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天大」的那些書事

2020-12-01 中國文明網

 

(製圖:蔡華偉)

 

  若干年前,天津大學以求賢若渴的姿態,盛邀馮驥才入教天津大學並特設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此事終成。「天大」為這一研究院新蓋了一座大樓,除教室、禮堂、辦公室等設施設備一應俱全,還設有多個展覽室和大大小小的圖書館、圖書室、書屋和寫字間。學院落成典禮上,馮驥才的即席講話讓人記憶深刻:「以後,『天大』的事就是我馮驥才天大的事。」

  馮驥才果未食言,圍繞著文學藝術文化,在「天大」製造了不少動靜。馮驥才的各種收藏在這裡布置出了佛教造像文物展、民間美術精品展、藍印花布作坊展、年畫作坊展、古代算盤衡器收藏展。此外,還有馮驥才繪畫藝術作品和著述陳列,僅圖書館內的個人圖書收藏就達十數萬冊。每個展覽我差不多都是第一觀眾,知道他如何嘔心瀝血地構思和陳列藏品,如何咬文嚼字地一字字撰寫說明,如何翻箱倒櫃地將自己幾十年的搜羅悉數變為公共財富。從此,天津大學這所我國建立最早、久負盛名的理工科大學擁有了一道典雅亮麗的人文風景。

  上世紀70年代末,馮驥才闖入中國文壇。在寫作井噴的時代,他一刻不停地寫作和閱讀,收藏了大量古今中外文學名著和當代中國形色各異的文學期刊。他自己出版了百餘部小說和文學專集,為部長詩人、著名作家、無名文人、業餘作家寫的書序達數百部。這些都是他文學藏書中的精彩而有特色的部分。他自己的著述卻從來都是自己作序、作跋,從未請名人為自己添光環,可見他的古道熱腸。

  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馮驥才在文學寫作之外又增添了兩項人生內容:一是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研究;二是繪畫、書法和藝術創作。他的藏書中有一半的內容與此有關。其中文化遺產的圖書可謂琳琅滿目,內中相當一些書籍都是他親自「作出來」的。他寫作了大量的遺產類圖書,有文化遺產思想學術類,有文化散文隨筆,有田野調查考察記述,有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有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民俗、民間手藝的記錄等。馮驥才主編、策劃的大型文化遺產、民間文化遺產圖書就更多了。有多卷本的《天津老房子》畫冊、叢書《華夏五千年藝術不能不知道》《中國結》、大型巨製《中國木版年畫集成》《中國唐卡藝術集成》《中國剪紙集成》《中國民間美術遺產普查圖典集成》《羌族口頭遺產集成》《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叢書》《中國木版年畫傳承人口述史叢書》等等。這些集成、叢書少則五六卷,多則數十卷,大多都是舉全國民間文化學界之力,耗時十年、數十年才獲得的成果。這都是我親歷親見的。他在天津,我在北京。為此不是你來,就是我往。當《中國木版年畫集成》大功告成時,他問我:「雲駒,你說我們倆為這事打了幾千個電話?」馮驥才是所有這些圖書和文化搶救成果名副其實的主編,是所有這些圖書成果從普查、記錄到編纂出版的設計者、組織者、指揮者。所有這些都是他和大家共同的嘔心瀝血之作,是用雙腳走出來的成果,是用腦用心用手一字字一幅幅寫作拍攝出來的。

  馮驥才已連續三屆歷經十數年出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這個協會有全國會員近萬人,各省市縣又有會員數十萬,他又幾乎在這十數年間走遍全國各地。他贈人圖書無數,也收到同道贈書無數。大概可以說,他圖書收藏的這一優勢和特色也是獨具一格的。

  馮驥才不僅愛書藏書編書寫書,他還是一個用書展書的高手。他的藏書不僅陳列在書架上供人們閱讀,他還常常讓它們自己「走出去」亮相,引起社會關注和公眾閱讀。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有充裕的空間供他使用,他於是經常變著法子讓這些書籍「活」起來。

