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13日 11:1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一個大城市,若容不下文化創意的發展空間,那也只是一個沒有靈魂、沒有生命力的空間。
2002年,北京有了798藝術區,其所在地原為北京第三無線電器材廠,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工廠逐漸衰落,由於租金低廉,工廠吸引了來自北京周邊和省外諸多藝術家,逐漸形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藝術群落。
這種舊建築活化的文創區,近十年間在人稱「文化沙漠」的香港裡亦日漸發展蓬勃起來。完成歷史使命的古建築、政府物業、工廠大廈,為創作場地及藝術聚落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可能。
老工廈變身藝術工作室聚落
隨著香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製造業黃金時期過去,工業北移,原先企業留下的大批工廈空置無人認領。自2000年開始,不少在港定居發展的文化創意工作者紛紛進駐工廠大廈設立工作室,以文化產業「活化」老去的工廈。
位於香港新界火炭工廈的藝術工作室聚落,是香港工廠大廈創意空間的典型代表。2001年,一班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生看準火炭工廈租金低廉,在該地設立藝術工作室創作,並呼朋喚友,決心實現一個成立藝術村的夢想。自此火炭工廈開設的藝術工作室越來越多,逐漸形成香港藝術圈人所共知的藝術社區——「夥炭」,意謂在火炭工廠大廈內聚集, 對藝術充滿熱誠的一伙人。
2003年起,火炭工廈多個工作室自發聯手舉辦開放活動,向外界公眾介紹其創作及「夥炭」的概念,讓公眾人士按圖索驥,交流創作心得和經驗。參與的藝術家來自不同背景,作品包括繪畫、雕塑、 陶瓷、混合媒介、版畫、攝影及錄像等。此後,經過十多年間不間斷地舉辦,這稱為「夥炭藝術工作室開放計劃」的活動逐漸為人認識,現已成為每年一度的香港本地藝術界盛事。
屠宰場演變成特色藝術村
另一個由政府古建築活化而成的藝術區,是位於九龍馬頭角的「牛棚藝術村」。其前身是政府管轄下的牛隻中央屠宰中心及牲畜檢疫站,建於1908年,於1999年8月停業,並分成多個單位租給本地藝術家,繼而慢慢演變成牛棚藝術村。進駐牛棚的藝術團體,大多是香港民間有份量的、較有實力的大型藝術團體,當中以裝置藝術和小劇場為主。
牛棚藝術村的最大特色是採用紅磚建成,具有西方20世紀初的市集特色,它沿用西方市場的布局,是香港僅存的同類歷史建築群,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三級歷史建築。整個牛棚布滿長長的水泥槽,乃是當時餵牛的飲食槽,而槽底的鐵鏈及鐵環,至今仍然可見。
環繞藝術村的中庭有五座紅磚平房。每座平房外部皆有鑄鐵柱支撐,現全部塗上黑色,與紅磚形成強烈對比。紅磚房的外牆種滿攀藤植物,使周圍氣氛倍添文化藝術氣息。在這樣的歷史建築裡,各藝術團體均定時舉行展覽、表演、工作坊和藝術家分享會等活動,吸引不少市民前往接觸當代藝術。
為都市留下文化綠洲
無論是火炭、觀塘等利用舊建築群後出現的聚落,還是聚合於政府物業的混合式藝術村、私人資助的藝術村,或者是由志願團體營運的藝術村,最大的意義在於給經濟條件稍遜以及新晉的藝術家一個落腳點,提供機會給有志於文創產業的人士。
一個城市需要發展高增值的文化消費空間,也要關注中小型創意工作者的生存空間。就香港目前的幾類文創區,有學者指出,牛棚有著發展為藝術村的先天優勢。視覺藝術家李國泉認為,牛棚是香港目前環境最好的藝術村,若能好好發展,必能成為香港文創區代表。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教授譚偉平接受採訪時表示,海岸沿線的博物館群串連起的文化路線,也有空間發展成香港將來的文化藝術地標。
有人認為文創區在亞洲出路不多,而且開始出現商業化的現象,譚偉平表示:「避免使同一類型的藝術模式獨大,才能有持續發展。」在全世界都有「商業化」發展傾向的前提下,他建議文創區可嘗試製定新舊租戶的輪替機制,藉此吸納不同形式的藝術生態,「文化的多元發展及選擇才能平衡商業的單一化。」
香港文創區普遍接近民居,與社區關係緊密,譚偉平認為這好比都市夾縫中的烏託邦,有助推動整個社區的藝術發展。在租金高昂、每棟建築均以經濟效益為上的社會環境下,這種活化老舊建築的文化工程,不但為藝術家們提供生存空間,為香港文創產業發展保留了生產的途徑,亦是為城市騰出一塊讓人吸氧的綠洲。
【責任編輯:王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