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戲曲人才培養提供長效支撐 山東舉行地方戲曲小劇種傳承人表演研修班

2020-11-22 海報新聞

在山東眾多地方戲曲劇種中,像扽腔、四平調、蛤蟆嗡等小劇種風格獨特,韻味濃鬱。

針對一些小劇種受眾面小、人才稀缺等傳承現狀,藉助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支持,10月20日至11月18日,2020山東地方戲曲小劇種傳承人表演研修班在山東藝術學院舉辦,茂腔、扽腔、四平調等20餘名非遺劇種傳承人以此為契機研修技藝、交流切磋,為劇種傳承發展注入了活力。

在研修班匯報演出中,學員表演女生身段「團扇組合」

據了解,目前,山東有傳統戲劇類國家級非遺項目32個、省級非遺項目66個,非遺保護成效顯著,但就該類別來說,也存在傳承人群減少、忽視劇種本體特色等方面問題,尤其是一些生長於鄉土的小劇種,生存發展面臨更大挑戰。

比如,作為由民間說唱發展而來的呂劇,經過百餘年發展,雖成為山東代表性地方劇種,但其民間傳承依然面臨受眾基礎薄弱、人才隊伍不均衡等問題。來自東營市天一藝術團的王長瑜告訴記者,作為一名民間劇團演員,自己唱呂劇的時間並不長,也從未接受過系統性科班訓練,知識、技藝都有待提升。像她這樣的情況在基層院團尤其是民間團體十分普遍。

在研修班匯報演出中,學員表演男生身段「水袖組合」

正是注意到這些實際情況,山東省地方戲曲小劇種傳承人表演研修班著眼於「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目標和「因人因事施教」原則,面向全省基層戲曲劇團和民間戲曲表演團體招收學員,通過專業課、理論課、觀摩研討及排練演出相結合模式進行人才培養,幫助非遺傳承人群提升文藝素養、審美能力和表演水平。

11月8日,該研修班舉行教學成果匯報演出,學員輪番登臺,表演女生身段「團扇組合」、男生身段「水袖組合」「走邊」及《小上墳》《春閨夢》《狀元印》《問樵》等劇目選段,集中展示了在專業技術、理論水平、綜合素養等方面取得的進步。

在研修班匯報演出中,學員表演《春閨夢》選段

研修班輔導老師、山東藝術學院教授段曉羚介紹,針對地方戲曲小劇種以往「團代班」傳藝模式及演員底子薄、基礎差等方面實際,研修班表演教學更注重舞臺規範性、發聲科學性等系統層面。「我一直告訴學員們,培訓的目的不單是學習某一段戲,而是學習戲曲舞臺表演的普遍規律,經過吸收借鑑,將來再運用到本劇種中去。」 段曉羚說。

「參加這次學習我感到很有收穫,不光一些表演技法受到老師指教,還有幸學到了一些理論知識,觀摩了許多其他劇種劇目,開拓了思路和眼界。」來自濱州市博興縣扽腔劇團的演員王成龍說,這段學習經歷令他十分難忘。

在研修班匯報演出中,學員表演《問樵》

作為山東傳統戲曲藝術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山東藝術學院在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協助下,已成功舉辦山東地方戲曲音樂、導演、山東梆子表演、戲曲作曲、呂劇表演等多期培訓班,著力解決各門類人才青黃不接的問題,同步帶動了地方戲曲的整體發展。

王長瑜說,隨著國家對戲曲藝術的大力扶持,自己面臨的研修、培訓機會越來越多,2018年,她還入選了國家藝術基金「呂劇青年表演人才培養」項目,另外,劇團也會積極爭取一些政策、資金支持為青年演員打造小型呂劇作品,提供再學習、再提昇平臺。

在濟寧市金鄉縣四平調劇團青年演員王興蛟看來,近年來,四平調發展傳承迎來一個好時候,隨著他們一批青年演員入選四平調項目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傳承人梯隊越來越完備。「我們每年開展『進校園』『送戲下鄉』等演出活動500餘場,另外,還會圍繞社會熱點創作新劇目,今年就排演了新農村建設題材的小戲《舅舅的那點事》,很受戲迷喜愛,演員自身也得到了很好的鍛鍊。」 王興蛟說。

在研修班匯報演出中,學員表演《楊門女將·探谷》

作為非遺研培計劃參與院校之一,從2017年至今,山東藝術學院已連續承辦4屆山東地方戲曲小劇種傳承人表演研修班(培訓班),累計上百人次參與。山東藝術學院副院長劉曉靜表示,當前,學院師生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精神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切實發揮作為山東傳統戲曲藝術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的平臺作用,不斷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民族文化挖掘保護,更加紮實地做好戲曲人才培養工作,為山東地方戲曲發展和文化強省建設貢獻力量。(圖片由王立燕拍攝)

