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驛區,位於成都市東部,西與錦江區接壤。
這裡連續七年入圍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排名升至第27位,位列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第35位、全國219家國家級經開區第19位。
龍泉驛區原來屬於成都郊區,現在已經定位為副中心,不管是人均GDP還是GDP總量都是碾壓的西南區域各區縣,這裡也是未來成都雙核心模式中軸線。
龍泉驛是西南汽車製造業基地,屬於工業城市,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野馬汽車,南車都有廠在這邊,去年實現整車產量100.7萬輛,汽車製造業產值1582.5億元,新能源汽車產能突破4.5萬輛,豐田新車型項目開工建設,吉利大學也完成主體工程,成功舉辦了國際車聯網技術大會。
龍泉驛近年崛起的速度很快,四川人稱之為「龍泉驛速度」,一個意思是這裡車多,二是這裡原來就是快馬加鞭的地方。
龍泉驛,作為川東首驛,是成渝古道的必經之地,也是出成都的首驛。
成渝古驛道全線,在成都東門至重慶西門間沿途建有龍泉、陽安、南津、珠江、安仁、隆橋、峰高、東皋、來鳳、白市、朝天共11個驛站。
龍泉驛,秦拓小路,漢置郵亭,唐設驛傳,元改站赤,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在龍泉鎮設巡檢司,設國家級驛站「龍泉驛」,始稱「龍泉驛」。
明清期間,龍泉驛站都是八百裡加急,不等文書靠近,飛身上馬,接過從成都迎暉門飛來的文書,但見人影一晃,人與馬已奔馳在龍泉山上。
千年成渝官道上,響起一路吆喝:「八百裡加急!八百裡加急!閒人閃開,閒人閃開!」「御賜金牌,阻我者死,逆我者亡!」此時,古道生煙,一路絕塵。
現在龍泉驛跑得更快更遠了,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成都「東進」戰略的推進,都有龍泉驛躍馬揚蹄的身影。
去年這裡的西部陸海新通道跨境公路貨運班車正式開行,「香飄南絲路」經貿交流等活動成果豐碩,「龍泉造」汽車籤下「一帶一路」國家訂單114.2億元,國際市場拓展實現新的突破。
今年,對龍泉驛來說,可能是考驗最嚴峻的一年。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汽車產業面臨深度調整的壓力,同時這裡還是第3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籌備主會場,龍泉驛建區60周年、經開區創辦30周年等等,這都要求展現龍泉驛的矯健身姿。
暑期將至,大家可以來龍泉驛,這裡正積極開展「迎接大運會、當好東道主」系列活動,發動全社會關注、支持、參與大運會,讓龍泉驛因大運而出彩,讓市民因大運而精彩。
現在,龍泉驛在抓好疫情防控同時,搶抓汽車產業調整窗口期機遇,加快綠色智能汽車產業功能區建設,策劃開展「汽車下鄉」「車行西部」「車行絲路」等市場拓展活動,不斷提升「龍泉造」汽車市場份額,爭取行業話語權。
龍泉驛還抓住大運會契機,不斷提升城市顏值品質。前幾年,龍泉驛因為超級發展,顧不上基礎和公共建設,到處都在修路挖坑,到處都在堵車繞行。
現在一切都好起來了,地鐵更暢通了,機場也順暢了,大學也都過來了,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增綠增景,新增綠道100公裡、綠地120公頃。
這裡說個大石頭,外地人可能聽說的少。山泉鎮大佛村大佛巖上一塊巨石,這方巨石長約14米、高8米、寬4.4米,人們稱之為「天落石」。
南北朝時期的北周元年,即公元557年,「天落石」顯靈,東壁變成了長2.44米、寬1.24米的仿碑形石刻。後人追溯石刻碑的來源,系當時北周將領為追諡北周文王宇文泰而刻,名叫「北周文王碑」。
碑文陰刻豎讀40行,1300餘字,主要敘述西魏時期的實際執行者、北周政權的奠基人宇文泰的生平業績,北周代魏史事,以及西蜀立碑緣起等,碑座刻為贔屓形狀。
「天落石」的西壁雕鑿有一尊大佛,傳說這尊大佛的原身與「樂山大佛」齊名,他們是堂兄弟,「樂山大佛」為堂弟,他為堂哥。
據專家稱,「北周文王碑」是我國唯一以碑文形式記錄北周時期史事及為宇文泰歌功頌德的石刻,並保存到如今,其價值十分珍貴,展現的書法藝術價值也很高,故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這裡還有洛帶古鎮,一街與七條巷通聯,沿街是典型的客家民居,街道東西彎曲走向,兩邊多為深宅小四合院,平房與木樓參差交錯,基本上保留了清代的建築風格。
物換星移,成渝古道已逐漸隱沒在山林之間,但在龍泉驛仍能找到它歷經歲月洗禮留下的遺痕,隨著城市森林公園打造,建設城市綠心,傳承古驛文化,龍泉驛將再次煥發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