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開》劇照。(安徽省花鼓燈歌舞劇院供圖)
據淮河晨刊消息 石榴花開於初夏。經過安徽省花鼓燈歌舞劇院數個月精心創排,大型舞劇《石榴花開》悄然綻放。9月下旬,將在上海角逐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
歷時數個月精心打造的《石榴花開》有哪些看點和亮點值得期待?帶著疑問,記者走近舞劇《石榴花開》,提前「劇透」。
致敬民間藝人 夢想照進現實
一切藝術應是對當下的映射。近年來,國家級非遺項目——花鼓燈的價值逐漸被重視,為傳承花鼓燈藝術儲備後備人才,保護和傳承花鼓燈行動在民間藝人中蔚然成風。
從這一視角透視舞劇《石榴花開》,不難理解主創人員背後的苦心孤詣。
花鼓燈是傳播於淮河流域的一種以舞蹈為主要形式的綜合性藝術,是一種比較完整系統的民間藝術形式,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豐富的藝術語言,素有「東方芭蕾」、「淮畔幽蘭」之稱。提及舞劇《石榴花開》的創作初衷,國家一級編導楊威說:「花鼓燈是安徽省優秀的民間藝術,是安徽民間舞蹈中流傳最廣、參與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知名度最高、最豐富多彩的歌舞藝術,也是漢族舞蹈的典型代表之一。以前的花鼓燈表演多是廣場表演,且在夜晚花燈的照耀下進行,這也是花鼓燈名稱的由來。後來才發展到舞臺表演,使其更具觀賞性。花鼓燈的表演者一般是勞動群眾,隨聚隨散,演出後又回家種田勞動。正是因為這種深厚的群眾基礎,才使得花鼓燈得以長足的發展,成了淮河兩岸人民特別喜愛的一種娛樂形式。」
文化遺產不只是博物館裡的遺存,更是民族優秀文脈的延續。「目前安徽共有十個老藝人獲得花鼓燈國家非遺傳承人稱號。本著對花鼓燈民間藝術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的重要意義,我們創作這部《石榴花開》舞劇,致敬民間藝人。他們是文化遺產的傳承者,是人類文明記憶的延續者。他們以不懈的傳承和創作,延續著民族的文化傳統,使我們在社會變遷的潮流中能夠不斷凝望生活的歷史和記憶,有維繫,有感動。」楊威說。
舞與劇自然融合 講述兩代淮河玩燈人的故事
在淮河岸邊,幾代玩燈人、一群打鼓佬將一種流傳千年的花鼓燈文化發揚光大,在鄉間閭上、家族傳衍中鋪排出新中國的一道麗景。
《石榴花開》講述了兩代花鼓燈藝人的藝術人生與情感糾結:故事發生在蚌埠鄉間。淮水、珠城、鄉野,人傑地靈。花鼓燈老蘭花一心想把蘭花技藝傳給兒子,可兒子卻一心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最終,新時代農村的建設成果感召著兒子,他選擇回歸家園繼承父親的衣缽。
楊威表示,這是一部帶有濃鬱地方色彩的舞劇,我們努力讓《石榴花開》成為一部有溫度有深度有高度的藝術作品。從人物設計到舞蹈語言的運用都是依據當地的民間文化和風土人情而創作,用花鼓燈的舞蹈語言講述花鼓燈民間藝人傳承的故事。
舞劇拙於敘事而善於抒情。全劇一氣呵成不分場和幕,沒有一句旁白,卻讓每一名觀眾都將劇情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在無聲的舞劇表演過程中,舞美還時常起著渲染主題的作用。在舞臺上,空間設計力求既古樸又現代,把作為非遺的花鼓燈的內在魅力和深度展現出來,成為無聲的戲劇潛臺詞,與觀眾進行著欣然意會的信息傳遞和情感交流。
「荷花」欲開 舞蹈之美靜待人賞
如此一場震撼的舞劇,廣大市民如何才能一飽眼福?
據安徽省花鼓燈歌舞劇院負責人介紹,9月下旬,8部全國新創作的優秀舞劇《川藏·茶馬古道》《浩然鐵軍》《紅旗》《騎兵》《努力餐》《彩虹之路》《石榴花開》《朱自清》(按終評演出順序排序)將聚會上海,角逐兩年一次的「荷花獎」。舞劇《石榴花開》是繼舞劇《大禹》榮獲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後,時隔兩年再次角逐「荷花獎」。該劇被文旅部和省文旅廳分別列為2020年全國舞臺藝術重點主題創作劇目和全省戲劇創作孵化計劃大戲項目。
據介紹,為了彌補大家不能到現場觀看演出的遺憾,中國舞協首次結合每部參評舞劇,邀請主創團隊做客「舞聚雲端」直播間,在嗶哩嗶哩、一直播、微博等平臺進行現場採訪直播,藉助雲端拉近「荷花獎」與觀眾的距離,分享此次入圍舞劇作品的精彩片花和幕後創作故事。
記者了解到,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中國舞蹈家協會主辦。作為由中宣部批准立項、業內唯一的全國性舞蹈藝術專業獎項,「荷花獎」是中國專業舞蹈藝術最高成就的專家獎,是對中國新近創作舞劇的集中檢閱,也是一次高水準的比拼。 (記者 何沛)
來源:淮河晨刊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bengbu@xaw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