  他主持的中國木版年畫集成歷經十餘年完成了幾十個產地的普查,又匯集了全國各地(包括臺灣、澳門)和日本、俄羅斯等地傳承傳播的年畫作品,出齊了二十二卷大型圖文集,當時恰值春節到來,他於是在天津大學辦了一個大型的「以畫過年」的年畫主題展。展覽展出了天津楊柳青和全國其他地方的年畫代表作,布置了多個年畫作坊,年畫藝人現場印製年畫,同時陳列了老版年畫、年畫口述史圖書、年畫圖典畫冊等,多角度地呈現出中國木版年畫史。數十卷《中國木版年畫集成》也在這一展覽上集體亮相,皇皇巨製,海內外學者、觀眾無不為之震驚,幾近瀕危滅絕的民間年畫起死回生。他的這一創意可謂直抵搶救出版民間文化遺產的本質。

  又一年,為紀念中俄友好,他別出心裁利用自己珍藏的俄羅斯文學譯本,又跑遍北京幾家著名出版社借來幾個缺失的譯本,基本上湊齊了中國出版蘇俄名作家、名文學、名小說的各種譯本,既做了展覽,又舉辦了探討蘇俄文學中譯影響及意義的高端論壇,成就一段文學佳話。我當時主持了這個活動的開幕式,一時中俄文學界、翻譯界大家雲集,對馮驥才的創意和收藏讚不絕口。

  馮驥才的研究院裡,有一間名為「大樹畫館」的陳列大廳,除了長期展示馮驥才的數十幅美術作品外,廳中央的一長排展櫃陳列了馮驥才所有的著述著作。引人矚目的是他創作的圖書多達數百種,其中又有數十種英、俄、法、日等國家的外文版。馮驥才七十歲那一年在北京舉辦了個人紀念展,名為「四駕馬車」,即他在文學寫作、藝術繪畫、教育教學、文化搶救四個領域裡的成果展。一個人駕馭「四駕馬車」,在中國文化發展的道路上跑出這樣的成績,讓人震撼,也讓人更深切地理解和認識了馮驥才其人其文。

  大學者,大師之謂也。大師者,大書之作者也。大書者,大用於時者也。馮驥才的書事,豈非「天大」的事?(向雲駒 中國藝術報社社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相關焦點

