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晚年談話錄 | 薦書

2020-12-20 澎湃新聞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費孝通晚年談話錄(1981—2000)

張冠生 編撰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9-05

ISBN: 9787108064165 定價: 88.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代大師費孝通先生晚年的「託命」之作。

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的時間段為1993—2000年,為張冠生跟隨費孝通時,親筆記下了費老當時的一言一行;第二部分的時間段為1981—1999年,為費老生前陸續交張保存的一些談話錄資料,不是張在現場記錄整理出來的文字,但亦為費的「晚年談話」,具有史料價值。

全書費的語言簡淡而意蘊深遠,真實地記錄了費於近二十年時間內,不知疲倦地奔走於大江南北、老少邊窮之地,他的足跡遍布除西藏與臺灣外的全國各地。可這一切不是流於表面的官員視察,而是真真切切的調查,並希翼從中找問題、想辦法,為老百姓找出路,真實呈現了這位大知識分子救民濟世的赤子情懷。

全書還記錄了費對中國文化與中國現代歷史的糾葛、對於中國農民問題、對於中國文化如何自覺的思考,對於學術生命的延續、做學問與做人,以及對於反右、「文革」等問題的獨特思考。

費孝通先生是中國現代學術史上極為少見的具有自己學術理論語言的學者,他在官與學之間的經歷也給他的談話帶來許多值得後人認真思考的空間。此書即為這樣一本充滿費氏語言特色、令人捧卷深思的著作。

作者簡介

費孝通(1910.11.2—2005.4.24),祖籍江蘇吳江。社會學家、人類學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奠基人之一,注重實地調查、實地研究,著有《江村經濟》《鄉土中國》《生育制度》《行行重行行》《從實求知錄》等。1980年獲國際應用人類學會馬林諾斯基獎,1981年獲英國皇家人類學會赫胥黎紀念獎,1982年入選倫敦大學經濟政治學院院士,1988年獲聯合國大英百科全書獎,1993年獲日本亞洲文化大獎。

張冠生,1954年生,祖籍江蘇贛榆,現居北京。曾長期為費孝通先生做助手。曾長期任職於民盟中央。出版有《費孝通傳》、《世紀老人的話 費孝通卷》(口述)、《田野裡的大師:費孝通社會調查紀實》、《為文化找出路:費孝通傳》、《晴耕雨讀》等著述。

後 記

文| 張冠生

費孝通先生主持民盟中央工作的時候,我有段時間做助手工作。「助手」是費先生的說法,我的說法是「書童」。費先生長年堅持田野調查,我在隨行過程中,以工作日誌方式儘可能地記錄現場實況,大概每年一本,有時不止一本。多年下來,積累了十多本。

整理費先生談話錄音,是特殊、難忘的經歷。

平時注意記錄田野現場,用筆記本、錄音機、照相機等儘量做記錄。凡是能記的,都記下來了,可是不善於歸置,記性也不好,老是忘事。用筆做記錄時,往往是費先生在某個場合忽然來了興致,即興談話,妙語連珠。這時候,一旦準備不足,就臨時找東西,有時候是用本子,沒有本子就找個紙片。當時是記下來了,過後隨手一放,再過幾天就想不起來放在哪兒了。特別是怕忘的時候,總是找個特別的地方放,本意是避免遺忘,越是這樣,後來越是難找。即便錄音帶,也是這樣。

當時常備「隨身聽」,用的是卡式磁帶。磁帶錄好,寫上時間、地點,當時來不及整理的時候,就放個地方。慢慢多了,曾集中到一個專用紙盒子裡。可是後來連紙盒子也一時找不到了。比如,費先生 1997年7月1日參加香港回歸主權交接儀式,回到內地後,在一個文化講座上講過「香港歸來話回歸」,談他在現場的具體感受。費先生講的「中國旗升上去,英國旗降下來」,「出了一口氣,再爭一口氣」,給我的印象很深,也錄了音,放好了磁帶。可是,搬了幾次家,裝磁帶的紙盒子找不見了。最近,一邊整理其他的錄音磁帶,一邊苦思冥想:講香港回歸的磁帶到底在哪兒?就是想不起來,翻來翻去,不見蹤影。無奈,只好回頭求助於主辦講座的朋友,希望他能提供當時錄製的磁帶。過了一個多月,沒等到朋友找來,自己19年前錄製的磁帶不知從哪裡冒出來了,這是「踏破鐵鞋」的典型例子。

