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姓,中國姓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是舜帝姚重華的姚姓姫姓的衍生姓氏,也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葉氏、尤氏均為沈氏分支,沈、葉、尤三氏均為季載後裔,可以說這三姓實為一家。沈姓在《百家姓》中排列十四位。至2007年,中國沈姓近600萬人,佔中國總人口的0.5%,排列第37位。其中,江浙兩省沈姓人口佔中國沈姓的約40%。諺云:天下沈氏出吳興。吳興沈氏與吳興姚氏、汝南周氏、會稽顧氏、隴西李氏、東海陳氏、中山張氏並稱中國七大世家。
歷史發展:始祖源流,沈(shěn)姓源出有:源於姚姓支姓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個兒子姬季載之後,屬於以國名為氏。該支沈氏正確讀音作dān(ㄉㄢ),今音讀作shěn(ㄕㄣˇ)亦可,是為葉邑沈氏。沈氏族人大多尊奉冉季載(姬季載、聃季載、沈季載)為得姓始祖。源於羋姓:出自上古顓頊帝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居邑名為氏。楚莊王之子公子貞封於沈鹿(春秋早期楚國的沈邑,故址在今湖北省的荊門市鍾祥區一帶),後來楚莊王羋旅(熊侶)將自己的兒子公子貞(熊貞)封在沈邑,時稱沈令尹。在公子貞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沈氏,是為荊門沈氏。該支沈氏正確讀音作xǐng(ㄒㄧㄥˇ),今音讀作shěn(ㄕㄣˇ)亦可。
出自春秋時楚國王族弟子戍之後,屬於以居邑名為氏。在沈尹戍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任官之地名稱、或官職稱號為姓氏者,稱沈氏,是為香零山沈氏。該支沈氏正確讀音作shěn(ㄕㄣˇ)。源於己姓,出自少昊金天氏裔孫臺駘氏之後,屬於以國名為氏。臺駘氏之後建立了古沈國,古沈國於夏、商時期,一直在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汾河流域一帶活動。到西周初期,古沈國之地被初建的晉國霸佔,第二任晉國君主姬燮父乾脆吞併了古沈國,其臺駘氏遺族即以故國名為姓氏,稱沈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是為汾陽沈氏[8]。該支沈氏正確讀音作shěn(ㄕㄣˇ)。
他族改姓:源於蒙古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山只昆部沈谷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錫伯族原居吉林伯都納(今吉林松源、扶餘),後一部分族人融入滿族。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有三百餘錫伯族將士攜家屬隨清軍駐守於遼寧丹東鳳凰城,其後裔散居於丹東鳳山一帶地區。該族人在清朝晚期一致取漢字「沈」為姓氏,稱沈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鳳山沈氏。錫伯族沈氏讀音皆作shěn(ㄕㄣˇ)。
源於各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朝鮮族、土家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沈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奢靡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沈氏、或受賜沈氏。遷徙傳播沈氏最早起源於今河南、安徽兩省之間。春秋戰國時期,逃至楚國的沈氏族人,仕楚為左司馬,並世襲此官,長期居於葉邑(今河南葉縣)。先秦時,沈姓主要活動於河南、湖北地區,在山西、安徽、陝西、甘肅、四川等地也有沈氏的足跡。東漢時,沈姓進入浙江,子孫昌盛,一直到隋朝,浙江武康的沈姓發展成著名的望族。唐朝的兩次中原出發南下移民潮中,沈氏為其中一姓進入福建,隨後移民廣東,明末沈姓始入臺灣。[11]
人口分布:宋朝時期,沈姓大約有33萬餘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3%,為宋朝第五十四位姓氏。沈姓第一大省是浙江,約佔全國沈姓總人口的33%。沈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西、江蘇和河南,這四省沈姓大約佔全國沈姓總人口的72%,其次分布於湖南、安徽、河北,這三省的沈姓又集中了19%。全國形成了江浙贛、河南的南北兩大塊沈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沈姓大約有95萬餘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03%,為明朝第十八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沈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快得多。沈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和江蘇兩省,大約佔沈姓總人口的78%,其次分布於安徽、山東、江西、福建、湖北,這五省的沈姓又集中了14%。浙江仍為沈姓第一大省,約佔沈姓總人口的57%。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和南方地區遷移,尤其向浙江集中。全國重新形成了以江浙為中心向四周散發的分布形狀。後有小部分遷往臺灣和海外。
