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湘西土家族

2020-12-04 專注青島故事

到湖南的張家界一帶旅遊,原本就是為了來飽覽這裡綺麗秀美的風光。果然不出所料,張家界確實是集泰山之險、華山之奇、黃山之變化、桂林之秀氣為一體,令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但我更為湘西土家族的民俗風情所深深吸引……

這是源於是我們的那位土家族女導遊小李。她大概還不到30歲,身材略微瘦小,完全是漢族人穿戴,普通話說得挺好,非常幹練健談。她與大家一見面,就說自己是土家族,有一個剛剛上學的女兒,丈夫本就是導遊,她原在同一旅行社做內勤,現在主動改作導遊,為的是多賺些錢養家。

一路上,她自然要不遺餘力引導遊客購物(銀飾、黑茶、牛角梳之類),但她的詳盡而認真的講解卻是非常引人入勝。因為過去,我從未接觸過土家族人,幾天下來便漸漸對湘西的土家族產生了極其濃鬱的興趣。

在旅途中,恰逢大街上有一場結婚喜慶,而那美麗的新娘竟然一直在嚎啕大哭,遊客們都感到莫名其妙大惑不解。導遊小李告訴我們:這是他們土家族的「哭嫁」風俗。土家姑娘的結婚之日就是用哭聲迎來的,新娘在結婚前半個多月就要開始哭泣,有的要哭一月有餘,至少也得三、五天。土家人還把能夠唱《哭嫁歌》,作為評價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誌。

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頭」、「哭戴花」、「哭辭爹離娘」、「哭辭祖宗」、「哭上轎」等等。土家族在同姓為婚的問題上十分謹慎,僅限於同姓不同宗或五服以外的通婚,五服以內通婚為大逆。事實上,即使是符合土家婚規的同姓婚姻,也還是不能為大多數土家人認同。

土家族歷史上的婚姻是比較自由的,男女雙方經過自由戀愛,在徵得雙方父母同意後,即可成婚。每年農曆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可以通過「女兒會」,自由戀愛,結為連理。

原來,張家界市就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有不少人是土家族。湖南西北部還有個全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自稱「畢茲卡」、「密基卡」或「貝錦卡」,意為「土生土長的人」。土家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長期以來使用漢文。絕大多數土家人都通用漢語,部分人兼通苗語。

我們來到坐落在張家界市境內的張家界土家族風情園。這是一座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融合,集旅遊觀光、文藝表演、奇珍展覽、住宿、餐飲、娛樂、購物等於一體。園內建築多為木石結構,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飛簷翹角,玲瓏雅致。

代表作有土司城堡、擺手堂、土家山寨、垕王宮等。特別是沖天樓,依山造閣,氣勢恢弘,樓高48米,九重十二層,曲徑回復,獨具匠心。並且給遊客展示土家婚俗、頭飾服飾、蠟染、織錦、銀匠、石匠以及奇石根雕,珍貴文物展等,還有整臺原汁原味的土家文藝節目,如表現土家原始勞作與生活情形的茅古斯舞、銅鈴舞、擺手舞、打溜子等表演。

土家族傳統的「男女一式」百褶裙,保留了遠古時代「裳」的遺風。但由於土家族歷史上漢化較早,現在一般都不穿著傳統的土家族服飾。過去的土家族男人一年四季都要包頭(用長達二三米的頭巾成「人」字型纏裹在頭上),穿多扣的對襟短衫,下著綁腿長褲;女的則穿短衣大袖,左仞開襟,鑲邊筒褲,而未出嫁的少女一般都穿大紅大綠的服裝。

我從張家界土家族風情園還得知,生活在大湘西的張家界的土家人有其獨特的飲食習慣,也相當引人注目。他們的日常食俗除米飯外,以包穀(玉米)飯最為常見,包穀飯是以包穀面為主,適量地摻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時也吃豆飯,即將綠豆、豌豆等與大米合煮成飯食用。土家族菜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他們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醃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豆製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一年到頭,餐餐不離酸。臘肉,更是土家人的最愛。