手邊的這些錄音磁帶,多數是隨費先生調查途中就整理過的。那時候,費先生談話之後,往往是當天晚上就整理錄音。不管到多晚,都爭取整理成紙面上的文字,讓先生第二天起來就能看到。那時的卡式磁帶,多數是每盤60分鐘時長,少數是90分鐘的。通常情況下,一個小時的談話,需要花三到四個小時才能整理出文字。費先生說話,鄉音較重,有時候為聽得準確無誤,需要反覆多次聽。機械模式的錄放機,「快進」「快退」的準確性都不易把握,只有多花時間。談話時間比較長的時候,把全部文字整理出來,天就快亮了。個別時候,天亮以後才休息。

這些談話,是費先生晚年裡「行行重行行」的如實記錄。一站又一站,一地又一地,是一位著名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波瀾壯闊的學術研究過程中的部分場景。一位八九十歲的老人,常年不知疲倦地奔波,明知疲倦也還是出門行路,為什麼?簡單地說,是為從農民生活中發現他們維持生計、改善生活的辦法。

費先生由衷相信,百姓一定會有自己的辦法,因為他們想過上好日子,會不停地想方設法,直到找到好辦法。費先生也相信,只要自己走出去,走到農民生活中去,就一定會發現他們摸索出的好辦法。自己要做的,就是把農民的創造講出道理來,讓基層幹部看出為農民增加收入的思路,讓更多農民掌握增加收入的門道。所以,費先生把田野調查當作流動的課堂,他是聽課的學生,農民是講課的老師。我有機會在十多年時間裡隨著費先生的課堂做記錄,看大師怎樣當學生,時常感受到「書童」的幸運。

這次整理費先生談話錄音,是「畫句號」的意思,把手邊能找出來的所有錄音磁帶全部整理了一遍,把工作日誌中記錄的費先生談話都錄成了電子版。印象最深的,是一次費先生回京途中在列車上的談話。那時沒有動車、沒有高鐵,車輪在鐵軌上發出強烈的節奏的震動,費先生的話語就在咣當咣當的節奏中震響。這種節奏,傳遞著時間的緊迫感,正合費先生心境;表達著人生的行進感,正合費先生的心境;震蕩著時代的緊張感,也合費先生的心境……所以,它既是那一次費先生談話的背景聲,更可作為費先生晚年談話的全部背景聲。

這一節奏,瀰漫於這次整理費先生談話錄音的整個過程。直到整理工作結束,腦際似乎還有那種節奏的震蕩。在壯闊的行進感中,費先生談「男耕女織是中國農村經濟的基本結構」,談「庭院經濟」,談「一點五產業」,談「從農業裡邊長出工業」,談「要想富、先修路」,談「無農不穩、無工不富」,談「保舊創新」,談「中國農民創造了一條不同於西方的工業化道路」,談「小城鎮是一條獨特的城市化道路」,談「志在富民」,談「富了以後怎麼辦」,談「怎麼引導農民從小農經濟進入一個新的世界」,談「從生態研究到心態研究」,談「世界規模的戰國時代」,談「培養新時代的孔子」,「談80歲了想起8歲該看的書還沒有看」,談「補課」,談「人在神獸之間」,談「第二次學術生命」,談「學術反思」,談「錢穆、陳寅恪、金嶽霖、梁漱溟、胡適、老舍、馮友蘭……」談「馬林諾夫斯基、史祿國、帕克、潘光旦、吳文藻……」談「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談「文化歸宿」,談「輕舟已過萬重山」,談「老來依然一書生」……

如今,「書童」把記錄下來的這些談話錄音都整理了出來,數十萬字,加上費先生陸續交我保存的十萬餘字(本書附錄),說厚重,不算過分。重讀這些文字,似又回到當年。心裡默念:「費先生,請過目。」