當代沈姓的人口已達570多萬,排在全國第四十九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8%。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沈姓人口由95萬激增到470萬,增長了6.3倍,沈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沈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於江蘇、浙江兩省,大約佔沈姓總人口的36%,其次分布於上海、安徽、河南、廣東、湖北、貴州、
沈姓分布:山東,這七省市又集中了37%。江蘇為當代沈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沈姓總人口的20%。全國形成了以江浙為中心向外散射的分布狀。在近600年期間,沈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區別,向北、中、南的回遷十分強勁,這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和南方的遷移。沈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沈姓是江浙地區最常見的姓氏之一。
在蘇浙皖、閩臺、山東東南部、河南東南角、湖北東部、江西大部、廣東東部、雲貴大部、廣西西北部、黑吉東段、內蒙古東北,沈姓佔當地人比例在0.39%以上,中心地區達到2.3%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9%,居住了大約66.3%的沈姓人群。在粵桂大部、湖南、江西西南、貴州北部、重慶南部、四川大部、湖北中部、河南東部、山東中部、青海東部、甘肅中部、遼寧東部、黑吉中西段、內蒙古東部,沈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6%一o.39%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8.4%,居住了大約20.3%以上的沈姓人群。
姓氏文化:郡望堂號,郡望,吳興郡:三國時置郡,治所在烏程(浙江吳興南、晉義熙初移吳興)。相當於2009年的浙江省臨安、餘杭、德清一線西北一帶地區,兼有江蘇宜興縣地。汝南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上蔡(河南省上蔡西南)。相當於2009年的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區。
堂號:總堂號:聖仁堂(聖仁求正堂)是以堯禪於舜,舜禪於禹,以聖仁正名而天下正統。其他堂號:吳興堂:自 東漢至隋代,沈姓名人基本上都出自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武康鎮),所以沈姓後裔以「吳興」為堂號。夢溪堂:宋朝時沈括博學能文,累官翰林學士三司使。對天文、歷算、方志、音樂、醫藥無所不通。製造了渾天儀、景表、浮漏等天文儀器。開創了隙機、渾圓兩術和弧矢、割圓術的先河。著有《夢溪筆談》。沈氏因以「夢溪」為號。三善堂:南宋兵部尚書沈度,字光雅。在當地方官時有善政:一無荒土、二無遊民、三無冤獄,時人稱為「三善」。沈姓後人為紀念沈度,以「三善」為堂號。六禮堂:是指唐代沈佺期注《禮記》中的「六禮」一事。寺範堂:在江蘇省興化市張郭鎮黃尤村。
宗祠對聯:四言通用聯,三善名世;四韻家聲。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沈度,宋紹興年間為餘干令,為政清廉,父老為之築「三善堂」(三善指田無廢土、市無遺民、獄無宿系)。下聯典指南朝宋國的沈約,首創「四聲」之說。四聲作譜;三善名堂。上聯典指南朝宋國的沈約。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沈度。三鳴世澤;八詠家聲。全聯典指南朝宋國的沈約作《登臺望秋月》八首,稱「八詠詩」。
