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一年之中,下半年的起點。和正月一樣,七月也是一個節日氣份十分濃厚的月份,先是七夕,後是七月十二,再往後則是七月十五中元了。
我們先看看七月初七這個節日,七七有七夕節、乞巧節、七姐誕、女兒節等諸多稱呼這個節日由來已久,是和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連在一起的。每年的七月初七晚上,人間的喜鵲都飛往天上搭成一座鵲橋,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坐看牽牛織女,祈禱愛情,情人相會,婚姻美滿,七夕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乞一雙巧手,穿針引線,織布繡花,是古代女兒的嚮往和追求,所以七七又叫乞巧節和女兒節。
七夕節起源於漢朝,興盛於南宋,而牛郎織女的故事最早出現在兩晉之後的南朝,把美麗愛情故事加在節日中則更增添了濃鬱的文化色彩,使這一傳統節日長期流傳下來,2006年,國務院將七夕節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再來談談七月十二,七月十二月這個節日在中國傳統大的節日習俗中很少提及。後來我在查閱地方風物誌書《甘肅通志》和《武山縣誌》時,才發現這是甘肅人漢族人獨有的一個喜慶豐收的節日。這一天是新麥上場後開始食用新麥麵的第一天,家家都要烙麥扇兒,就是把新麥麵做成穿裙子娃娃形狀、魚兒形狀或其他動植物形的饃饃,或用新麥煮成甜培,加上農曆七月露天種植的辣椒、茄子也已成熟,俗話說: 七月十二、辣椒茄兒。新麥新面,新鮮蔬菜,合家飽餐,以慶豐收的喜悅。
記憶中這個節日以前比較重視,現在淡化了,究其原因,人們的生話水平提高了,這個節日在甘肅中東部地區比較流行。過去人窮,隴中苦甲天下,乾旱少雨,糧食產量低,肚子都吃不飽,所以那個時候人們尤其小孩都盼著過這個節、過那個節,為的就是吃點好的。如今頓頓大米白面,雞鴨魚肉,新鮮蔬菜四季不斷,七月十二,辣椒茄兒,巳滿足不了人們的口腹了,所以,不論城市還是農村都已聽不到、看不見誰家在過七月十二了。至於麥扇兒,做為對生活的紀念,對母親感恩,是童年的情懷。
最後說說七月十五,正月十五是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傳說這三節最早是為紀念道教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的誕辰而立,上元節觀燈賞月慶元宵,請天官賜福。中元節度靈解怨,願亡靈得度升天。下元節供齋蘸神,為全家祈福,免災解厄。故而中元節又叫鬼節,面懷先祖,祭奠亡靈,是中元節的主要內容。流傳各地的中元節習俗有祭祖、放河燈、麵塑、做茄餅、祈豐收等。
這一天又是佛教的浴蘭盆節,是佛的弟子目蓮尊者見母親去逝後在惡道中受苦,目蓮為報親恩,解救倒懸,於七月十五這天,請佛陀與眾弟子一起念經誦咒,使目蓮母親得以脫離苦海。不論道也好,佛也好,總之這是一個傳承中華孝道精神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