍師祖攻擊,我也是教導他們,管好自己,勿管他人是非,因為我們的能力還不能去約束別人的言行。李小龍被稱為李大仙,絕對是不了解李小龍的人,不負責任的說法,這個我也不是第一次看到,因為常年從事「李小龍研究」,關注李小龍的緣故,有些是跟風,別人說了,自己就跟著說,這個可以理解,不是每個人的認知都能達到一定高度,大部分人註定是跟隨者,這些人,我不討厭,反而更多是同情。
  • 李小龍打得過泰森嗎?為什麼?
    這個沒有可比性啊,首先李小龍的訓練是針對街頭打鬥的,泰森針對的是拳臺,要看在哪裡打了,你可以看一下現在很多跨界賽事,基本上誰跨界誰輸,打鬥的規則限制了訓練方法,而且他倆的體重差距太大,不過,我個人認為李小龍跨界的勝率在6成,這和他的訓練理念有關,不拘泥形式,但在規則內最大發揮自己。我們假設他們都在自己最佳狀態下Pk我估計不出30招李小龍就會被ko。
  • 為什麼黃淳梁才是功夫巨星李小龍真正的授業師傅?
    在我們印象中,李小龍的授業師傅有好幾個,一個是邵漢生,另一個是葉問,後者大家都知道,當然李小龍還有多個師傅,如在美國的拉貝爾、李峻九等也是李小龍亦師亦友,在這些人當中,我們忽略了一個人,那就是他的大師兄黃淳梁,很多人認為黃淳梁才是李小龍的授業師傅,葉問只是掛名師傅?
  • 李小龍,這個名字名震四海,也讓我們記住了他創造的功夫
    李小龍——這個響徹寰宇、名震四海的名字,著實對那個充滿種族歧視、國際排華勢力盛行的年代以鏗鏘有力的震驚--世界譁然了,華人揚眉吐氣了,旅居海外的華人,緊握雙拳,渴望像李小龍一樣有雙錚錚鐵拳,打破這束人藩籠的政治教條;打破這寄人籬下無端的欺辱;打破這抑鬱百年的國恥!
  • 李小龍師承詠春拳,為什麼最擅長的卻是截拳道
    李小龍,一個傳奇人物,第一個把中國功夫帶向世界的功夫巨星。中國動作電影有很多,但真正會功夫的卻是沒有幾個,而李小龍不僅會真正的功夫,更是自創截拳道,成為武術界的宗師級人物。想必很多人都知道李小龍的師傅是葉問,而看過甄子丹演的電影《葉問》都應該知道,葉問是詠春拳的大師,為什麼他的徒弟卻是用的截拳道呢?李小龍在13歲時跟隨名師葉問系統地學習了詠春拳,並在家中設一座木樁,每天對著木樁勤練不輟。此外,他還練過洪拳、白鶴拳、譚腿、少林拳、戳腳等拳種。
  • 李小龍打架前為什麼要一聲怪叫?
    這熟悉的慣性思維,好像李小龍不「啊噠」就沒內味兒。那麼,專研無用之學的硬糖君要問了:中國武學的聲學要義、李小龍的「未解之謎」——他打架的時候,為什麼總是喜歡怪叫一聲?在面對敵方的「閃電進攻」時,陳國坤身穿李小龍的黃色戰袍站在球門前,把來球全部瀟灑地彈飛。彈到興起,又是一聲振奮士氣的「啊噠」。但即使是外型甚至氣質與李小龍都如此相像的陳國坤,都很難模仿到位李小龍的「啊噠」。李小龍看似隨意為之的叫喊,一般人是很難模仿到位的。
  • 好萊塢往事電影導演昆汀辯解為什麼要醜化李小龍?
    最近一部還沒有上映就火的電影引起大家爭論,當然這部電影與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龍有關,我們知道李小龍一生拍的作品不多,但是人生最後時刻,他拍了四部半電影成為經典,他成名起始於好萊塢,不過這個時候好萊塢並不重視他,雖然演了《青蜂俠》還演了片中配角,比主角還風光,但是好萊塢仍然沒有給他太多的機會,這也是為現在好萊塢醜化李小龍做出了鋪墊。
  • 李小龍為什麼當年能在美國開武館?
    李小龍師祖當年能在美國開館,這個並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在李小龍之前就有華人武術前輩開館授徒,比如嚴鏡海就比李小龍在美國的歷史要更久,他也是李小龍在奧克蘭開館時期的助教級大弟子,可以說是截拳道的聯合創始人,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課程是由他們兩人共同研發、修訂的,大部分授課都由嚴鏡海完成。
  • 為什麼李小龍會出現在昆汀的新片裡?
