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去蜂愁蝶不知,曉庭還繞折殘枝。自緣今日人心別,未必秋香一夜衰。」這是唐末詩人鄭谷的一首七絕,表面看似在寫重陽節後的處處景色,實際是詩人已經看破了人心,景色的好壞、璀璨或暗淡必然會隨著人心的變化而改變,有種唯心主義的意味。
就像明代唯心主義思想大家王陽明所說的那樣:「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萬物投射在人的內心,人的內心的反映,就是萬物。
雖然它是唯心主義,不過說的不是毫無道理。當你快樂時,你看周圍的一切都是那樣的美好;但當你內心充滿憂鬱甚至是憤怒時,你看周圍的一切卻是那樣的陰暗暗淡,毫無生機可言。
國外的「我思故我在」哲理名言也是相同的道理,你只有用腦和心去思考,你才會感到自己的存在,否則,你將不會在這個世上存在。
因此,唯心主義在於強調自己的心和腦,重點強調自己的主觀感受,和唯物主義相反,都有其利弊,有其好壞。
蘇軾和李白都是是典型的唯物主義者和唯心主義者兩者各參其半,積極享受當下生活的美好,哪怕是在人生中最艱難最困苦的時刻,依然能苦中作樂,找到生活中的美好,對未來的美好憧憬遐想,從而繼續享受生活,不為現實社會裡的種種磨難所擊垮。
蘇軾屢次被貶,卻寫下了「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李白剛踏進長安,常遭冷眼,卻也下了「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發自肺腑的豪言壯語。
蘇軾有一次和他的好友王鞏於重陽節賞菊,詩人們賞菊必然都要喝酒作詩,他倆也不例外。倆人都喝醉了,看著眼前的美景,好友王鞏先寫下了一首詩,蘇軾便與之唱和,遂也寫下了這首趣詩,前四句模仿李白,卻句句超越了李白,賞菊詩中最為捧腹,卻句句蘊含深意:
《九日次韻王鞏》北宋·蘇軾
我醉欲眠君罷休,已教從事到青州。
鬢霜饒我三千丈,詩律輸君一百籌。
聞道郎君閉東閣,且容老子上南樓。
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一、二句是模仿李白的《山中與幽人對酌》一句,李白和朋友喝酒,自己喝醉後便寫道:「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我現在喝醉了你回去吧,如果明天還願意,把琴抱過來繼續喝。
然而蘇軾在此詞中卻說:「我醉欲眠君罷休,已教從事到青州。」,我已經醉了不能喝了,你不要停繼續喝,要不然你到青州之後我們就不能像現在這樣暢快無憂無慮地喝了。
由此二句可以看出,蘇軾雖然模仿李白,其胸懷明顯超越了李白。蘇軾是以朋友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而李白卻只圖自己的快樂,不管朋友的快樂。
三、四句也是模仿李白《秋浦歌》裡一句:「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將自己的愁苦比喻成自己的白髮,很多很多,而且還迅速飛快地生長。
而蘇軾在此詞中卻說:「鬢霜饒我三千丈,詩律輸君一百籌。」,自己的愁苦也如鬢霜很多,自己的年紀還很大,但作詩的水平卻不如王鞏你啊,還離得很遠呢。蘇軾不僅表達了自己的愁苦很多,年紀大了,還非常謙遜。
由此二句可以看出,蘇軾雖然模仿李白,其境界明顯超越了李白。蘇軾雖然愁苦很多,但非常謙遜,而李白只是表達出了自己的愁苦很多。
五、六句可以看出,不管王鞏你去往了哪裡,我蘇軾作為你的朋友都會去找你,陪你喝酒,可見其友誼交情深厚。此句中「老子」可不是現在「老子」的含義,帶有一種戲謔的意思,使全詩變得趣味十足。
詩人蘇軾在最後兩句表現出了不想與自己的好友王鞏分開,變更要充分享受當下兩人在一起的美好時光,不然等以後分開了會難過悲傷,由此看出蘇軾對友人王鞏的將要離去的依依不捨之情。
最後一句裡的「明日黃花」已成為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成語,形容比喻過了某一段時間就失去了其特有的價值的事物,告訴我們要珍惜當下,珍惜現在存在價值的事物,不要和避免錯過。
綜觀全詩,此詩精細而收斂,清秀而細密,總體清逸,表達自己對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和自己懷才不遇的境遇,暗示了自己就如同「明日黃花」一樣,告訴了統治者,不要這時候失去了我,過段時間我便失去了為你們效力的價值。
只有好好把握、活在當下,內心光明,憧憬未來的人,才不會懼怕任何困苦磨難,這樣過好自己的一生,沒有錯過、沒有遺憾,發揮出最大的價值,便是人生道路上的成功者!
編輯:張聖平
搖搖晃晃,晃晃搖搖。品味雲端,墜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