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人如織 記者 張光輝 攝
五千年歷史看洛陽。備受矚目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和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自10月19日開館、開園以來,人氣爆棚。整整一個月,博物館接待遊客27萬人次,考古遺址公園的遊客也絡繹不絕。這裡,已成為古都洛陽新的「文旅打卡地」。
一個月接待遊客27萬人次
剛剛過去的雙休日,氣溫驟降,但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和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依然「熱度」不減,僅周六一天就有近萬人前來「打卡」。
作為研究華夏文明開端的關鍵考古遺存,二里頭遺址揭開了「華夏第一王都」的神秘面紗,成為開啟中華文明起源的一把金鑰匙。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從謀劃之日起,就受到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如今建成開放,遊客都想第一時間感受二里頭的王朝氣象。
「知道今天人會多,但我真是一刻也不能再等了,要早點兒看到這些寶貝。」家住洛陽市區的李先生終於圓了心願。
「來到博物館才相信,自己腳下踩的就是3800年前的遺存,夯土牆上粗糲的陶片、展櫃裡的一件件文物,展示了祖先的生活原貌!」一青年學生欣喜地說。
綠松石龍形器、乳釘紋青銅爵、獸面紋銅牌飾……在該博物館內,遊客們目不轉睛地欣賞著一件件國之珍寶,他們說,看到了這些,就清楚了自己的根在何方。
從開館至今,《人民日報》、新華社、《河南日報》等各大主流媒體紛紛聚焦二里頭遺址、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以文、圖、視頻等多種方式,將這一盛事、喜事傳遍大江南北。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副館長趙曉軍介紹,該博物館自10月19日開館至今,短短一個月,就迎來了27萬人次的參觀者,講解員日均講解40批次。
李伯謙(前排右一)等專家考察博物館 記者 常書香 攝
細化管理,服務遊客
「我從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來,參觀過全世界50多家博物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從建築設計到策展都堪稱世界一流,講解非常專業,建議博物館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多做一些宣傳冊……」
「博物館古雅大氣,盡顯『華夏第一王都』風貌。建議從大門口開闢一條老年人和殘疾人『綠色通道』……」
「希望遺址公園、遊客服務中心的相關配套設施跟上,比如遺址公園的公廁、遊客服務中心的餐飲服務……」
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和遊客服務中心的留言簿上,一句句發自肺腑的讚美、一條條情真意切的建議,寫滿了遊客的厚愛和期待。
對此,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很快從自身定位出發,找短板補差距,完成了由「圓滿開館」到「提升品質」的轉變。工作人員分工分崗,每天值守在展廳裡,服務遊客,維持秩序,不放過任何一個需要提升的細節;館長每天不間斷在展廳內巡查,發現問題迅速記錄,當場組織人員整改,確保次日整改效果看得見、摸得著。
10月20日,對公眾開放首日,迎來遊客3.8萬人次,蜂擁而至的遊客,給這座年輕的博物館管理帶來了一定壓力。為確保次日遊客有序進場,工作人員連夜放置分流設施300多個;為殘疾人及老年人在排隊入場口設立「綠色通道」,讓他們直通館內;在服務臺放置免費輪椅,有特殊需要的遊客可坐著遊覽展廳;為滿足遊客聆聽講解需求,每天安排2場免費講解;11月17日,邀請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會長孫英民,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趙海濤,河南博物院研究員李宏、徐雷等專家對展陳提升出謀劃策……
高水平打造「新三篇」扛鼎之作
推動文化繁榮昌盛是洛陽發展的優勢和潛力所在。堅持用文化的理念發展旅遊,用旅遊的方式傳播文化,著力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擦亮「老三篇」,打造「新三篇」,是時代賦予洛陽的使命。
作為「新三篇」扛鼎之作,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和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任重道遠。
業內專家提出,館園「熱度」持續不減,說明二里頭遺址本身意義很大,館園建設成功。同時,就目前情況看,需要提升的空間還很大。
專家建議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和偃師商城、白馬寺、漢魏洛陽故城等景點連點成線,拉長旅遊線路,實現多方共贏;加快完善遊客中心和考古遺址公園相關配套服務設施,讓遊客能參觀、能吃住等。
趙曉軍表示,作為全國大遺址保護、展示和利用的示範區,早期中國國家形成和發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歷程與成果展示基地,今後該博物館將不斷加大對館藏文物的整理和研究力度,提升服務管理,完善展陳內容,豐富展陳手段,把夏代歷史更形象化、直觀化地呈現給大眾,實現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和教育功能。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文章來源:洛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