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費孝通晚年談話錄(1981—2000)
張冠生 編撰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9-05
ISBN: 9787108064165 定價: 88.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代大師費孝通先生晚年的「託命」之作。
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的時間段為1993—2000年,為張冠生跟隨費孝通時,親筆記下了費老當時的一言一行;第二部分的時間段為1981—1999年,為費老生前陸續交張保存的一些談話錄資料,不是張在現場記錄整理出來的文字,但亦為費的「晚年談話」,具有史料價值。
全書費的語言簡淡而意蘊深遠,真實地記錄了費於近二十年時間內,不知疲倦地奔走於大江南北、老少邊窮之地,他的足跡遍布除西藏與臺灣外的全國各地。可這一切不是流於表面的官員視察,而是真真切切的調查,並希翼從中找問題、想辦法,為老百姓找出路,真實呈現了這位大知識分子救民濟世的赤子情懷。
全書還記錄了費對中國文化與中國現代歷史的糾葛、對於中國農民問題、對於中國文化如何自覺的思考,對於學術生命的延續、做學問與做人,以及對於反右、「文革」等問題的獨特思考。
費孝通先生是中國現代學術史上極為少見的具有自己學術理論語言的學者,他在官與學之間的經歷也給他的談話帶來許多值得後人認真思考的空間。此書即為這樣一本充滿費氏語言特色、令人捧卷深思的著作。
作者簡介
費孝通(1910.11.2—2005.4.24),祖籍江蘇吳江。社會學家、人類學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奠基人之一,注重實地調查、實地研究,著有《江村經濟》《鄉土中國》《生育制度》《行行重行行》《從實求知錄》等。1980年獲國際應用人類學會馬林諾斯基獎,1981年獲英國皇家人類學會赫胥黎紀念獎,1982年入選倫敦大學經濟政治學院院士,1988年獲聯合國大英百科全書獎,1993年獲日本亞洲文化大獎。
張冠生,1954年生,祖籍江蘇贛榆,現居北京。曾長期為費孝通先生做助手。曾長期任職於民盟中央。出版有《費孝通傳》、《世紀老人的話 費孝通卷》(口述)、《田野裡的大師:費孝通社會調查紀實》、《為文化找出路:費孝通傳》、《晴耕雨讀》等著述。
後 記
文| 張冠生
費孝通先生主持民盟中央工作的時候,我有段時間做助手工作。「助手」是費先生的說法,我的說法是「書童」。費先生長年堅持田野調查,我在隨行過程中,以工作日誌方式儘可能地記錄現場實況,大概每年一本,有時不止一本。多年下來,積累了十多本。
整理費先生談話錄音,是特殊、難忘的經歷。
平時注意記錄田野現場,用筆記本、錄音機、照相機等儘量做記錄。凡是能記的,都記下來了,可是不善於歸置,記性也不好,老是忘事。用筆做記錄時,往往是費先生在某個場合忽然來了興致,即興談話,妙語連珠。這時候,一旦準備不足,就臨時找東西,有時候是用本子,沒有本子就找個紙片。當時是記下來了,過後隨手一放,再過幾天就想不起來放在哪兒了。特別是怕忘的時候,總是找個特別的地方放,本意是避免遺忘,越是這樣,後來越是難找。即便錄音帶,也是這樣。
當時常備「隨身聽」,用的是卡式磁帶。磁帶錄好,寫上時間、地點,當時來不及整理的時候,就放個地方。慢慢多了,曾集中到一個專用紙盒子裡。可是後來連紙盒子也一時找不到了。比如,費先生 1997年7月1日參加香港回歸主權交接儀式,回到內地後,在一個文化講座上講過「香港歸來話回歸」,談他在現場的具體感受。費先生講的「中國旗升上去,英國旗降下來」,「出了一口氣,再爭一口氣」,給我的印象很深,也錄了音,放好了磁帶。可是,搬了幾次家,裝磁帶的紙盒子找不見了。最近,一邊整理其他的錄音磁帶,一邊苦思冥想:講香港回歸的磁帶到底在哪兒?就是想不起來,翻來翻去,不見蹤影。無奈,只好回頭求助於主辦講座的朋友,希望他能提供當時錄製的磁帶。過了一個多月,沒等到朋友找來,自己19年前錄製的磁帶不知從哪裡冒出來了,這是「踏破鐵鞋」的典型例子。