相關焦點

  • 為戲曲人才培養提供長效支撐 山東舉行地方戲曲小劇種傳承人表演...
    針對一些小劇種受眾面小、人才稀缺等傳承現狀,藉助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支持,10月20日至11月18日,2020山東地方戲曲小劇種傳承人表演研修班在山東藝術學院舉辦,茂腔、扽腔、四平調等20餘名非遺劇種傳承人以此為契機研修技藝、交流切磋,為劇種傳承發展注入了活力。
  • 山東搶救瀕危戲曲劇種 戲曲演出或免費低價提供場地
    戲曲演出或免費低價提供場地日前,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做好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全省範圍內開展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建立山東省地方戲曲劇種資料庫, 鼓勵群藝館、文化館(站)等,通過資源共享、項目合作等方式,為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免費或低價提供排練演出場所。
  • 長城文化帶戲曲非遺傳承人高級研修班結業
    12月9日,中國戲曲學院長城文化帶戲曲非遺傳承人高級研修班匯報演出暨結業儀式順利舉行。據了解,今年11月,在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的指導下,由中國戲曲學承辦的長城文化帶戲曲非遺傳承人高級研修班正式開班,來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黑龍江、山東、河南、陝西、青海、寧夏、新疆等12個省市自治區的的21名學員在中國戲曲學院繼續教育部教學實踐基地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研修學習。
  • 山東:多方滋養,戲曲青年人才茁壯成長
    此外,山東還積極創造條件,通過設立戲曲名家工作室、舞臺藝術青年人才創作扶持項目等,為戲曲青年人才成長提供「全鏈條」式支持。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藝術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首屆山東戲曲名家工作室選聘編劇、表演、作曲領域10位名家,資助老藝術家帶徒傳藝、指導青年人才創作;青年人才創作扶持項目則以完成項(劇)目為目標,組織年齡在45歲以下的編劇、導演、作曲人才進行團隊創作,為戲曲後備人才創造實踐機會。
  • 第二屆「山東戲曲青年名家」展演即將舉行
    中國山東網12月7日訊 (記者 馬文文)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的第二屆「山東戲曲青年名家」展演將於12月7日、12月8日晚在百花劇院舉行,此次展演將由9位戲曲青年名家帶來6個劇種的精彩演出,他們將以生動傳神的舞臺形象、行雲流水的戲曲程式、流光溢彩的舞臺呈現
  • 山東院校完善戲曲人才培養模式 山東梆子迎「新臺柱」
    1月18日晚,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山東梆子專業舉行畢業匯報演出。 孫宏瑗 攝中新網濟南1月19日電 (孫宏瑗)甩水袖、翻跟鬥、吹鬍子、瞪眼睛……1月18日晚,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山東梆子專業舉行畢業匯報演出,為地方戲曲傳承培養「新臺柱」。
  • 第二屆「山東戲曲青年名家」展演舉行
    魯網12月7日訊(記者 殷會麗)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的第二屆「山東戲曲青年名家」展演於12月7日、12月8日晚在百花劇院舉行,此次展演將由9位戲曲青年名家帶來6個劇種的精彩演出,他們將以生動傳神的舞臺形象、行雲流水的戲曲程式、流光溢彩的舞臺呈現,高水準展示戲曲藝術的魅力,為廣大觀眾獻上一場別具特色
  • 文化部關於印發《地方戲曲劇種保護
    三、基本目標  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和文化改革發展的總體部署,以中央領導同志關於保護和扶持地方戲曲劇種的指示精神為指導,以現有各種體制地方戲曲藝術表演團體為基礎,以目前活躍在舞臺上的地方戲曲藝術家為骨幹,以切實可行的政策為保障,以一定的經費投入為支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創造有利條件,全面加強地方戲曲劇種保護與扶持,推動地方戲創作和地方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建設
  • 所有的劇種好,戲曲非遺才會好
    業內探討戲曲非遺劇種和人才的繼續教育——所有的劇種好,戲曲非遺才會好「戲曲教育百教不如一練,百練不如一演,教學要與實踐緊密結合。 」「戲曲教育不但要培養我們的戲曲人才,還要培養觀眾。」……2020年是中國戲曲學院70華誕之年,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教學成果展演、戲曲非遺傳承人專場演出連日來在梅蘭芳大劇院開展,中國戲曲學院繼續教育部本專科及高級研修班學員攜湘劇、蒲劇、崑曲、黔劇、兩夾弦、越劇、山東梆子、淮海戲、京劇、四平調、
  • 山東地方戲曲劇種28個 拿什麼拯救"瀕危劇種"
    日前,文化部發布最新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結果。截至普查標準時間2015年8月31日,全國共有348個劇種,其中山東有28個。我省地方戲曲生存現狀如何?發展是否平衡?
  • 文化部舉行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專題發布會