我們還有幸在當地品嘗了泥鰍鑽豆腐和烏雞天麻湯兩道土家族名吃。泥鰍鑽豆腐是土家人喜愛吃的一道菜,是他們招待貴客的美味佳餚,堪稱當地一絕。燒制方法是先把小泥鰍放在缸裡或罈子裡,倒清水並放少量的食鹽,餵養一夜,等泥鰍吐盡肚子裡的泥沙和其它雜質,再用清水衝洗,並將活鮮鮮的泥鰍倒入嫩白豆腐內,讓它們亂鑽,等把豆腐鑽出若干小眼,再下油鍋燉煮,並加上花椒、蔥花、味精、生薑末、醬油等佐料。這道菜營養特別豐富,又格外鮮嫩味美。

而烏雞天麻湯便極具營養價值,是民間滋補「秘方」。他們是採用張家界八大公山一帶金黃透明的天麻,據說可治療頭暈目眩、中風偏癱,既滋補又治病。

這次湘西之行,當然由衷感謝那位土家族女導遊的熱情介紹,使我能夠了解湘西土家族,並留下了極好良好的深刻印象。

(呂銘康:作家、文藝評論家。中國戲劇家協會、山東省作家協會、山東省電影家協會會員)

相關焦點

  • 走近湘西土家族文化
    在湘渝鄂黔交界,武陵山脈的大山深處,生活著數百萬土家族人。擺手舞、毛古斯舞、土家吊腳樓、千年古鎮芙蓉鎮……歷經數千年滄桑,土家族人形成了獨具魅力的民俗文化,吸引著國內外無數遊客前來體驗旅遊。今年暑假期間,上海海事大學「滬湘關愛」實踐隊前往湘西自治州永順縣,就土家族文化保護和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
  • 圖集|湘西土家族傳統婚俗
    湘西土家族青年男女自由戀愛後,男方家派媒人去女方家上門送開口禮,希望得到女方父母認可,以便繼續交往。(圖集攝影: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向飛卿 責任編輯:李孟河)送開口禮。送開口禮。·認親取八字。寫庚書,得到女家同意後,男方便可向女方正式求親。
  • 神秘湘西之土家族帕普的竹雕
    土家吊腳樓第一眼就深深被這風格古雅,精雕細琢的珍品給吸引,讓我們一起走進神秘的湘西來認識這位能工巧匠和他精湛技藝下的作品。在神秘的湘西邊陲龍山縣,山林俊秀,群山大部分被翠竹覆蓋,而漲勢最好的又要數楠竹。從一個被翠竹環繞的名為陰裡溝的小村落,走出一位年屆八旬的老帕普(爺爺)—王仕輝
  • 湘西土家族、苗族宗教信仰為何具有多神崇拜的特徵
    湘西土家族梯瑪與苗族巴代在祭祀音樂、文化發展過程中互以彼此為文本,是宗教發展、演變的必然結果。相同的族源是民族文化共通的前提,民族融合是民族音樂文化互文的基礎。關於湘西土家族的族源,當前學界並無確切的定性,但是湘西土家先民部分源於巴人後裔是學界普遍公認的一種說法。湘西苗族的族源則比較清晰,是上古時期蚩尤九黎部落的後代。
  • 湘西土家族梯瑪、族巴代祭祀音樂風格有什麼特徵?
    在音域與發聲方法運用上,如上前文所分析湘西土家族梯瑪與苗族巴代因為年齡的情況和祭祀儀式嚴肅性而又神秘的氛圍需要,音域大致為f-e2或∩2,類似低男中音的音域,並多以低沉渾厚的平腔演唱在聲腔音調上,湘西土家族梯瑪與苗族巴代雄的旋律線沒有明顯的互文特徵,但是其祭祀音樂旋律構成卻具有互文意義。
  • 湘西土家族牛頭宴,揭秘神秘湘西不為人知的那一面
    客家四月八是緬懷東晉名臣謝安的重農關心百姓疾苦、仡佬族四月八是紀念羅英馴野牛為百姓農耕的巾幗英雄事跡、土家族四月八是祭神牛盜谷的功德、有些苗族四月八是為了祭抗暴亞宜的英靈……湘西人傳說:「牛養久了,會變神牛,神牛是蚩尤的精靈。」
  • 湘西民俗文化豐富多元—土家族、苗族民俗文化風情
