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香港,演員和武術家李小龍在為華納兄弟的電影《龍爭虎鬥》拍攝宣傳片。
copyright by warner bros.inc.1973
2020年11月27日,是功夫片的開創者和截拳道創始人李小龍誕辰80周年的日子。
在世人眼中,他是無所不能的「功夫巨星」,同時又不僅僅是「功夫巨星」,除了武術宗師他更是龍迷們的精神信仰。他是世界武道變革先驅者、MMA之父、武術宗師,中國功夫首位全球推廣者、好萊塢首位華人主角,是功夫片的開創者。他將Kung Fu(功夫)一詞帶入英文詞典,美國人稱他為功夫之王,日本人尊稱他為武之聖者,泰國人稱他為武打至尊,電影界稱他為功夫影帝——他一生參演33部電影、6部電視劇,影迷遍布全球,榮獲過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發的「終身成就獎」以及中國武術協會頒發的「武術電影巨星獎」等獎項,1999年被《時代周刊》列入「20世紀英雄與偶像人物」名單。
李小龍的人生短暫卻引人矚目,如同一顆耀眼的流星划過國際武術界。很多人兒時都曾有個武俠夢,那個時候,金庸先生筆下《神鵰俠侶》中的一句話「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看得人熱血沸騰。斯人已逝,如果李小龍先生還在世,如今已經80歲了。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今天的李小龍將會達到一種怎樣的高度?
毫無疑問,李小龍激勵了很多人。影迷著迷於他非凡的身體素質,習武者折服於他對格鬥藝術的真知灼見,而其他人則從他的哲思中得到指引,將武學中的身心合一,轉化成一種生活方式。
李小龍(1940年11月27日-1973年7月20日),原名李振藩,出生於美國舊金山唐人街東華醫院,「布魯斯」(Bruce)是一名醫院裡的護士給起的,因為是個好記的英文名就一直沿用了下來。
1970年,美國洛杉磯,李小龍與母親、兒子的合影。
攝影師Michael Ochs
年少時期的李小龍在香港九龍生活,是詠春拳宗師葉問的門生。李小龍年少的時候就表現出極高的武術天分,但是他學習武術還是受他父親的影響,他的父親認為他體弱多病,因此希望他可以學習武術進而強身健體。但是學習武術的李小龍卻表現出了自己對於武術的天賦和熱愛,他在少年的時候就學有所成,並且在中學的時候自己開創了武術道館,用於武術練習和傳授。少年時期的李小龍還表現出較高的演藝天賦,3個月的時候就參演了著名電影《金門女》的客串,在自己 8歲的時候就主要參演了《富貴浮雲》,這一切的經歷都為李小龍後來的武術演藝生涯奠定了基礎。
1970年代,知名演員和武術家李小龍。
攝影師Michael Ochs
早年在香港期間,李小龍參與演出過20多部香港電影。1959年,18歲的李小龍到美國留學,留學期間,他開設武館授徒邊磨鍊武術,又客串演出多部美國電視劇,努力改變亞洲人在美國影片中的形象。1970年,李小龍回到香港主演以功夫為題材的動作電影《唐山大兄》大獲好評,迅速展開其知名度。此後他主演了《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及《死亡遊戲》,此4部半動作電影震撼了整個影壇,而且在國際上迅速聲名鵲起。
1971年,香港,衣依和李小龍在拍攝電影《精武門》。
攝影師Michael Ochs
1973年7月20日,32歲的李小龍於參與演出《死亡遊戲》期間,猝死於緋聞女友丁佩在香港九龍西九龍塘的家中,事件引起極大震撼。李小龍的一生短暫卻傳奇,其去世後依然聲威不減,他的銀幕形象對全球華人以至世界各地均有影響力,他的名字是武打電影甚至是中國武術的象徵,電影亦帶有中華民族主義色彩。
李小龍帶領香港電影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為香港電影積累了豐厚的資本、技術和觀眾,並為香港電影在1980年代開始風靡全球、成為東方好萊塢奠定基礎。而他對中國功夫的推廣,讓中國人在外國人面前揚眉吐氣,讓外國人逐漸開始喜歡中國的功夫和文化,也讓功夫成為了中國的代名詞。
1970年代,知名演員和武術家李小龍。
不僅如此,李小龍同樣是一位出類拔萃的哲學家,事事都有自己的見解。他的弟子鮑勃·布雷默曾說:「你提出的每一問,他無須深思熟慮,脫口就能作答,言簡而意賅。如果他發覺你有心事,也總能對症下藥,他似乎永遠有辦法拭去你的『心魔』。譬如李小龍能注意到你心中的恐懼,並說:『噢,你要是怕它,不如這樣來看待它……』他會徹底改變你的想法。」
1971年,香港,李小龍和韓英傑在功夫片拍攝中的經典場景。
攝影師Michael Ochs
