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都市夾縫中的藝術村 有助推動社區藝術發展

2020-12-04 中國僑網

香港都市夾縫中的藝術村 有助推動社區藝術發展

2017年07月13日 11:1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

  一個大城市,若容不下文化創意的發展空間,那也只是一個沒有靈魂、沒有生命力的空間。

  2002年,北京有了798藝術區,其所在地原為北京第三無線電器材廠,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工廠逐漸衰落,由於租金低廉,工廠吸引了來自北京周邊和省外諸多藝術家,逐漸形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藝術群落。

  這種舊建築活化的文創區,近十年間在人稱「文化沙漠」的香港裡亦日漸發展蓬勃起來。完成歷史使命的古建築、政府物業、工廠大廈,為創作場地及藝術聚落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可能。

  老工廈變身藝術工作室聚落

  隨著香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製造業黃金時期過去,工業北移,原先企業留下的大批工廈空置無人認領。自2000年開始,不少在港定居發展的文化創意工作者紛紛進駐工廠大廈設立工作室,以文化產業「活化」老去的工廈。

  位於香港新界火炭工廈的藝術工作室聚落,是香港工廠大廈創意空間的典型代表。2001年,一班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生看準火炭工廈租金低廉,在該地設立藝術工作室創作,並呼朋喚友,決心實現一個成立藝術村的夢想。自此火炭工廈開設的藝術工作室越來越多,逐漸形成香港藝術圈人所共知的藝術社區——「夥炭」,意謂在火炭工廠大廈內聚集, 對藝術充滿熱誠的一伙人。

  2003年起,火炭工廈多個工作室自發聯手舉辦開放活動,向外界公眾介紹其創作及「夥炭」的概念,讓公眾人士按圖索驥,交流創作心得和經驗。參與的藝術家來自不同背景,作品包括繪畫、雕塑、 陶瓷、混合媒介、版畫、攝影及錄像等。此後,經過十多年間不間斷地舉辦,這稱為「夥炭藝術工作室開放計劃」的活動逐漸為人認識,現已成為每年一度的香港本地藝術界盛事。

  屠宰場演變成特色藝術村

  另一個由政府古建築活化而成的藝術區,是位於九龍馬頭角的「牛棚藝術村」。其前身是政府管轄下的牛隻中央屠宰中心及牲畜檢疫站,建於1908年,於1999年8月停業,並分成多個單位租給本地藝術家,繼而慢慢演變成牛棚藝術村。進駐牛棚的藝術團體,大多是香港民間有份量的、較有實力的大型藝術團體,當中以裝置藝術和小劇場為主。

  牛棚藝術村的最大特色是採用紅磚建成,具有西方20世紀初的市集特色,它沿用西方市場的布局,是香港僅存的同類歷史建築群,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三級歷史建築。整個牛棚布滿長長的水泥槽,乃是當時餵牛的飲食槽,而槽底的鐵鏈及鐵環,至今仍然可見。

  環繞藝術村的中庭有五座紅磚平房。每座平房外部皆有鑄鐵柱支撐,現全部塗上黑色,與紅磚形成強烈對比。紅磚房的外牆種滿攀藤植物,使周圍氣氛倍添文化藝術氣息。在這樣的歷史建築裡,各藝術團體均定時舉行展覽、表演、工作坊和藝術家分享會等活動,吸引不少市民前往接觸當代藝術。

  為都市留下文化綠洲

  無論是火炭、觀塘等利用舊建築群後出現的聚落,還是聚合於政府物業的混合式藝術村、私人資助的藝術村,或者是由志願團體營運的藝術村,最大的意義在於給經濟條件稍遜以及新晉的藝術家一個落腳點,提供機會給有志於文創產業的人士。

