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世之寶《青花留白龍紋梅瓶》

2020-10-10 收藏古玩圈

精品展示

《名稱》:青花留白龍紋梅瓶

《評語》:從皮殼包漿與青花發色綜合分析,此青花留白龍紋梅瓶符合老貨的特徵與神韻,胎質潔白,做工精細,青花畫工嫻熟。使用的青花鈷料為蘇麻離青進口料,含鐵量較高,呈色濃重,經綜合鑑定到代精品!





梅瓶是傳統名瓷,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也稱"經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近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一書中詳細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徵及名稱由來:"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於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關於梅瓶的用途,磁州窯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與「醉鄉酒海」的詩句。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因此,這類器多製作精美,不但考慮到貯酒容量,還要注意造型優美。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號)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豔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聞名於世,與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燒制技術達到了最高峰,成為我國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稱頌為「開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鎮陶錄》評價宣德瓷器:「諸料悉精,青花最貴。」

明朝宣德官窯青花它以其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豔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聞名於世,燒造數量上也是空前的,據《大明會典》記載,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達了要景德鎮燒造龍鳳瓷器四十四萬三千五百件的任務。其中青花佔大多數,由此可見其燒造規模、數量之大。產品不僅供宮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為商品大量行銷海外,以及對國外入貢者的答贈,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見證。

民窯青花大都比較簡潔概括,實力與質量上略遜於官窯,釉面欠滋潤,畫法奔放自如,用筆較草率,畫面構圖很講究意境,充滿了民間生活氣息,活潑而有趣味。

青花用料有進口、國產兩種,以進口蘇麻離青料描繪為主。明萬曆年間王世懋《窺天外乘》一書記載:「我朝則專設於浮梁縣之景德鎮,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其時以腙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也曾提到。繪製紋飾時既有單獨使用,也有混合使用,往往是根據紋飾的不同而決定使用那種鈷料描繪那個部位的紋飾。在繪製時常使用國產料淡描勾線,進口料渲染。

蘇麻離青這種進口青料,含鐵量特別高,含錳量低,故稱「高鐵低錳」料。蘇麻離青發色深沉濃豔,在爐火氣氛好的情況下能燒出寶石般的色澤;含鐵量高容易使發色呈現深藍色,色料凝聚厚處會形成黑褐色的結晶斑點,在一定光線下有錫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結晶,用手撫摸釉面凹凸不平。如果此處釉層薄會出現乾澀、無光的現象;國產鈷料呈現一種色澤藍中帶灰,沒有黑褐色鐵鏽結晶斑點;另一種發色清淡,有暈散現象,色澤幽雅;在進口和國產兩種色料混合使用時,發色明快,呈色濃重與淡雅相間,具備兩種鈷料的特點。

成書於清代的《南窯筆記》宣窯中講宣德青花「宣窯一種,極其精雅古樸,用料有濃淡,墨勢渾然而莊重,青花有滲青,鐵皮鏽者」。明王世性《廣志繹》中載:「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窯為佳,宣窯以青花勝,成窯以五彩。」明張應文《清秘藏》論窯器中描述「我朝宣廟窯器,質料細厚,隱隱橘皮紋起,冰裂鱔血紋者,幾與官、汝窯敵。即暗花者、紅花者、青花者、皆發古未有,為一代絕品」。清乾隆年間朱琰《陶說》談宣德窯「按此明宣窯極盛時也,選料、制樣、畫器、題款無一不精」。

宣德官窯青花,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以致思想觀念。作為宮廷用瓷和精美的藝術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這與當時制度的完備與技術的成熟有很大關係,作品一直被後人推崇,為青花工藝的典範。

