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非地區,烏幹達是一個頗顯分量的國家。赤道橫貫該國國境南部,國土面積24.1萬平方公裡,比我國的廣西面積略大。在過去的40年裡,烏幹達人口增長了三倍,如今人口數量4430萬,在非洲地區排名第八。國民中說班圖語系的巴幹達、巴索加、巴吉舒、布尼奧羅等族居多數。
基本國情
烏幹達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境內曾挖掘出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的文物。公元13世紀起陸續形成一些王國,以南部的布幹達王國和西部的布尼奧羅王國最著名,它們都有相當發達的農業和文化,還開採鐵礦冶制鐵器。1889年英國殖民者派兵入侵,1896年全境淪為英國的「保護國」。烏幹達人民為反對殖民統治進行長期鬥爭,終於在1962年迎來了獨立,1967年成立烏幹達共和國。
地貌與氣候
在地貌上,烏幹達是東非高原上的準平原,地勢起伏微緩,有殘丘與平頂丘陵散布其間,西部和東部邊緣起,中部和南部地形更為平坦。東非大裂谷的西支穿過西部邊境,谷底有愛德華喬治、蒙博託等湖泊。
烏幹達南臨維多利亞湖,面積6.7萬平方公裡,四成面積在烏幹達境內。國境中,南部河網密集、湖泊眾多、沼澤廣布。全國地表水面積達4.2萬平方公裡,故素有非洲「高原水鄉」之稱。
廣闊的水域不僅為魚類繁衍提供良好的環境,而且許多河流、湖泊有航運之利,成為地區間物資交流的運輸線路,但是茂密的水生植物常常妨礙船隻通行,不少河段需經常清除才能維持航運。
烏幹達的國土處在赤道兩側,但是由於地勢較高,兼以有維多利亞湖巨大水體的調節,天氣並不熱。大部分地區的年平均溫度21-24℃,溫度最高和最低月份相差不過1-5℃,只有北部個別月份可達30-35度,年降水量在1000-2000毫米之間。
非洲最大咖啡出口國
雖然已經獨立多年,烏幹達依然是一個農業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工業水平仍然比較落後,服務業近些年發展較快。
烏幹達耕地面積600萬公頃,佔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大部分種植糧食與水果。其中,烏幹達南部以木薯、香蕉居多,北部以玉米、高粱、穀子為主。經濟作物是烏幹達外匯收入主要來源,咖啡是首要經濟作物,每年產量在20萬噸以上,出口額在4.3-4.5億美元,遠高於非洲其他國家,是非洲地區最大的咖啡出口國。
畜牧業以養牛為主,盛行半遊牧的飼養方式,產品率和商品率都不高。境內因有維多利亞湖的緣故,淡水漁業較發達,漁業產量目前為40萬噸,水產品產量2.5萬噸,全國120萬人口靠漁業謀生,其中30萬人直接從事捕魚、漁產養殖和漁產品加工。
經濟水平現狀
烏幹達礦產資源儲量一般,採礦業規模不大,主要以黃金出口為主。據烏幹達央行數據顯示,2018年烏幹達黃金出口額為13.62億美元,大部分出口到中東,其中阿聯是最大的出口目的地。
工業方面,主要以建築業與製造業為主。製造業以水泥、食品、蔗糖、日用品、菸酒飲料等輕工業為主,技術含量低,以滿足國內需求為主。首都坎帕拉是烏幹達最城市,也是其第二大工業中心,常住人口約200萬,每天有上百萬人從四面八方湧入這座城市謀生。
過去的30年,烏幹達經濟增長速度在非洲大陸都屬於前列,90年代年平均增長率6%,21世紀前十年GDP平均增長速度在7%以上,曾一度是東非地區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
數據顯示,2018年烏幹達GDP總量為274億美元,人均GDP640美元。GDP總量僅相當於我國一地級市的烏幹達,在整個非洲大陸50多個國家中排名第16位,妥妥地低收入國家。
烏幹達人口增長率極高,據預測,到2050年其總人口將有望超過1億,對於烏幹達來說,龐大的人口如果沒有對應的工作機會,勢必對其經濟發展與社會治安產生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