  一個城市需要發展高增值的文化消費空間,也要關注中小型創意工作者的生存空間。就香港目前的幾類文創區,有學者指出,牛棚有著發展為藝術村的先天優勢。視覺藝術家李國泉認為,牛棚是香港目前環境最好的藝術村,若能好好發展,必能成為香港文創區代表。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教授譚偉平接受採訪時表示,海岸沿線的博物館群串連起的文化路線,也有空間發展成香港將來的文化藝術地標。

  有人認為文創區在亞洲出路不多,而且開始出現商業化的現象,譚偉平表示:「避免使同一類型的藝術模式獨大,才能有持續發展。」在全世界都有「商業化」發展傾向的前提下,他建議文創區可嘗試製定新舊租戶的輪替機制,藉此吸納不同形式的藝術生態,「文化的多元發展及選擇才能平衡商業的單一化。」

  香港文創區普遍接近民居,與社區關係緊密,譚偉平認為這好比都市夾縫中的烏託邦,有助推動整個社區的藝術發展。在租金高昂、每棟建築均以經濟效益為上的社會環境下,這種活化老舊建築的文化工程,不但為藝術家們提供生存空間,為香港文創產業發展保留了生產的途徑,亦是為城市騰出一塊讓人吸氧的綠洲。

【責任編輯:王嘉怡】

相關焦點

  • 香港都市夾縫中的藝術村
    藝術工作者在牛棚藝術村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老工廈變身藝術工作室聚落  隨著香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製造業黃金時期過去,工業北移,原先企業留下的大批工廈空置無人認領。自2000年開始,不少在港定居發展的文化創意工作者紛紛進駐工廠大廈設立工作室,以文化產業「活化」老去的工廈。  位於香港新界火炭工廈的藝術工作室聚落,是香港工廠大廈創意空間的典型代表。
  • 創意社區的發展機制研究:以韓國Heyri藝術村為例上海城市規劃
    截至2002年,共有370多名藝術家在Heyri藝術村生活、工作,並為村莊建設貢獻資金。社區成員自主認知、解決問題,從而推動社區發展,民主機制協助構建自主自治、具有地方性及持續更新的社區。2.2 物質構建在Heyri藝術村物質架構的生成過程中,社區成員始終堅持合作機制,並堅持維護自然環境。
  • 香港大型藝術壁畫給舊城區注入都市活力 (1/8)
    香港大型藝術壁畫給舊城區注入都市活力每年的三月,是香港藝術月,世界各地最熱門的藝術展覽齊聚香港,第47屆香港藝術節、巴塞爾藝術展、及街頭藝術節目將精彩紛呈。而在西環的「藝裡坊」,鮮艶的塗鴉成為訪港遊客的熱門打卡地方。
  • 嶗山區大石社區以藝術帶動鄉村振興 從石匠村變畫家村
    這個四面環山的小村落,就是位於南九水河上遊的嶗山區沙子口街道大石社區,如今它已經變成了農民畫家村,老百姓也吃上了藝術這碗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石村抓住機遇,走上了藝術帶動休閒產業的鄉村振興之路。「我是未來的畫家」驅車從九水東路轉到嶗山景區旅遊專用路上,沿著這條老臺柳路一路向東,就可以到達位於嶗山腹地的大石社區。
  • 「香港藝術月」,用藝術打開香港的100種方式
    所以,我們今天特意為你準備了這個「香港藝術月攻略」,快來加入這場藝術狂歡吧~▼楊 青藝術公共化推動者,亦是資深媒體人、獨立寫作者。目前工作、生活於北京和廣州。「#ddHK設計#香港地」就是一封寫給香港的「情書」,這項將持續三年的創意社區營造計劃,將香港的過去與未來、遊客與居民、城市與社區緊密聯繫在一起,將灣仔打造成創意旅遊社區。
  • 楊嘉輝回顧他的藝術歷程與香港不斷發展的藝術現場
