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登熱搜 臺上贏點讚
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展演昨收官
舞劇《劉三姐》昨晚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精彩上演。(中國舞協供圖)
本報訊(首席記者黃啟哲)富有廣西壯族韻味的舞劇《劉三姐》昨晚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精彩上演。該劇的落幕也為舞動長寧·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評獎系列活動畫下一個句號。半個月的時間裡,不僅有入圍終評的多部展演舞劇先後上演,也匯聚業界專家舉辦高峰論壇探討舞蹈創作的最新趨勢,而一系列公益普及活動進社區、進校園,則讓申城市民、學生零距離接觸高雅藝術。其中一場演員楊洋參與的「頂尖舞者進校園」活動相關信息更是在網上收穫過億次閱讀,登上熱搜。
作為本屆「荷花獎」系列公益活動的收官一站,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上周六在長寧區圖書館開講。如今的舞蹈普及講座已不同於以往從舞蹈語言、經典劇目入手,馮雙白以「荷花獎與中國當代舞蹈的發展」為主題,結合最新的影視與舞劇創作,分享了當下舞劇創作的發展變化。「過去的編導常常從生活如勞動生產中找一個情緒,然後用一個風格化的動作把它表現好,今天的編導創作不再只滿足於再現生活原型,而是通過生活給出一種內心體驗,給予觀者獨特的感染。」他說。
本屆入圍終評的七部舞劇印證了這一點。這些作品絕大多數都基於中國人熟知的題材進行二度創作,以全新的視角與舞蹈編創帶來新的觀演體驗。由江蘇省演藝集團創排的《記憶深處》以張純如文學作品為線索重述南京大屠殺這段沉重歷史。安徽省花鼓燈歌舞劇院的《大禹》讓家喻戶曉的神話在細膩的情感梳理中有了「人性」。中國歌劇舞劇院的《劉三姐》將舞蹈的柔美與人物個性的剛強融為一體,以經典山歌唱段為經緯,串起浪漫的舞蹈表達。中央歌劇院與寧波市演藝集團歌舞劇院共同打造的民族舞劇《花木蘭》,則讓代父從軍的花木蘭在沙場徵戰的同時,有了更多小女兒的柔情。
與此同時,入圍作品還注重民族文化元素的汲取傳承。內蒙古藝術學院帶來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將蒙古族舞蹈元素與當代敘事相結合。廣州歌舞劇院推出的《醒·獅》中武術、醒獅與舞蹈的共融令人印象深刻。反映井岡山軍民艱苦卓絕革命歷程,由北京舞蹈學院創排的《井岡·井岡》則吸收了江西採茶戲的動律。
展演期間,舞蹈公開課、普及講座、舞劇探班等一系列推廣普及活動也同期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