相關焦點

  • 元霽藍釉白龍紋梅瓶,與元青花相反的用色方式,創造的瓷器新品種
    元霽藍釉白龍紋梅瓶,與元青花相反的用色方式,創造的瓷器新品種在中國古代瓷器發展史上,元代的青花瓷器是受到世人喜愛的一隻瓷器品種。元代的青花瓷器,創造性的用藍白相間的對比色彩將繪畫藝術與瓷器燒造藝術,巧妙的結合在了一起。
  • 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霽藍釉白龍紋梅瓶為元代景德鎮所產文物,梅瓶頸細小口,短頸溜肩,肩豐圓腹,腹部以下明顯收斂,圈足微外撇。「梅瓶」在宋、元時期各地瓷窯均有燒制,以元代景德鎮所產梅瓶最為精湛,始見於宋朝作盛器用,後因口沿極小,演變為插梅枝所用。這件霽藍釉白龍紋梅瓶造型端莊雋秀,可謂梅瓶中的極品。
  • 明永樂青花竹石芭蕉紋梅瓶
    青花竹石芭蕉紋梅瓶,明永樂,高41釐米,底徑12.2釐米。 瓶小口,帶蓋,蓋上有寶珠形紐,圓肩,肩下漸收,平底。蓋紐及蓋面中央飾蓮瓣紋,蓋之立壁上繪折枝花卉。梅瓶肩飾正反連貫的如意雲紋,如意雲紋內繪折枝花卉。腹部主題紋飾繪竹石芭蕉,襯以坡地、花草,宛如園中小景。足部繪蓮瓣紋及卷枝紋各一周,蓮瓣內繪各種折枝花卉。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系列|藍釉白龍紋梅瓶
    ▲頤和園藏藍釉白龍紋梅瓶頤和園所藏的這件藍釉白龍紋梅瓶,系元代景德鎮窯燒制。目前陶瓷界公認傳承有序的元代藍釉白龍紋梅瓶僅存世3件,除了此次展出的這件外,另兩件分別收藏於揚州博物館和法國吉美博物館。▲揚州博物館藏元代藍釉白龍紋梅瓶
  • 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元代色釉瓷的顛峰之作
    揚州博物館有件鎮館之寶——元代祭藍釉白龍紋梅瓶。1976年,揚州機械廠工人朱立恆思前想後,還是決定把珍藏了幾代的一個大瓷瓶拿到文物商店,討價還價後,賣了18塊錢。他隱約知道這是個值錢的寶貝,但他不知道,後來一家法國博物館開出了40億的天價。
  • 稀品——青花纏枝牡丹花卉紋梅瓶
    青花牡丹紋梅瓶 小口圓唇,短頸,豐肩,收腹,器身至上而下繪五層紋飾。豐肩向下緩收至足,足微撇。肩上覆蓮瓣紋,內繪八寶紋,腹部繪纏枝牡丹,下腹繪仰蓮瓣紋。整件器物層次多,紋飾滿,釉色青白,青花發色濃鬱,胎質潔白溫潤,做工精細,略含青,玉質感強整體紋飾勻稱分布。
  • 明宣德青花海水白龍紋扁壺
    青花海水白龍紋扁壺,高45.3釐米,口徑7.8釐米,足徑14.5釐米。 壺圓口,口邊微外侈,長頸自上而下漸闊,扁圓式腹,橢圓形淺圈足。通體青花為飾,壺口及頸部繪卷草紋和纏枝蓮紋各一周。腹部為青花留白海水龍紋,一條矯健威猛的白龍在蒼茫無際的大海中遨遊,白龍回首曲體,鬚髮飄揚,四肢伸張,呼之欲出。
  • 元代祭紅釉白龍紋梅瓶
    2011年6月1日,一件清雍正年祭紅釉梅瓶便以506萬高價成交;2014年6月29日 ,已經祭紅釉玉壺春瓶也拍到了207萬。幾年過去,藝術品交易市場上的祭紅釉精品瓷愈發稀少,市值也在不斷上升。近日,深圳市天元文化有幸徵集到了一對祭紅釉白龍紋梅瓶。如上圖所示,此對梅瓶高59cm,底徑為16cm,口徑為6.5cm,有蓋,蓋上有珠鈕,圓腹,自上而下逐漸收斂,圈足。
  • 宣德青花花鳥紋梅瓶鑑賞
    梅瓶多以小口、短頸、豐肩、瘦低、圈足的造型,以口小能插梅枝而得名。青花瓷器大體可以分為三種,青花加彩時期、青白釉青花時期和至正型青花時期。青花瓷標本少,特別是帶有紀年銘的實物標本更少。古代瓷器市場以大件青花瓷最為名貴。歷代瓷器以小件為精,古代青花瓷以越大越精為準。
  • 青花三爪龍紋梅瓶
    我的藏品:元青花三爪龍紋小口梅瓶,高三十點五釐,足徑十點三釐米,器型規整,紋飾畫藝精到,青花鐵斑沉跡明顯,釉面及釉色微青有玉質感。三爪龍紋梅瓶正面圖像肩部紋飾圖像三爪龍紋梅瓶俯視圖像
  • 清 青花冰梅紋梅瓶
    清 青花冰梅紋梅瓶清 青花冰梅紋梅瓶青花施釉筆法流利嫻熟,梅花線描頗顯功力,家居擺放插花不可多得的到代佳品。
  • 令人震驚的元 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
    元 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元 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拍品唇口外侈,短頸,豐肩,鼓腹至下漸收,至底微外撇此梅瓶通體以青花描繪紋飾,自上而下層次分明,以纏枝牡丹為主體,呈帶狀分布於肩部及腹部,肩部短窄故紋飾巧雅,腹部闊大故花卉更為繁茂圓碩,枝蔓蜷曲纏繞,牡丹一仰一覆妍姿盛放。足脛處繪變形蓮瓣紋,花瓣內繪朵雲,並加飾圓圈,每片花瓣均用一道粗線和一道細線平行勾勒出輪廓,花瓣間不相連,留有一定空隙,盡見元青花特色。不同紋飾間以唐草紋或菱形紋相隔,構圖雖滿,但密而不亂,紋飾主次分明,視覺衝擊力極強。