李小龍最愛給新入門的弟子講授「空杯」的故事:曾有一學者去向禪師問禪。禪師說話時,學者頻頻打斷他,闡述自己的觀點。最終禪師止語,轉而為學者敬茶。他不斷地往茶杯中注水,直至杯滿而溢,仍不停手。「停,」學者出言阻止:「茶杯已滿,盛不下了。」「你正如這隻茶杯,心中滿是雜念。」禪師答道,「你如不先倒空自己的杯子,如何喝得了我這杯茶?」在他的最後一部電影《龍爭虎鬥》中,李小龍也有過如是臺詞:恰似一根手指指向月亮,千萬不要一味盯著手指,而錯過天上美景。
1970年代,李小龍經典動作大片《龍爭虎鬥》電影劇照。
攝影師Michael Ochs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難處應順勢而為,妄圖與之對抗只會自損。不論言語如何兜轉,所謂困難,並非某一個人或某一類人的特殊遭際,而是普天下人人都要面對之事……絕不倒下,這就是它給人的啟示。走下去,看看嶄新的景象;走下去,看看鳥兒展翅飛翔;走下去,將妨礙你感受、妨礙你抒懷的一切都拋諸腦後。」李小龍在他的自傳中如是說。
20世紀50年代末,香港,李小龍和父母在九龍灣的合影。
攝影師Michael Ochs
在李小龍人生的幾次重要節點,他都選擇借書信向朋友袒露真心真意。其中,1962年9月致曹敏兒、1969年1月4日致張卓慶、1972年8月12日致水戶上原、1972年11月致麒麟,這四封信堪稱李小龍的微型自傳,讀來讓人深思和激賞。
這些信札中,一是保存了李小龍創立截拳道的思考過程;二是有諸多好萊塢與港片的幕後故事;三是呈現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海外華人、美國亞裔群體的生活場景和奮鬥經歷;四是使站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十字路口上的李小龍更加形象立體,他的思考與創造對今天的世界仍有借鑑意義。
《李小龍信札》記載了李小龍從赴美國求學到在香港逝世之間的十五年珍貴時光。在這些寄給家人、師長、朋友、弟子、同行和影迷的信札中,李小龍毫無保留地袒露了他真誠的靈魂。通過他的親筆,我們得以領略一代傳奇巨星光環背後那興味盎然的普通人生活,以及他那充滿個性的奮鬥歷程。
《李小龍信札》書封
致李俊九 1969年3月4日 星期二
致俊九先生:
此番來函目的有二:一、炫耀下我的打字機;二、跟你講講我在西部的近況。
上星期五,我、柯本和斯特林一起開會討論了一下我們的「Leng」計劃。所謂「Leng」計劃,是代指我們籌拍的那部功夫電 影 。「Leng」是個中國字(即粵語「靚」字的發音),意為漂亮。總而言之,我們已經取得了巨大進展。劇本我們決定不讓斯特林的侄子馬克(Mark)執筆了,斯特林也無甚異議,他和柯本都同意另請一位專業編劇來寫。等劇本一出來,我們就會加快進度。
下星期我們還會再開一次會。一切都很順利。此外,斯特林還在籌備另一部電影 —— 一部日本武士片,他想請我出任聯合製片人和技術指導,柯本沒準也會參與拍攝。為此,我們會在日本進行為期三個月的拍攝。要是進展順利,這部片子不出六個月就能正式開機。然後就輪到我們的「Leng」計劃了,它真的很美很美。
雖然米高梅電影公司不太滿意我的要價,但我可能還是會去參加新片的巡迴宣傳(米高梅電影公司希望李小龍出席電影《馬洛》的媒體見面會,他在裡面客串過一個角色)。到時候再看吧。倘使我真會去的話就叫上你,尤其是接受國家電視臺採訪時,這樣你可以順帶推廣一下你的道場。
朋友,記住,有志者事竟成。胸無大志是一個人最大的罪過。有多大志,成多大事。你絕對有潛力。回頭看看你所取得的成就——去他媽的魚雷,全速前進!
對了,《黑帶》雜誌來電諮詢了一些你們道場的詳細情況。我補充的那些信息絕對能讓你們那兒成為最棒的道場,你大可放心。你不惜為道場的裝潢斥下重金,光是場地的月租就差不多高達三千美金,諸如此類的事我都跟那個助理說了,具體已記不真切。
迪爾格達(路易斯·迪爾格達,Louis Delgado,美國空手道冠軍,跟著李小龍學過一陣子拳,曾在紐約大賽上擊敗查克·諾裡斯奪冠)在這兒開了一所武校。他下星期會去參加帕克(埃德·帕克,Ed Parker,被譽為「美國肯波空手道之父」,是北美地區最有分量的武術家之一)錦標賽,還有喬·路易斯也會參賽。路易斯最近想成為一名職業拳擊手。
就這樣吧,朋友,請多保重,代為問候韓松(音譯Han Soong)及其家人。
對了,小「abagee」最近怎麼樣?
小龍
在華盛頓舉辦的李俊九武術錦標賽上,李小龍受邀為一名年輕武師頒獎,站在人群中央手持麥克風者即為李俊九。(Jhoon Rhee,1932—2018,被尊為「美國跆拳道之父」,是李小龍的好友。李小龍曾多次前往華盛頓出席李俊九的武術錦標賽,也時常致函李俊九,鼓勵他落實了諸多武術規劃。)
文 康犖
編輯 韓哈哈
策劃 劉藝琳
圖片提供 視覺中國
圖書資料提供 後浪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