    在過去的40年裡,他見證了這座城市的音樂和藝術世界的演變,甚至代表香港地區參加了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在這段時間裡,他還看到了巴塞爾藝術展自2013年在香港舉辦以來,如何促進並培育了香港的藝術現場。在今天藝術作者Clément Dirié與藝術家楊嘉輝的對話中,藝術家談到了香港的活力對他作品的影響,並回憶了多年來他在巴塞爾藝術展上所推出的一些作品。
  • 滬上頻現「藝術社區」,營造舒適心理空間
    而在決勝全面小康的當下,一大批藝術家、建築師、社會工作者,甚至藝術場館等各方力量,主動走進、浸潤一個個都市社區、郊野鄉村,通過一場場聚焦生活的藝術營造來涵育審美素養,提升生活舒適度和品質,更激發出一方參與共建共治共享的內生動力。  不僅要眉目如畫,更講求宜居宜業。藝術社區——以美學涵養出的一方方「心之所在」的故園,放大了都市中的「詩意棲居」,更讓「品質」二字落地入心,融入日常。
  • 「香港藝術月」,用藝術打開香港的100種方式|意外
    ▲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的《香港文化地圖》: 你找到的不是精準地名、街道名稱,而是結合了絲襪奶茶、金庸、周星馳的電影、張國榮歌曲的文化地圖。一千個遊客的心裡,可能就有一千個屬於自己的「香港文化地圖」。
  •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外,香港藝術機構精彩展覽
    香港的藝術機構和藝廊與巴塞爾藝術展同期舉辦了各式各樣的藝術活動,從M+展亭的「對位變奏:野口勇至於傅丹」到大館當代藝術館的「表演社會:性別的暴力」和「疫症都市:既遠亦近」,巴塞爾藝術展為你羅列了更多藝術機構同期舉辦的相關展覽及活動等待你的參與,讓你體驗一次「藝」想不到的香港之旅。
  • 東九文化中心奠基藝術入社區
    林鄭月娥表示,東九文化中心有助鞏固香港作為國際文化藝術之都的地位,亦為本港文化藝術人才提供培訓和演出場地。她相信,五年後東九文化中心將與西九文化區一起,成為香港兩個重要的文化地標。\大公報記者 孫凌奕 湯凌琰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表示,東九文化中心項目對她意義重大,既是回顧過去,也是展望未來。
  • 解讀丨香港藝術市場的發展歷程
    從本土畫廊獨大,到與外資畫廊平分秋色——本土畫廊的比例為53%,外資畫廊的比例為47%,香港的一級市場氣候日漸成熟。其中,除了本地老牌畫廊,如漢雅軒、精藝軒等,還有本地新晉畫廊,如方由美術、贊善裡畫廊等。從2010年開始,超過30家國際頂級畫廊,如高古軒、白盒子、佩斯、卓納等進駐香港。香港畫廊業的發展對於香港藝術品市場的發展以及中西藝術交流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 香港藝術月,用藝術打開香港的100種方式
    提到香港,大家一定會對它豐富多元的氣質印象深刻:快速的現代節奏與原汁原味的本土傳統共存,西方文化與東方精神在這裡融洽相遇。它仿佛是一個迷人的多稜鏡,打開每一面都有無可取代的魅力。正是因為「自由包容」的城市個性,為文化與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厚土壤。每年3月份,堪稱香港的藝術高光時刻,上百場國際級的文化藝術活動在此期間輪番登場。
  • 都市藝術:當代都市的文化記憶
    在短短的幾年時間中,中國原來的小城鎮開始變化為城市,原來的中、小城市逐漸成為大都市,而且越來越大,越來越新,越來越複雜。這就是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鄉鎮城市化和城市都市化的浪潮。都市的發展使藝術家在題材的選擇上有了轉換的可能。