  • 精品賞析 元末明初青花雲龍紋帶蓋梅瓶
    青花,是中國陶瓷史上繞不過去的一環。青花瓷生產於唐代,興盛於元代。元青花瓷器大改傳統瓷器含蓄內斂風格,以鮮明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簡明的快感。以其大氣豪邁的氣概和藝術原創精神,將青花繪畫藝術推向頂峰,確立了後世青花瓷的繁榮與長久不衰。因此流傳至今的元青花瓷器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與收藏價值。
  • 瓷器故事:細看相隔千萬裡的三個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今天分享的就是我奔赴千萬裡,親眼飽攬過的世間僅存3件的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去過揚州博物館的人都知道,那裡有個鎮館之寶——霽藍釉白龍紋梅瓶,獨據一間寬敞的展廳,同時還有3幅圖片,分別介紹了這世間僅存的3件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 國寶背後的故事:元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在中國眾多博物館中,揚州博物館算是比較特殊的一個,每一個博物館都有鎮館之寶,而揚州博物館裡面的卻有一件國寶在裡面,那就是元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釉色是霽藍釉,是獨特且漂亮的一種顏色。為什麼能值40億元,一是藝術價值非常高,代表了當時最高的藝術水平,二是這個國寶的存世量非常少,全世界只有12件,12件裡面圖中這樣的白龍紋飾的梅瓶只有3件。除了揚州博物館的這件,剩下兩個在巴黎的集美博物館和北京頤和園。而且剩下的兩件都有瑕疵,這件是最完美的。
  • 明永樂蘇麻離青料青花竹石芭蕉紋梅瓶
    明永樂蘇麻離青料青花竹石芭蕉紋梅瓶,,高41cm,底徑12.2cm。梅瓶肩飾正反連貫的如意雲紋,如意雲紋內繪折枝花卉。腹部主題紋飾繪竹石芭蕉,襯以坡地、花草,宛如園中小景。足部繪蓮瓣紋及卷枝紋各一周,蓮瓣內繪各種折枝花卉。蘇麻離青料是鄭和下西洋從西亞帶回的一種名貴顏料,在當時已經比黃金貴重,這種料彩被作為明代早期宮廷瓷器的專用料彩,由於其濃淡有致的成色和近似水墨畫的暈染效果一直被後世所稱道。
  • 青風瓷韻——元明青花瓷展
    青花留白龍紋梅瓶青花瓷佛塔青花人物紋八稜玉壺春瓶青花鶴頸瓶青花纏枝紋梅瓶青花「鬼谷子下山」旋紋束腰瓶青花八仙人物故事圖梅瓶青花蕉葉、梅、竹紋玉壺春瓶青花人物故事四方蓋罐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青花龍紋八稜梅瓶祭藍釉葵口十八羅漢盤青花龍紋僧帽壺
  • 元青花梅瓶你認識?
    元青花雲肩牡丹紋帶蓋梅瓶(「禮」字) 元青花雲肩牡丹紋帶蓋梅瓶以瓶蓋花苞鈕尖為中心,青花繪花苞脈弧線,外壁繪覆蓮紋一周,蓮瓣內填雲頭託垂珠紋。梅瓶主要紋飾大致分三段,腹部為主體紋飾繪纏枝牡丹紋一周;肩部繪四如意雲肩紋,內以海水紋地、藍地白花荷葉及荷花紋為飾,雲肩紋間以折枝靈芝紋;脛部仰蓮紋一周,蓮瓣內填繪變形花頭及垂珠紋。
  • 這個典故雖經典,可寄身的這隻元青花梅瓶卻一波三折
    先來瞅瞅這件文物元青花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空前絕後的歷史地位,而繪有人物故事題材的元青花更是稀世之寶。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燒制於元代中晚期,為景德鎮官窯出品。該梅瓶通體繪有各種青花紋飾,雖然紋飾層次多樣,但上下飾的西番蓮、雜寶、變形蓮瓣紋、垂珠紋等,都很好地為蕭何月下追韓信這個主體紋飾服務了
  • 元 青花孔雀牡丹帶蓋梅瓶1568萬
    在宋元明三朝,梅瓶為實用器皿,多為盛酒之用,故燒造同時必配瓷蓋,而清代則以之為陳設或插花之用,故不需燒造蓋子。其蓋式樣與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六個青花梅瓶當中的五個蓋子一致。其肩部裝飾孔雀穿牡丹花圖案,一面繪雄孔雀回首收翅,恰好落地的瞬間,另一面則是雌孔雀俯首翔飛,與雄孔雀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