石燈留待;雲巢成編。上聯典唐朝時期的沈彬,臨終指葬地以示家人,穴中一銅碑云:「石燈猶未點,留待沈彬來。」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沈遼,著有《雲巢集》傳世。人倫師表;匡正名賢。上聯典指南朝宋國的沈約。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沈佺期。永明創體;叔度同流。全聯典指南朝宋國的沈約,重聲律,工詩文,時號「永明體」。南齊沈驎士,博通經史,何尚之嘆為「黃叔度之流」。
師資共仰;泰運初開。全聯典指南朝宋國的沈約典故。汝源流彩;玉渚分華。全聯典指沈氏姓氏來歷。七言通用聯創新聲律永明體;善作傳奇不俗文。上聯典指南朝宋朝時期的沈約。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沈既濟。定情詩成於博士;守宮論高出女官。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沈真真,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沈瓊蓮。泰運初開期偃武;師資共仰繼休文。
全聯典指南朝宋國的沈約事。圖書數卷傳樞密;勳業三朝仰歷陽。上聯典指沈括。下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立陽人沈立,任益州判官,採集大河事跡及古今利弊,著成《河防通議》,治河的官員都以此書為根據。後歷官兩浙轉運使、都水監、江淮發運使等。喜歡藏書,神宗曾問及,他報上所藏書目及所著《名山水記》三百卷。存中仗義爭一統;確士潛心選四詩。
上聯典指沈括,曾出使遼國,駁斥遼國的爭地要求,維護了宋王朝版圖完整統一。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詩人沈德潛,字確士,曾選有《古詩源》、《唐詩別裁》、《明詩別裁》、《清詩別裁》等書。立志須存千載想;閒談無過五分鐘。全聯典指近代民主革命家、法學家、教育家沈鈞儒,該聯為沈鈞儒贈秘書方學武聯語。阿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歙張。採用郭沫若撰贈茅盾(沈雁泳)聯。
漁艇到門青漲滿;書堂歸路晚山晴。採用清朝詩人、文學家沈德潛自題聯。武奠霞漳開十邑;德垂梅圃祝華封。此聯為福建省詔安縣南詔鎮沈氏祖廟聯。廟祀開漳功臣、武德侯沈世紀。八言及以上通用聯,威鎮南壇,光輝千古;祈山靈侯,萬壽無疆。此聯為福建省詔安縣南詔鎮沈氏祖廟聯。春蘭早芳,秋菊晚秀;濁醪夕飲,素琴晨張。
採用當代著名書法家、詩人沈尹默自題聯。沈尹黷,原名君默,浙江昊興人。匡正名賢,克駕休文之彥;人倫師表,豈惟良史之才。上聯典指南朝宋國的沈約。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沈既濟。清操過人,義倫圖書數卷;和氣接物,零陵雅氣一腔。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名人沈義倫。下聯典指晉朝時期的名人沈零陵。開墾利民,田熟萬家思沈括;尊生濟世,書成一部仰金鰲。
採用安徽省鞠湖縣沈灣沈氏宗祠聯。上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沈括幫其胞兄沈披規劃開發圩田事。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江蘇無錫人沈金鰲,曾跟從華希閔研究《詩經》、《尚書》,跟從秦蕙田研究《周易》,跟從顧棟高研究《春秋》,著有《尚書隨筆》等。詩家俎豆不祧,我亦熟休文四聲、佺期五字;勝國衣冠如昨,人當慕青原儀節、石田孝忠。此聯為山西省太原市沈氏宗祠聯。上聯典出南北朝宋國的沈約、唐朝時期的沈佺期事。「五字」,指沈佺期長於五言詩。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沈永年、明朝時期的沈周事。
家譜文獻:譜名 編者與編撰方式 藏地,浙江武義武義沈氏宗譜5卷,沈雙溪等修,民國26年木刻活字印本,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湖南湘潭沈氏族譜18卷,首一卷,民國37年木刻活字印本,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瑞金瑞金沈氏五修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8年木刻活字印本,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瑞金瑞金沈氏六修族譜22卷,沈贊述撰修,民國17年木刻活字印本,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湘潭湘西岱山沈氏六修族譜,沈先積等主修,民國10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吳興堂沈氏四修族譜,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天津沈氏族譜6卷,沈兆沄等修,清道光28年活字本一冊,東京國立博物館、猶他州家譜學會,河北清河沈氏族譜4卷,沈世遠撰,木刻活字印本,河北省清河縣沈儒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