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榕接下來還會繼續創作,在雞的形象中融入美好寓意。
■林榕的作品《父子情深》別出心裁,以公雞展現慈父形象。
■林榕的作品《金雞報曉》
雞以「吉」字為諧音,鳴於拂曉之時。在國畫中,雞的題材往往有著吉祥、迎春、富貴等寓意,從古至今,雞都是文人墨客所喜愛的鳥禽之一,不少畫家都喜歡以此創作,普通百姓也十分喜愛。而在收藏界,有一種石頭因其通體紅豔的色調,與新年紅紅火火、圓圓滿滿的美好寓意相通,備受藏者追捧,那就是雞血石。
文/圖 記者 龔小莞 實習生 王馨
【畫作】
街頭一瞥引靈感 以公雞刻畫慈父形象
雞年將至,省書畫藝術研究會理事、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林榕專門創作了兩幅新作:《父子情深》和《金雞報曉》。
以雞為形象來傳遞情感的作品,多以母雞與小雞之間的互動來描繪。在作品《父子情深》當中,畫家林榕則刻畫了一隻在小雞身後默默守護的公雞。 林榕說,創作的前一晚,他漫步街頭,看見一個父親帶著五歲左右的女兒過馬路。那位父親注視著女兒,教她如何走路,碰到小石頭就越過去,碰到大石頭就繞過去,這一幕令他感觸頗深,久久不能忘懷。隔日早晨,靈感湧現的他便在宣紙上揮灑。
林榕說,在描繪這幅作品時,他一邊想像著父女攜手的場景,一邊將自己的情感注入畫中,展現一個放下身段、對子女諄諄教導的慈父形象。他說:「好比母雞會叼著蟲嘴對嘴地餵給小雞,而公雞則會將蟲置於小雞的面前,引導它自己去啄食,寄望子女能夠青出於藍勝於藍。」
而在創作作品《金雞報曉》時,林榕將梅開五福與大吉大利的美好寓意,交織於梅與公雞之中。 畫面中,對天長鳴的公雞,更是無聲勝有聲。為了捕捉雞的神韻,一個多月前,他在龍巖上杭縣的友人家中,捧著相機站在雞舍旁取材,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
林榕說,接下來他還將繼續以雞的形象創作表現母子情濃、夫妻恩愛、全家團圓美滿等寓意的作品。
■方海秋最早收藏的一對雞血石印章。
【收藏】
首見雞血石如「觸電」 把玩中感受滄桑歲月
「花如解語應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這是廈門收藏協會會員、厚石堂主人方海秋收藏雞血石多年的感悟。
雞血石是辰砂條帶的地開石,因為顏色像雞血一樣鮮紅,所以俗稱為「雞血石」。方海秋說,傳說雞血石是由鳳凰與鳥獅相互搏鬥時,由鳳血浸染的巖石所化成的。1972年,昌化雞血石方章曾作為國禮,贈送給訪華的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
第一次收購雞血石的經歷,方海秋仍記憶猶新。他說,那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他在位於白鷺洲的古玩市場購入了一對篆刻石章。「第一眼看到它們的時候,我就有種『觸電』的感覺,一塊是粉凍通透的巴林雞血石,另一塊是藕粉地的昌化雞血石。辰砂鮮紅的著色,色狀如雲絮般綺麗,仿佛被注入了靈性,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
步入千禧年之後,方海秋陸續珍藏了許多以雞血石為原料的工藝雕刻石章。其中,雞油黃地的貔貅和粉凍地的和合二仙成他的新寵。
在閒暇之餘,方海秋會把雞血石拿在手中把玩。他認為,這樣可以讓它們變得更加老成、沉穩與內斂,就像人生中經歷過的滄桑歲月。
【吉禽】
古今畫作熱門題材
在中國國畫中,雞的題材有著大吉大利等吉祥寓意,受歷代畫家喜愛。
早在周代,先民就畫雞驅邪;六朝以後,雞成了文人畫的重要題材;五代時,畫家開始精細入微地刻畫雞的外部特徵和好鬥特性;宋人畫母雞護小雞,寄寓了「仁」的道德觀念;明代雞畫多出自宮廷畫家之手,皆屬精麗華貴的工筆畫風;清代則靜默地守護著小寫意。
近代畫家任伯年以水墨寫意畫雞,筆墨放逸而不失靈秀;徐悲鴻的大寫意雄雞在風雨蕭瑟中鳴唱,呼喚自由民主新世界;齊白石水墨淋漓的沒骨雞雛,展現了新生命的勃勃生機;陳大羽則以誇張的造型和雄渾的筆墨,揮灑出雄視天下、睥睨萬物的大公雞……
(廈門晚報(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