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湖南的張家界一帶旅遊,原本就是為了來飽覽這裡綺麗秀美的風光。果然不出所料,張家界確實是集泰山之險、華山之奇、黃山之變化、桂林之秀氣為一體,令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但我更為湘西土家族的民俗風情所深深吸引……
這是源於是我們的那位土家族女導遊小李。她大概還不到30歲,身材略微瘦小,完全是漢族人穿戴,普通話說得挺好,非常幹練健談。她與大家一見面,就說自己是土家族,有一個剛剛上學的女兒,丈夫本就是導遊,她原在同一旅行社做內勤,現在主動改作導遊,為的是多賺些錢養家。
一路上,她自然要不遺餘力引導遊客購物(銀飾、黑茶、牛角梳之類),但她的詳盡而認真的講解卻是非常引人入勝。因為過去,我從未接觸過土家族人,幾天下來便漸漸對湘西的土家族產生了極其濃鬱的興趣。
在旅途中,恰逢大街上有一場結婚喜慶,而那美麗的新娘竟然一直在嚎啕大哭,遊客們都感到莫名其妙大惑不解。導遊小李告訴我們:這是他們土家族的「哭嫁」風俗。土家姑娘的結婚之日就是用哭聲迎來的,新娘在結婚前半個多月就要開始哭泣,有的要哭一月有餘,至少也得三、五天。土家人還把能夠唱《哭嫁歌》,作為評價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誌。
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頭」、「哭戴花」、「哭辭爹離娘」、「哭辭祖宗」、「哭上轎」等等。土家族在同姓為婚的問題上十分謹慎,僅限於同姓不同宗或五服以外的通婚,五服以內通婚為大逆。事實上,即使是符合土家婚規的同姓婚姻,也還是不能為大多數土家人認同。
土家族歷史上的婚姻是比較自由的,男女雙方經過自由戀愛,在徵得雙方父母同意後,即可成婚。每年農曆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可以通過「女兒會」,自由戀愛,結為連理。
原來,張家界市就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有不少人是土家族。湖南西北部還有個全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自稱「畢茲卡」、「密基卡」或「貝錦卡」,意為「土生土長的人」。土家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長期以來使用漢文。絕大多數土家人都通用漢語,部分人兼通苗語。
我們來到坐落在張家界市境內的張家界土家族風情園。這是一座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融合,集旅遊觀光、文藝表演、奇珍展覽、住宿、餐飲、娛樂、購物等於一體。園內建築多為木石結構,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飛簷翹角,玲瓏雅致。
代表作有土司城堡、擺手堂、土家山寨、垕王宮等。特別是沖天樓,依山造閣,氣勢恢弘,樓高48米,九重十二層,曲徑回復,獨具匠心。並且給遊客展示土家婚俗、頭飾服飾、蠟染、織錦、銀匠、石匠以及奇石根雕,珍貴文物展等,還有整臺原汁原味的土家文藝節目,如表現土家原始勞作與生活情形的茅古斯舞、銅鈴舞、擺手舞、打溜子等表演。
土家族傳統的「男女一式」百褶裙,保留了遠古時代「裳」的遺風。但由於土家族歷史上漢化較早,現在一般都不穿著傳統的土家族服飾。過去的土家族男人一年四季都要包頭(用長達二三米的頭巾成「人」字型纏裹在頭上),穿多扣的對襟短衫,下著綁腿長褲;女的則穿短衣大袖,左仞開襟,鑲邊筒褲,而未出嫁的少女一般都穿大紅大綠的服裝。
我從張家界土家族風情園還得知,生活在大湘西的張家界的土家人有其獨特的飲食習慣,也相當引人注目。他們的日常食俗除米飯外,以包穀(玉米)飯最為常見,包穀飯是以包穀面為主,適量地摻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時也吃豆飯,即將綠豆、豌豆等與大米合煮成飯食用。土家族菜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他們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醃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豆製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一年到頭,餐餐不離酸。臘肉,更是土家人的最愛。
我們還有幸在當地品嘗了泥鰍鑽豆腐和烏雞天麻湯兩道土家族名吃。泥鰍鑽豆腐是土家人喜愛吃的一道菜,是他們招待貴客的美味佳餚,堪稱當地一絕。燒制方法是先把小泥鰍放在缸裡或罈子裡,倒清水並放少量的食鹽,餵養一夜,等泥鰍吐盡肚子裡的泥沙和其它雜質,再用清水衝洗,並將活鮮鮮的泥鰍倒入嫩白豆腐內,讓它們亂鑽,等把豆腐鑽出若干小眼,再下油鍋燉煮,並加上花椒、蔥花、味精、生薑末、醬油等佐料。這道菜營養特別豐富,又格外鮮嫩味美。
而烏雞天麻湯便極具營養價值,是民間滋補「秘方」。他們是採用張家界八大公山一帶金黃透明的天麻,據說可治療頭暈目眩、中風偏癱,既滋補又治病。
這次湘西之行,當然由衷感謝那位土家族女導遊的熱情介紹,使我能夠了解湘西土家族,並留下了極好良好的深刻印象。
(呂銘康:作家、文藝評論家。中國戲劇家協會、山東省作家協會、山東省電影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