  • 馮驥才和他的「藝術家們」
    藝術清單裡的「藝術家們」《藝術家們》是馮驥才先生2020年創作並出版的新書。這部長篇小說以幾位青年藝術家的生活和事業為軸,展開了國內半個多世紀以來藝術家們的生活故事和創作歷程,也呈現了同時期國內藝術事業、社會環境的發展與變遷,是馮驥才醞釀數十年的心血之作。
  • 《我的藝術清單》馮驥才——穿越時空共同領略藝術的魅力
    在這本書裡,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馮驥才人生諸多的「藝術清單」,那些文學、藝術的經典的人物和作品,就像是每天與馮先生見面談天的朋友。談及他們,馮先生沒有盲目的推崇或讚美,而是一種發自心底的「懂得」。比如契訶夫那篇充滿畫面感的《草原》,馮先生無不動情說:「這裡邊我覺得寫的不是草原,是對於一個世界的呼喚,對於對於那些草莽的、普通人的,那些大量的被荒廢了的美,對他們的憐憫,對他們的讚頌,對他們的惋惜,像這樣的東西,其實一直影響到我寫《藝術家們》。」所謂的影響,不是頂禮膜拜或束之高閣,而是一本年輕時得到,一直翻閱到今天的閱讀;是隨口說起,就帶著自己的故事和溫度。
  • 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舉辦遺產日主題活動
    在第十四屆「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臨之際,6日上午,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聯合天津大學黨委宣傳部、天津大學團委,以「親近·體驗·熱愛——我們為什麼要過遺產日?」為主題,共同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主題活動。本次活動以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豐富的展館作為師生共度遺產日的平臺,活動期間,馮研院面向所有天大師生開放。
  • 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十年磨一劍」成果展開展
    張道正 攝餘秋雨與馮驥才弟子張澤群在「十年磨一劍」成果展開展。 張道正 攝 馮驥才和友人。 張道正 攝  中新網天津10月3日電 (記者 張道正)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3日舉行十年慶典。
  • 黨委書記李家俊、黨委副書記雷鳴一行看望馮驥才先生
    本站訊(記者陳思 攝影丁宇)新春佳節臨近,1月22日,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李家俊、黨委副書記雷鳴在兩辦工作人員陪同下,看望慰問了著名作家、文學家、民間文藝家、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馮驥才教授。在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李家俊與馮驥才親切交談,關切詢問了馮先生的生活近況及研究院情況,希望馮驥才先生繼續發揮文學藝術專家優勢以及研究院藝術高地作用,指導並推動天津大學文科事業布局更上一層樓,涵育有天大特色的校園文化。最後,李家俊代表校黨委祝願他身體健康、闔家幸福、新春愉快。
  • 今天好好聊一聊我的偶像馮驥才先生
    #書以外的東西# 今天好好聊一聊我的偶像馮驥才我的母校是 天津大學,馮老師的工作單位,記得在08年就在學校看過馮驥才研究院辦的展覽。喜歡馮先生,仰慕馮先生,不僅僅是因為他是 作家、畫家、文化學者,更多是因為他的另外一個身份「非遺傳承的保護者」,這是一件多麼費力不討好的工作啊!
  • 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紅葉季」開出「心花」
    本站訊(通訊員 楊揚)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發起的「我境·2019紅葉季」活動,在上周日(3日)的音樂詩會之後,仍在持續發酵。昨天,幾個不知名的學生用紅葉拼成的國旗,赫然出現在學院門口,恰似「紅葉季」在同學們心中開出的「心花」。
  • 馮驥才是什麼樣的人?
    ——馮驥才「一手撐著滾燙的酷暑,一手寫下許多文字」,馮驥才先生在作品《苦夏》中說,夏季是他寫作的高產季。《珍珠鳥》、《挑山工》……那些他在「苦夏」時寫出的作品,入選了中小學語文課本,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從幼年走向了青年。小學課文《挑山工》插圖在他所熱愛的夏季裡,我們見到了76歲但依然睿智、健談、風趣的馮先生,交談中方知,原來他自小的志向是繪畫,並非寫作。
  • 「你的書就是你」——馮驥才說馮驥才