2015年4月24日於博雅西園

是日,費先生過世整十周年

【相關專題】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購買三聯圖書

▼複製以下淘口令,打開手機淘寶,進入三聯書店天貓旗艦店

3fu置這個 a:/₤CEXmc9uWeYG¢回淘Ьáò

━━━━━

▲ 點擊圖片閱讀 書店2020讀者選書

—END—

歡迎點「在看」,分享轉發到朋友圈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

ID:sanlianshutong

▲長按二維碼即可訂閱

----

原標題:《費孝通晚年談話錄 | 薦書》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每日有書今日薦書|《歷史的縫隙處》
    「每日有書·書香望城」系列活動通過每日薦書、每日贈書、每日評書等內容,號召全區廣大市民「讀好書、好讀書、多讀書」。「望城發布」聯合雷鋒圖書館每日向市民推薦一本書籍,大家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或推薦您想看到的書籍;通過搭建讀書交流平臺,為廣大讀者打開一扇看世界、享文化、品人生的交流之窗。
  • 《博爾赫斯談話錄》:晚年博爾赫斯的各類見解
    《博爾赫斯談話錄》中譯本這部由巴恩斯通所整理的《博爾赫斯談話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很容易讓人想到愛克曼輯錄的《歌德談話錄》。巧合的是,《歌德談話錄》記載的是暮年歌德的各種思想,而此書則是晚年博爾赫斯的各類見解。當然,不同的是,此時的博爾赫斯已經雙目失明,需要口述創作,這倒是和彌爾頓,還有喬伊斯相似。我們的陳寅恪先生也是如此,而且撰寫的是史學著作,難度無疑要更大一些。
  • 近代才女楊絳晚年獨居,好友費孝通來看望,談笑風生間突遭逐客令
    到了晚年,由於女兒和丈夫的相繼去世,楊絳開始過上了一個人獨居的生活,為了記錄曾經的幸福時光,她創作了《我們仨》,將所有的回憶都珍藏在書中、文字裡。晚年的時候,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就曾來看望過楊絳。兩人相談甚歡間,楊絳突然對費孝通下了逐客令,這是為什麼呢?這一切還要從楊絳小時候說起。
  • 讀一讀偉大的歌德——讀《歌德談話錄》
    只是因為書櫥裡有這本蒙灰已久的書,隨便翻翻才知道這個德國作家的偉大。雖然愛克曼最終在藝術上並沒有什麼卓越的成就,但是他這本《談話錄》卻給我們再現了一個偉大人物的晚年生活以及他偉大的思想。正因為愛克曼以後長期留在歌德身邊,為歌德編輯審訂《歌德文集》,因為他從頭到尾仔細閱讀了歌德的全部作品,還直接參與了歌德晚年的全部創作,所以,這本《歌德談話錄》雖然不是歌德的原話記錄,但卻能基本保持歌德的思想內容
  • 費孝通、楊絳本是青梅竹馬,半路殺出錢鍾書,楊晚年獨居才敢拜訪
    1.老友久別重逢,楊絳卻下了逐客令晚年時候,楊絳接連失去了自己的女兒和丈夫,在那之後,她獨自生活,為了紀念自己的女兒和丈夫,楊絳創作了《我們仨》這部作品,她希望藉此來紀念一家人的美好時光。楊絳晚年生活很是孤獨,也有一位好友來拜訪她,這位好友就是和楊絳青梅竹馬的費孝通。
  • 「大家薦書」活動推出第六期書單
    為大力推動全民閱讀,建設書香日照,在「2020齊魯書香節暨山東書展」日照分會場活動舉辦期間,我們推出了「大家薦書」第六期。本期推薦的圖書有展現文明的興衰與海洋之間聯繫的《海洋與文明》,有費孝通著作的《鄉土中國》,有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的《平凡的世界》等九本圖書,以饗讀者。
  • 費孝通早年追求楊絳無果,晚年登門拜訪,楊絳:別再知難而上了
    費先生的理論貢獻豐盈,最初撰寫了一系列關於農村的理論書籍,比如《江村經濟》《鄉土中國》《生育制度》《中國士紳》等書。一般來講,髮妻和愛妻是費孝通最摯愛的兩個女人,然而我們不太了解的是,其實費孝通心裡一直保留著對一位才女同學的思念。
  • 費孝通晚年探望楊絳,慘遭內涵逐客令,從那以後再未登門拜訪過
    1923年,她入讀蘇州振華女中,正是在這裡,她認識了費孝通,還是同班同學。這是一所女子中學,奇怪的是全校就費孝通一個男學生,原來費孝通的母親擔心兒子年齡小又靦腆,如果進入其他中學可能會被人欺負,由於她和校長是朋友,就讓兒子進了女中。
  • 《破土而出》書評:沿著費孝通的思想前行
    今年是費孝通誕辰110周年,坊間有很多紀念活動,但不論是學術界的研討會還是媒體的紀念文章,大多都還圍繞著費孝通早年有關鄉土中國的論述,對於費孝通中年乃至晚年更重要思想資源的回顧和反思,所佔的比重比較低。
  • 方李莉對話朱蘇力:重溫費孝通「文化自覺」思想