  • 藝術與社群|香港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催化社區環保意識
    所謂西半山,就是以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為起點,向西至龍虎山郊野公園,向東走到般鹹道與堅道之上、太平山一帶之下的都市區域。同名展覽也於2019年2月在中心開幕。陳麗同在此展覽中創作了一個名為「想像·城界」的雕塑,一併收錄於此書中。
  • 北京市舉行第十屆「愛滿京華」社區(村)殘疾人藝術匯演
    來源:華夏時報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李映 攝影報導殘疾人藝術是人類百花園中綻放的一朵五彩花,是殘疾人熱愛生命、熱愛生活、追求藝術的現實表達。2020年11月25日,由北京市殘疾人聯合會主辦、北京市殘疾人文化體育指導中心承辦的北京市第十屆「愛滿京華」社區(村)殘疾人藝術匯演在天橋藝術中心小劇場舉行,有16個區和燕山地區近200名社區殘疾人參與其中,盡展藝術魅力。
  • 給香港當代藝術留出「喘息」空間
    展覽分為戶外委任作品及室內舊作展示兩部分,旨在「為香港人提供一個喘息的人文空間」,然後透過藝術家的作品「探討都市生活、時事或個人與集體回憶,以反思現況,自我沉澱」,可見參展藝術家所關注的議題都有相應的具體指涉。策展人陳少東對《藝術新聞/中文版》說,展覽經過兩年籌備,特意選用年輕的當代藝術聲音,回應空間與城市之間的關係,同時為這些新晉藝術家提供發表的平臺。
  • 亞洲最有範兒的10個藝術社區
    在曼谷的運河邊,在小巷迷宮外,有一片古色古香的水上社區,那是座藏在鬧市中的世外桃源,是藝術家的天堂。這個1908年建造的廠房區前身是香港檢疫基地和屠宰場,後來一批香港藝術家來到這裡,它搖身一變,成為香港最珍貴的藝術中心之一。現在的牛棚村,是香港地區僅存的百年屠房建築:鋪瓦尖頂的紅磚單層平房建築舉目皆是,20世紀初西式建築布局烙印在整個社區的建築風格裡。環繞中庭有5座紅磚平房,各長50米,排列錯落有致。
  • 十個案例帶你看懂什麼是藝術社區!
    圖源:ins@prisaya在曼谷的運河邊,在小巷迷宮外,有一片古色古香的水上社區,那是座藏在鬧市中的世外桃源,是藝術家的天堂。這個1908年建造的廠房區前身是香港檢疫基地和屠宰場,後來一批香港藝術家來到這裡,它搖身一變,成為香港最珍貴的藝術中心之一。現在的牛棚村,是香港地區僅存的百年屠房建築:鋪瓦尖頂的紅磚單層平房建築舉目皆是,20世紀初西式建築布局烙印在整個社區的建築風格裡。環繞中庭有5座紅磚平房,各長50米,排列錯落有致。
  • PA書評 | 熊鵬翥:鄉村公共藝術實踐解讀
    以「推動華語地區的公共藝術研究,促進大專院校、政府、機構及藝術家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平臺。建立海峽兩岸暨香港的公共藝術研討、對話、合作的管道」為宗旨,每年由大陸及臺灣輪流舉辦,迄今已有四屆。,以「公共藝術在城鄉轉型發展中的作用」「公共藝術在營造社區中發揮的作用」「文創產業助力城市工業舊區轉型」三個單元,由藝術家、策劃人、學者專家現身說法,就案例剖析與比較、公共藝術理論探討等方面,研析公共藝術在今日城市發展及城鄉建設中的積極角色。
  • 推動黃梅戲藝術創新發展
    黃梅戲是安徽的戲曲文化品牌,多年來,安徽緊緊圍繞「打好徽字牌,唱響黃梅戲,建設文化強省」的戰略目標,以改革促轉型,以創演促繁榮,持續推進黃梅戲藝術發展。面對當下文化發展新要求和審美需求新變化,必須全面推進黃梅戲藝術的創新發展。 推動黃梅戲人才培養的創新。自古至今,藝術的發展都是圍繞藝術家的創作和表演而推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