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沿海和臺灣島眾多的媽祖廟當中,以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上的媽祖廟歷史最久,香火最盛。因為這裡是媽祖神的故鄉。
媽祖,原名叫林默娘,於宋朝建隆元年960農曆3月23日出生在湄洲。距媽祖廟僅500米的石頂村,北面有一座石崖上還鑽刻著「天妃故裡」四個大字;不遠處還有一塊一米多高的石碑,上書「天妃祖跡地名上林」。天妃是媽祖封號之一,上林是石頂村的原名。

據傳說,林默娘的父親是當過閩都巡檢的林願。林願和他的妻子虔誠信佛,晨昏焚香供奉,感動了觀音菩薩。一夜,妻子夢見觀音賜靈藥,懷下第六個女兒。在分娩那天,有一道紅光照入室內,滿屋生香。這個女兒出生後達一月不會啼哭,故取名林默,人們稱她默娘。
默娘從小聰穎過人,八九歲從師攻讀,頗有文採;十歲信佛讀經,極為虔誠;後來又向道家玄通學的醫術。傳說默娘十六歲那年,有一天突然看見院內井中升起一個神人。她鎮定自若,從容跪下。神人遂取出銅符授給她。默娘從此獲神賜法力,能驅邪避兇。
後來,她經常為老百姓行醫看病,在海上搶救遇險的漁民。相傳林默娘在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農曆9月初9日,辭別了親人,登上湄峰。這時彩雲蔽空,仙樂來迎,林默娘遂羽化升天而去。湄洲島的鄉親們對默娘的賢德十分崇敬,為了紀念她,便在島上建起了媽祖廟。
世代以漁業為生的湄洲島人民經常在海上遇到大風。他們相信,是林默娘的神靈在海上保護著他們。每當遇到風險,只要高聲呼喊媽祖的名字,她就會立刻趕來救援。沿海各地的漁民也把媽祖奉為「海上保護神」。北從河北省的秦皇島,南至廣州,都陸續建立了媽祖廟。歷代封建帝王也給媽祖加封,從「夫人」、「天妃」、「天后」,直到「天上聖母」。湄洲島的媽祖廟多次整修擴建,除大殿之外,又增建了梳妝樓、鐘鼓樓和中軍殿等,各地來進香的入也愈來愈多。

在與福建隔海相望的臺灣島上,也有許多媽祖廟。許多臺灣同胞祖籍福建,他們渡海到臺灣後,把家鄉的媽祖神請去,建廟奉祀。據說,臺灣各地的媽祖廟有八百多座,最早的一座建在鹿港,是400年前移居臺灣的社會人到湄洲島媽祖廟請去分神的。
每年農曆3月23日紀念媽祖誕生的這一天,湄洲島媽祖廟內外聚集了近萬人。鑼鼓喧天,香菸繚繞。廟前廣場上,文藝隊在演出,廟後「觀瀾』』石壁前,許多人在觀看海潮。這裡有二十四景之一的「湄嶼潮音」。每當漲潮時刻,海浪撞擊著岸邊嶙峋怪石,發出陣陣聲響;遇到大風,更是聲若雷鳴,氣勢不凡。前人曾有這樣的描寫:「暴漲轟鳴聲漱玉,文瀾接溜葉調琴」,「別有宮商傳鶴舞,曾來風雨作龍吟」。廟裡廟外,遊人香客,熙熙攘攘,香火終日不絕。那些梳著「船帆」式髮髻的老年婦女,特別引人注目。她們身著淺藍色旗袍和上紅下黑的寬腿長褲,手提香藍,穿過人群,擠進廟裡,然後焚香祈禱,祈求媽祖保佑親人在海上「順風」。
湄洲島風光。
從農曆3月25日起,沿海各地的漁民和香客就陸續來到這裡,有從本省福州、晉江、惠安、仙遊等地來的,也有從廣東潮州、汕頭、梅州等地來的。
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從媽祖祖廟分離出去的媽祖宮廟約有6000多座,遍布五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有媽祖宮廟6000多座,信眾2億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