    中國青年網北京2月23日電(記者 李晗)2月22日下午,「費孝通與中國文化自覺」讀書會在雕刻時光咖啡館(海圖店)舉辦。費孝通先生女兒費宗惠、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朱蘇力、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方李莉三位嘉賓,圍繞《全球化與文化自覺——費孝通晚年文選》一書,共同就費老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覺」思想進行了深入探討。
  • 紀念費孝通先生誕辰110周年,三聯書店推「費孝通作品精選」展示...
    12月12日,在北京大學文研院、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在京舉辦的紀念費孝通先生誕辰110周年暨「費孝通作品精選」新書發布會上,與會學者表達了對費孝通先生的崇敬之情。  「三聯版『費孝通作品精選』展示了什麼叫『社會科學中國化』,什麼叫『把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甘陽表示。  「費孝通先生歷經坎坷但樂天知命,充滿了一個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精神氣質。這套『費孝通作品精選』正是他生命光輝的寫照。」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飛舟說。
  • 費孝通的江村80歲了
    這些想法後來呈現在《江村經濟》一書中。費孝通留英期間的博士生導師,英國著名的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對這本書評價頗高:「我敢於預言費孝通博士的《中國農民的生活》(《江村經濟》的英文書名——編者注)一書將被認為是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裡程碑。」80年後,這次參會的後輩學者見到的開弦弓村,在某些方面實現了費孝通當年的設想。
  • 布羅茨基談話錄:兩個世界的流亡者
    這是一本對話大師對話的書——對話者布羅茨基,1972年被蘇聯驅逐,198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他不僅是上世紀初俄國白銀時代詩歌傳統的優秀繼承人,而且還是20世紀世界詩壇最重要的詩人之一——但這樣的對話可能嗎?
  • 《歌德談話錄》:了解和研究歌德的經典著作
    由歌德的朋友艾克曼輯錄整理的《歌德談話錄》,真實地記錄了歌德晚年的有關創作實踐、哲學、美學、政治、宗教、自然科學以及日常生活的一些言論和活動,是一部了解和研究歌德思想性格和實踐經驗的經典著作。《歌德談話錄》 供圖/河北教育出版社文並編河青新聞網編輯張翠平丨頻道主編姚運鋒丨頻道監製張顥
  • 費孝通:「文章千古事,萬頃一沙鷗」
    )》上的那篇「試談擴展社會學的傳統界限」的文字,我一直認為,晚年費孝通的這篇文章是非常重要的,它觸及人心問題,觸及心態的問題,我也為此也寫過一篇比較詳盡的解讀這篇文字的筆記性文章。 西方學術支配所帶來的一種後效便是我們不能夠由著自己的思考去想問題,不能由著自己的情感去書寫,好多人看西文的書,花費極大的氣力去研讀韋伯或者福柯,但也只是停留在一種閱讀和積累的階段,並不能真正去結合中國的語境,這些人恐怕到死也都不知道為什麼要去逼著自己看這些人的書,大約也只能是道聽途說,從某某人的宣傳中知道這些人的偉大而已。
  • 《歌德談話錄》:歌德的文學思想
    《歌德談話錄》中譯本《歌德談話錄》是愛克曼輯錄,記載的是歌德晚年(1823年-1832年)的思想,展示了一位閱歷豐富、具有深刻洞察力的老年智者的形象。
  • 大城市崛起+農村空心化,費孝通的「鄉土中國」在21世紀失敗了嗎?
    記者 | 趙蘊嫻編輯 | 黃月1對鄉土的關注和思考貫穿了費孝通的一生。上世紀30年代,費孝通遠赴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求學,依據自己在吳江開弦弓村的調查,寫成了博士論文《江村經濟》一書,獲得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盛讚。
  • 「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重讀費孝通的思考與實踐
    12月12日,北京大學文研院、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共同舉辦了「紀念費孝通先生誕辰110周年暨『費孝通作品精選』新書發布會」,會議邀請知名專家學者與會,重讀費孝通,再議「社會科學中國化」這個百年議題,以此紀念費老留給我們的巨大思想遺產和他偉大的「士人」品性。
  • 街角社會︱知識分子費孝通
    晚年費孝通2000年春,青年社會學者李友梅等人,與年近九旬的費孝通有過一次三天的長談。費孝通說:「我在專家局時提出知識分子問題。李維漢(原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說就是你提出之後,裡面覺得要搞知識分子問題,搞大了,一直搞到『文化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