    一、湘西民俗風情概述  湘西州民俗風情濃鬱。土家族、苗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有各自獨特的語言、習俗、服飾、建築、音樂、舞蹈等等,是文化部2010年5月授予的湖南唯一的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2014年3月,《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獲批實施。
  • 精神文化自信的內涵、價值與實踐——以湘西自治州土家族為例
    不論巴人說、湘西北土著說、烏蠻說、賨人說等土家族族源的研究爭論,湘西土家族能在歷史演進中崛起,薪火相傳、愈加興盛,必然已完成盲目自然進化向自覺文化發展的轉變,實現自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在長期勞動和反覆驗證中孕育出強大精神文化,並在華夏民族間的交融中,多樣系統、與時俱進和頑強持久地沉澱於民族血脈、民眾意識。
  • 淺談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它是土家族最原始、最古老的一種與歌結合的舞蹈,現還遺存在湘、黔、渝編曲土家族聚集地,主要分布在湘西永順、龍山等縣。它是具有人物對白、簡單的故事情節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戲劇舞蹈。無論輩份高低,他們都身披稻草紮成的草衣,赤著雙腳,面部用稻草紮成的帽子遮住,頭上用稻草和棕樹葉擰成沖天而豎的單數草辮,其中四個單辮的是牛的扮演者。
  • 淺談湘西土家族打溜子的特點及創新
    孫家順土家族「打溜子」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湘西土家族特有的器樂演奏藝術形式,傳遞了湘西的歷史與文化內涵,聯繫著土家人生活和社會活動的日常,是祖祖輩輩留給土家兒女的珍貴文化遺產。「打溜子」的基本概況土家族打溜子與土家族相伴相生,也是最早的一種土家族傳統打擊樂。
  • 湘西土家族美味,從食材到用餐之間,即是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
    土家族的飲食結構與習俗更是土家族文化的濃縮與象徵,這一次我們來張家界這個美麗的湘西旅遊城市來旅遊,剛好就可以感受一下湘西土家族人的傳統習俗文化。通過餐桌上的那些美食來體驗土家族人世代相傳的習俗與文化。於是,就尋找了張家界武陵源街區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土家族餐廳來作為晚餐了,土家族十大碗餐廳這個名字聽起來都非常有風俗文化氣息。張家界地處湖南西部,這個城市有很多的土家族人,所以來張家界剛好可以嘗一嘗土家族美食,於是乎山野君就找到了張家界武陵源區城區的一家特色土家族餐廳,也是一個老字號特牌餐廳,名為土家十大碗。
  • 口述中國|民族調查⑤王炬堡:在湘西調查土家族
    然後從常德換汽車到吉首,當時是湘西自治州的首府。到了吉首之後,有個叫田荊貴的副州長接待了我們。田荊貴本身就是土家族,湖南省民委,由他具體管我們的事務。湘西自治州1954年曾經搞過一次調查,那個時候,潘光旦到湘西做過研究。他去時,因為只有一條腿,所以他只能坐滑竿,別人抬著,因為都是山區,所以很不容易。而且他還到過湘西龍山縣,接近四川酉陽(今重慶酉陽)一帶。
  • 湘西沅陵原創土家族非遺舞《儺面秀》,在16支舞蹈隊中奪得亞軍
    湘西沅陵原創土家族非遺舞《儺面秀》,在16支舞蹈隊伍中奪得亞軍 《儺面秀》是湘西沅陵土家族非遺舞種,很有地方特色。原創土家族非遺舞《儺面秀》,是從懷化市1086支參賽隊伍中選送出來的節目。此活動歷時四個月時間,通過海選、複賽到決賽投票才產生最終選送總決賽的節目。