    麥克·毛和李小龍 在《好萊塢往事》裡扮演李小龍的,是演員麥克·毛,他從小受李小龍影響才走上功夫和演藝之路。他曾說,「李小龍就是我的一切。」 但他不認為這個情節存在任何惡意。 他說,在故事設置的1969年,李小龍剛剛在好萊塢產生影響,但遠未成為超級巨星。
  • 為什麼世界冠軍羅禮士沒有資格為去世的李小龍抬棺材?
    提到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龍,他在近代無論在武術界還是娛樂界影響力極大,雖然已經去世幾十年,但是每年有關他的節日,成千上萬的粉絲為他紀念,到目前為止,可能中國人也只有他做到了,做到讓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國籍的人為他紀念,就是幾百年之後,也很難找到第二個像李小龍這樣有影響的巨星。
  • 神問答|李小龍創立了截拳道,為什麼卻沒有截拳道的高手出現?
    導語:李小龍創立了截拳道,他追求的理念是力量、速度,進攻即是防守。截拳道,顧名思義就是截住拳頭,然後一招制地然後撤回,從新進行新一輪的切磋。在兩個人對決時,實力相當的情況下,先出手的人容易漏出破綻,就像我們玩遊戲LOL一樣,高手對決,往往都是算技能cd,卡主cd的空間進行進攻。
  • 喜劇巨星,他是李小龍的粉絲,還是李小龍的師侄
    曾經周星馳在一檔節目上說過,李小龍更像是一個自己心中理想的男人,可見他對李小龍的敬意。大家很少知道周星馳的功夫也是相當的厲害,相信這句話說出來,有很多的讀者非常的驚訝,對於周星馳的認識,我們也是從他的喜劇片開始的,他的標籤就是無釐頭的搞笑風格。這麼多年,他拍了無數部非常經典的作品,比如說逃學威龍系列還有一部漫畫闖天涯以及他的九品芝麻官等等。
  • 李小龍擁有白人血統和美國籍,卻被稱為中國武術家,為什麼?
    不可否認,李小龍是世界級的武術家,他的武術理論領先了當時整個時代,因此而創立了截拳道。但很多新聞媒體,或者一些網民都習慣把李小龍成為中國武術家。而這正是李小龍備受爭議的地方,因為他的國籍和血統表明,李小龍並非純正的中國人。
  • 既然李小龍這麼厲害,為什麼沒有人練他的截拳道?
    張安邦聊聊李小龍——提問的朋友說對了一半,問題中的前半句「李小龍這麼厲害」,是的,李小龍很厲害,放到很多領域,他都是神一般的存在;後半句有待商榷,「為什麼沒有人練他的截拳道」,其實是有的,您能發此一問,說明在您身邊看不到截拳道,是的,截拳道流行程度目前遠遠不如臨近友邦的韓國跆拳道
  • 黃澤民挑戰李小龍,被李小龍打敗後,為什麼門徒反而急劇增加
    李小龍是一代武術宗師,在全世界武術界享有盛譽。他不但將中國傳統武術推向了全世界,讓更多人了解和學習中國武術,還將中國武術進行變革和創新,使之更具有實戰性和搏擊性。由於李小龍在武術界界有赫赫威名,慕名前來挑戰者不計其數,但很多人都沒法在李小龍的身上討得任何便宜。面對李小龍的凌厲攻勢,有些人甚至不能堅持完一分鐘。
  • 焦點人物:李小龍|李小龍傳奇中,李小龍得到全美冠軍後被一個殘疾吃...
    我們是多麼多麼的愛您,又是辣麼辣麼的想您,您雖然走了,但是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裡。今早路過看到悟空提了個問題,三選一?我要豪不猶豫大聲的告訴你:選君,請復活我們的不朽歌神女神鄧麗君!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君的聲音,君的歌曲。您那親切又甜美的笑容,柔美飽含感情又溫暖人心的歌聲,留給我們揮之不去的記憶…………。《在水一方》我遙望您,《小城故事》裡我找尋您,《回娘家》我帶著您歌裡的東西。
  • 老外為什麼認為中國人都會功夫——李小龍電影前後的中國印象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充斥著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我們對於他們的印象是「老外」,他們對於我們的印象又何嘗不是,只不過在「老外」的特徵上,又加上了「功夫」這個描述性詞彙。在「老外」的意識當中,中國人似乎都會功夫。
  • 羅維為什麼沒能把成龍打造為「李小龍第二」?
    文/龍影大象觀【品味成龍電影,窺見小人物的大世界】01香港武俠片著名導演羅維,為什麼沒能把成龍打造為「李小龍第二」呢?今天就跟各位聊一聊羅維與成龍之間的這樁事兒。要聊這樁事兒之前,先了解一下,大導演羅維為什麼如此明確地提出這個目標:要把成龍打造為「李小龍第二」?——這是因為,羅維心裡有一個「李小龍情節」。大家都知道,《唐山大兄》是李小龍回香港後拍的第一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