    原標題: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專題新聞發布會  12月26日,文化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情況及成果並回答記者提問。  第一種類型: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編纂《中國戲曲志》前便已消亡,卻被收入戲曲志的劇種有19個,分別為:淮紅戲、丁丁腔、天津曲藝劇、文明戲、南方歌劇、山東亂彈、朱春、清戲、昆弋、滿族八角鼓戲、京腔、陝西賽戲、西府秦腔、閩南四平戲、隊戲、芮城拉呼戲、雁北弦子腔、萬榮清戲、翼城目連戲。這些劇種在修志時早已消亡數十年不等,僅為說明或描述該省戲曲發展歷史,得以在志書中記錄或開設條目。
  • 山東將建地方劇種資料庫 搶救性保護瀕危地方戲
    ,對瀕危的地方戲劇種進行數位化記錄和儲存,並支持戲曲劇目創作,改善演出條件,培養年輕人才。  山東省政府在官方網站發布上述消息,山東省文化廳藝術處處長張東林30日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說,山東將在2016年6月到次年6月建立山東省地方戲曲劇種資料庫,挖掘瀕危劇種,保護老戲曲藝術家,為地方戲曲經典劇目錄製音視頻,幫助恢復「無團劇種」。資料圖:山東落子表演。
  • 江蘇開放大學培養戲曲應用型表演人才
    「崑曲」課程的入選,讓江蘇開放大學傳承戲曲精髓、推動戲曲藝術傳承與創新的責任擔當顯露出來。「戲曲作為特殊行業,需要童子功,演員往往文化基礎較為薄弱,但我們感受到了文化的重要性,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專門院校為在職演員的學歷提升提供通道。」
  • 培養更多戲曲「好苗子」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劇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羅慧琴在唐山市路南區燕京小學輔導孩子們學習評劇表演。河北日報通訊員 董 生攝□河北日報記者 曹 錚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河北省評選活動由河北省戲劇家協會主辦。
  • 山東省建立地方戲曲劇種資料庫
    原標題:山東省建立地方戲曲劇種資料庫  商報濟南消息近日,我省出臺做好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建立山東省地方戲曲劇種資料庫,發展戲曲職業教育。  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全省範圍內開展地方戲曲劇種普查。
  • 安徽戲曲工作者探索地方稀有劇種重煥「青春」之路
    」楊宗菊的一句話,道出了許多在外打拼的戲曲人士的心聲。  來安洪山戲是我省稀有劇種之一。由於劇種的獨特性、稀缺性,與其他大劇種相比,更需要保護。尤其是本地戲曲人才的培養,存在後繼乏人的問題。面對困境,包括洪山戲在內的稀有劇種文藝工作者出去「闖蕩」市場,探索人才培養之路,他們也希望與政府、社會各方面形成合力,讓稀有劇種煥發生機。
  • 中國戲曲學院「多劇種辦學」模式拯救地方戲
    不少地方劇種由於缺乏後繼人才,面臨著失傳的危機。然而,這些有著鮮明藝術特色和文化底蘊的地方劇種,無不凝聚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民眾智慧,怎能讓它們就這樣湮沒或消失於歷史當中?正是基於這樣的危機意識,中國戲曲學院開創了「多劇種辦學」的新教學模式,為地方劇種培養了高等藝術人才。
  • 文化部發布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
    按照《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要求,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文化部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地方戲曲劇種普查。經過2年努力,普查數據目前已全部入庫,普查先期工作也已完成。截止2017年6月30日,完成全國普查基礎數據覆核工作,所有數據正式入庫。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平臺共收入表格111406份、圖片46555張。
  • 文化部關於印發《地方戲曲劇種保護與扶持計劃實施方案》的通知...
    三、基本目標   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和文化改革發展的總體部署,以中央領導同志關於保護和扶持地方戲曲劇種的指示精神為指導,以現有各種體制地方戲曲藝術表演團體為基礎,以目前活躍在舞臺上的地方戲曲藝術家為骨幹,以切實可行的政策為保障,以一定的經費投入為支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創造有利條件,全面加強地方戲曲劇種保護與扶持,推動地方戲創作和地方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建設
  • 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全國現有348個劇種山東28個
    關於劇種增減情況,明文軍介紹,《中國戲曲志》未收入,但增補至本次普查名錄的劇種有17個,曾收入《中國戲曲志》,但未收入本次普查名錄的劇種有60個,其中包括山東亂彈在內的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編纂《中國戲曲志》前便已消亡,卻被收入戲曲志的劇種有19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