  • 保靖:碗米坡等六所學校共同舉行湘西土家族文化節
    紅網保靖縣站12月28日訊(通訊員 宋大方)12月25日上午,保靖縣碗米坡小學人聲鼎沸,湘西土家族傳承文化活動在這裡拉開了帷幕。校長賈光舜主持並介紹相關活動。肖露老師進行展示課《美麗的土家織錦圖案》,學生們被打花鋪蓋上美麗的西蘭卡普的圖案吸引,通過介紹圖案中西蘭美女如何讓土家織錦發展起來的故事,讓同學們對土家織錦的色彩有了認識,並通過塗鴉圖案加深了他們對湘西土家織錦的體驗!
  • 湖南日報|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見聞:山水間土...
    2018年,湘西州被國家文化和旅遊部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集體。如今,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在全州各地生根開花,碩果纍纍。「傳習所建立後,有了場地、音響設施和組織帶動,雙鳳村的老年人、年輕人和孩子都加入了土家族毛古斯和擺手舞的隊伍中。」永順縣雙鳳村土家族毛古斯(擺手舞)傳習所負責人盧瑞生介紹,培訓班根據農閒時間不定期舉辦,每年四五期,由土家族擺手舞國家級傳承人親自開展各類非遺培訓活動。
  • 湘西不只有鳳凰古城,這些古鎮才是湘西最值得去的地方
    說到湘西旅遊,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鳳凰古城,鳳凰確實是美的,但現在商業化過重,遊人過多,其實湘西的美,絕不僅在那一座鳳凰城。唯有深入這片隔絕了浮躁與喧囂的邊城淨土,你才能真正讀懂沈從文筆下《邊城》世界的純美。
  • 看起來嚇人吃起來鮮美 湖南湘西土家族特有的「牛頭宴」你敢吃嗎?
    湖南湘西,一塊神奇的土地,保存著苗族、侗族、土家族的千年奇風異俗,孕育出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歷史文化和飲食習慣。不久前,我在湘西永順縣,有幸品嘗了當地特有的土家族「牛頭宴」,刷新了我對少數民族飲食的想像。
  • 鄉愁在村莊裡瀰漫——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打造民族風情大觀園
    在自治州,還有數不清的土家族苗族古村落、古建築群,無聲無息地為人類記錄歷史、傳承文化。 呂洞村因境內呂洞山而得名,平均海拔800米,全村97%人口為苗族,是一個「化石級」的古苗寨。一進村,我們聽到的最熱情的問候便是一聲聲苗語的「你好」。
  • 湘西「定州神柱」,讓土司治下的土家族群眾安享800多年太平日子
    這年九月,在今湘西與常德、沅陵接壤之處。南楚王馬希範派麾下靜江節度使劉勍、決勝指揮使廖匡齊率兵五千徵討溪州。因彭士愁在五溪少數民族中威望頗高,馬希範一時無可奈何,只得相約議和。第二年,會盟於今古丈縣境內的會溪坪盟誓,南楚王馬希範效法其烈祖馬援「象浦立柱」的做法,以銅五千斤鑄柱,並銘刻誓狀於其上。銅柱高4米,重2500公斤。
  • 土家族
    土家族的來源,目前說法不一。一說來源於秦滅巴後,定居於湘鄂川黔邊的巴人;二說根據湘西龍山、瀘溪、大庸等縣市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和土家語地名,認為土家族主要來源於湘西土著,與進入的巴人、漢人融合而成;三說根據《復溪州銅柱記》有關記載和土家族與彝語相近以及土家與雲南部分彝族風俗相同等現象,認為來源於唐中葉的烏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