手邊的這些錄音磁帶,多數是隨費先生調查途中就整理過的。那時候,費先生談話之後,往往是當天晚上就整理錄音。不管到多晚,都爭取整理成紙面上的文字,讓先生第二天起來就能看到。那時的卡式磁帶,多數是每盤60分鐘時長,少數是90分鐘的。通常情況下,一個小時的談話,需要花三到四個小時才能整理出文字。費先生說話,鄉音較重,有時候為聽得準確無誤,需要反覆多次聽。機械模式的錄放機,「快進」「快退」的準確性都不易把握,只有多花時間。談話時間比較長的時候,把全部文字整理出來,天就快亮了。個別時候,天亮以後才休息。
這些談話,是費先生晚年裡「行行重行行」的如實記錄。一站又一站,一地又一地,是一位著名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波瀾壯闊的學術研究過程中的部分場景。一位八九十歲的老人,常年不知疲倦地奔波,明知疲倦也還是出門行路,為什麼?簡單地說,是為從農民生活中發現他們維持生計、改善生活的辦法。
費先生由衷相信,百姓一定會有自己的辦法,因為他們想過上好日子,會不停地想方設法,直到找到好辦法。費先生也相信,只要自己走出去,走到農民生活中去,就一定會發現他們摸索出的好辦法。自己要做的,就是把農民的創造講出道理來,讓基層幹部看出為農民增加收入的思路,讓更多農民掌握增加收入的門道。所以,費先生把田野調查當作流動的課堂,他是聽課的學生,農民是講課的老師。我有機會在十多年時間裡隨著費先生的課堂做記錄,看大師怎樣當學生,時常感受到「書童」的幸運。
這次整理費先生談話錄音,是「畫句號」的意思,把手邊能找出來的所有錄音磁帶全部整理了一遍,把工作日誌中記錄的費先生談話都錄成了電子版。印象最深的,是一次費先生回京途中在列車上的談話。那時沒有動車、沒有高鐵,車輪在鐵軌上發出強烈的節奏的震動,費先生的話語就在咣當咣當的節奏中震響。這種節奏,傳遞著時間的緊迫感,正合費先生心境;表達著人生的行進感,正合費先生的心境;震蕩著時代的緊張感,也合費先生的心境……所以,它既是那一次費先生談話的背景聲,更可作為費先生晚年談話的全部背景聲。
這一節奏,瀰漫於這次整理費先生談話錄音的整個過程。直到整理工作結束,腦際似乎還有那種節奏的震蕩。在壯闊的行進感中,費先生談「男耕女織是中國農村經濟的基本結構」,談「庭院經濟」,談「一點五產業」,談「從農業裡邊長出工業」,談「要想富、先修路」,談「無農不穩、無工不富」,談「保舊創新」,談「中國農民創造了一條不同於西方的工業化道路」,談「小城鎮是一條獨特的城市化道路」,談「志在富民」,談「富了以後怎麼辦」,談「怎麼引導農民從小農經濟進入一個新的世界」,談「從生態研究到心態研究」,談「世界規模的戰國時代」,談「培養新時代的孔子」,「談80歲了想起8歲該看的書還沒有看」,談「補課」,談「人在神獸之間」,談「第二次學術生命」,談「學術反思」,談「錢穆、陳寅恪、金嶽霖、梁漱溟、胡適、老舍、馮友蘭……」談「馬林諾夫斯基、史祿國、帕克、潘光旦、吳文藻……」談「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談「文化歸宿」,談「輕舟已過萬重山」,談「老來依然一書生」……
如今,「書童」把記錄下來的這些談話錄音都整理了出來,數十萬字,加上費先生陸續交我保存的十萬餘字(本書附錄),說厚重,不算過分。重讀這些文字,似又回到當年。心裡默念:「費先生,請過目。」
2015年4月24日於博雅西園
是日,費先生過世整十周年
【相關專題】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購買三聯圖書
▼複製以下淘口令,打開手機淘寶,進入三聯書店天貓旗艦店
3fu置這個 a:/₤CEXmc9uWeYG¢回淘Ьáò
━━━━━
▲ 點擊圖片閱讀 書店2020讀者選書
—END—
歡迎點「在看」,分享轉發到朋友圈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
ID:sanlianshutong
▲長按二維碼即可訂閱
----
原標題:《費孝通晚年談話錄 | 薦書》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