    從甲子之年,馮驥才就想編一部自己的書,藉以梳理和總結自己。然而一直到十幾年後的今天,由青島出版社推出的《馮驥才》才與讀者見面。年過古稀的馮驥才很慶幸當時沒有著急動手:「如果那時我動手編了,今天一定後悔,因為我自甲子之後才啟動了全國民間文化遺產和古村落的搶救,並口誅筆伐,與反文化的時弊作戰,為此寫下近百萬字的激揚文字。沒有這十多年來充滿磨礪的人生,就無法完成一個更全面和完整的自己。」
  • 紅葉、錦鯉、詩歌…原來我的天大秋日也這麼美!
    紅葉、錦鯉、詩歌…原來我的天大秋日也這麼美!攝影 / 張瀚文 《不落地的倔強》思 念——題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紅葉錦鯉」詩 / 良子春花天大校園迷,
  • 馮驥才:書是文化的種子
    馮驥才在新書發布會現場 王梅佳攝/光明圖片  6月1日,75歲的馮驥才,帶著自己的兩本新書《馮驥才藝術談》和《義大利讀畫記  活動之後,馮驥才接受了記者的專訪。身材高大、聲音清朗的他,對自己的經歷和作品侃侃而談,完全不像一位已過古稀之年的老者。  一次自覺的轉身  「文學、繪畫、文化遺產保護、教育」,馮驥才稱之為自己的「四駕馬車」。
  • 馮驥才攜新書亮相全國書博會 《義大利讀畫記》《馮驥才藝術談...
    齊魯網6月1日訊(記者 陳志富 姜洋 通訊員張瀟王梅佳)6月1日上午,由青島出版集團主辦的「馮驥才的藝術田園——《義大利讀畫記》《馮驥才藝術談》新書發布暨讀者見面會」在廊坊第二十七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現場舉行。
  • 馮驥才小說集《雪夜來客》上市,獨家收錄馮驥才最新作品《木佛》
    馮驥才近年來致力於文化遺產的搶救工作,如今已年逾70的他,宣布從民間田野第一線撤回一半的精力到文學上來。話音猶在,文學動靜就接二連三地來了。近日,馮驥才新小說集《雪夜來客》由北京新華先鋒策劃出版。《雪夜來客》一書是馮驥才執筆文壇半世紀的中短篇小說精粹,分為「人間悲喜」、「百姓世相」、「江湖傳奇」上、中、下編三部分,囊括了他不同創作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說及小小說。本書不僅收錄了《神鞭》《炮打雙燈》等名篇,另有傷痕文學代表作「文化反思小說」《雪夜來客》《鬍子》等,以及《俗世奇人》中的經典篇目。
  • 當代著名作家馮驥才
    作為當代著名作家,馮驥才以小說名世,至今,各種版本和各種文字的作品,已經出了150多種。但他被更多的人熟知,是因為他的民間藝術搶救工作者的身份。多年以來,馮驥才潛心研究民間藝術、地方風俗,致力於城市保護和民間文化遺產搶救。
  • 馮驥才和他的《藝術家們》
    洛夫的知識更淵博,一眼認出那些畫的作者:馬蒂斯、梵谷、雷諾瓦……三個好友幸福得無以名狀,他們做了一個稚氣而莊嚴的約定:唱片放在羅潛這兒,他有唱機,但是只有3人全部在場時,才能享受這音樂;至於畫冊,則是3人的共同財產,輪流觀賞,無限期共同享用。
  • 每天學點國學:書憤書事
    【譯文】書事:記詠史事。降王:指南宋恭帝議。周家七歲兒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六月卒。【見解】詩人非南宋遺民,作為「中原」人,他憤於家國治淪亡於異族。
  • 《收穫》開年推出馮驥才新作
    本報訊(記者高麗)《收穫》雜誌將在2020年開年第1期推出作家馮驥才的新作專輯,其中包括
  • 馮驥才:打開歷史關上的門
    《期待》    因為在北京畫院舉辦「四駕馬車——馮驥才的繪畫、文學、文化遺產保護與教育」展,著名文化學者馮驥才方能夠在北京持續待上十餘天。開門的正是馮驥才。「歡迎,歡迎!」很熱情。「《光明日報》記者的採訪,我一定要接受的。」還未落座,他便道:「我看到前兩天你在頭版頭條登的那篇保護老建築的文章了,不少文物界的朋友跟我提起,大家都很欣賞,認為有力度啊。」拿出9月13日的本報,他指著《老建築,別都拆了》一文讚不絕口:「寫得很深刻,很好。而且你們敢於在頭版頭條登出來,《光明日報》有膽識!」
  • 為何說王朔、李敖批魯都不如馮驥才?馮驥才:魯迅中了西方人的計
    這些人或因所謂的批魯出名,或因所謂的非魯而博眼球,比如李敖、王朔、韓石山、馮驥才等等。但是,馮驥才的批評跟李敖、王朔他們不同,他是直接在大樹的主幹、根基上用力的。我們知道,魯迅最偉大之處是國民性批判。馮驥才也承認這一點,不過他進而指出魯迅的國民性批判其實是中了西方傳教士的計。
  • 馮驥才:從城市到田野
    在他的故鄉寧波,得知賀知章的祠堂年久失修面臨損毀的窘境後,他又賣畫為寧波文聯籌措二十萬,重修了賀知章祠堂,讓其得以保留……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那些數字對於個人而言顯得沉重,但這似乎是當時能採取的最有效辦法。從一開始的偶然為之,到後來的主動參與,馮驥才對文化的自覺意識也是逐步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