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愛樂樂團在中國演出布魯克納的意義極為深遠,上周中國古典音樂界最重要的事件是慕尼黑愛樂自1893年成立來,第一次在中國巡演演出布魯克納的交響曲,這在之前無論是克裡斯蒂安·蒂勒曼還是洛林·馬澤爾帶團都沒有發生過。
11月24日,慕尼黑愛樂樂團在國家大劇院第一場音樂會演出了由馬祖耶夫獨奏的拉赫瑪尼諾夫《第四鋼琴協奏曲》和柴科夫斯基《第六交響曲》組成的俄羅斯音樂專場,印象深刻是他們對俄羅斯音樂認真深入詮釋的態度,每個音符都帶有溫度值得體味。捷傑耶夫大師應是對「柴六」最熟悉的指揮家,這是他第三次在大劇院演奏該作,較之前領導馬林斯基和倫敦交響樂團,慕尼黑愛樂的演繹獨有特色,兼具老柴交響曲的宏偉架構,並在複雜情感變化中帶有細膩感,捷傑耶夫並非一成不變,他將老柴音樂煥發了新生。
25日的第二日演出是德奧音樂專場,上半場安排三首管弦樂序曲,分別是貝多芬《萊奧諾拉》第三號序曲、韋伯《奧伯龍》序曲及華格納《唐豪瑟》序曲。音樂會的下半場,就是備受樂迷追捧的布魯克納《D小調第三交響曲》。在世界範圍可以選擇指揮布魯克納交響曲的現役大師不在少數,然而要找出一個樂團與布魯克納的緊密程度,無疑第一個要被點名的就是這支來自巴伐利亞州的音樂團體。布魯克納的學生費德納德·羅威曾經兩度領導樂團擔任首席指揮,奠定了樂團演出布魯克納的本宗性。此後,指揮家齊格蒙德·馮·豪賽格在慕尼黑將這一傳統繼續保持,然而當塞爾吉烏·切利比達克在1979年染指樂團,慕尼黑愛樂的布魯克納交響曲可謂走火入魔。而唯有切利大師坐鎮的嘉斯臺音樂廳才能讓聽者感受到這一感動,當切利大師在1996年辭世,他的繼任者是美國指揮家詹姆斯·萊文,坊間傳聞萊文的真實接手樂團的想法是能在嘉斯臺親身體味切利大師留下的布魯克納遺產。
捷傑耶夫2014年領導樂團後,繼續保持德奧作品的高上演頻率,數月前他們剛剛在葬有布魯克納的奧地利聖弗洛裡安修道院演出布魯克納《第四交響曲》,以致敬作曲家在此工作。當然在國家大劇院演出的《第三交響曲》並不是布魯克納的熱門曲目,然而這首被稱為「華格納交響曲」的作品是布魯克納題獻給華格納的,並與音樂會上半場華格納《唐豪瑟》序曲互相呼應。
慕尼黑愛樂的音樂家當晚格外專注,第一樂章奏響,慕尼黑愛樂弦樂組以整齊地運弓襯託著小號奏出布魯克納最偉大的旋律,也是這部交響曲最重要的主題,在音樂中,捷傑耶夫大師沒有指揮臺和指揮棒,徒手與樂團緊密聯繫在一起將布魯克納的音樂娓娓道來,國家大劇院音樂廳頓時瀰漫著恢弘斑斕的英雄主義史詩。慕尼黑愛樂樂團的布魯克納讓聽者引起極大共鳴,儼然呈現一個莊嚴的儀式氛圍,這種虔誠的精神食糧是多麼令人刻骨銘心。曲終沒有加演,這也許是最好的收尾,經過布魯克納音樂洗禮的身體和心靈需要長久的過濾。
當年《第三交響曲》首演,是由布魯克納親自指揮卻釀成最為悲慘的演出,多數聽眾中途退場,然而在剩下的十幾個人中,便有自己忠誠的弟子馬勒。捷傑耶夫曾說「慕尼黑愛樂才華橫溢的演奏家將技術能力和演奏經驗與馬勒和布魯克納的作品融合在一起,有機會與這些音樂家們一起工作感到非常幸運」。如今這支德奧交響樂勁旅沒有失去德奧音樂的傳承,能在現場聆聽他們的布魯克納更多的是運氣,希望演奏馬勒交響曲會在下一次慕尼黑訪問大劇院時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