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晚餐》是世界公認達文西的最著名的繪畫,與他的同一手筆《蒙娜麗莎》一樣經典,永遠流傳於世間。現在我們就來欣賞一下這幅世界名畫。
一
《最後的晚餐》以聖經故事為原型,描繪了耶穌和十二門徒共進最後一次晚餐的宗教故事。
根據《新約·馬可福音》記載:耶穌最後一次到耶路撒冷去過逾越節,猶太教祭司長陰謀在夜間逮捕他,但苦於無人帶路。這時耶穌的門徒猶大出賣了耶穌,猶太教祭司長就給了猶大30塊錢。到了逾越節那天,耶穌跟12個門徒共進最後一次晚餐,他對12個門徒說:「我實話告訴你們,你們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了!」12個門徒聞言後,或震驚、或憤怒、或激動、或緊張。《最後的晚餐》表現的就是這一時刻的緊張場面。
二
《最後的晚餐》是為米蘭聖瑪利亞修道院餐廳所畫的壁畫,取材於《聖經》中最重要的故事,也曾被達文西之前許多宗教畫家描繪過。但都不及達文西這幅畫重要。但在之前,所有的畫家對畫面藝術形象處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眾門徒圍繞耶穌,而把猶大與眾門徒隔開,處在孤立的一面。這些畫畫面浮脫,無法表現畫中複雜的人物心裡感情。而達文西則一改前人繪製「最後晚餐」圍桌而座的布局,而讓所有人物坐成成一排面向外,而耶穌座在最中間,使每個人物均具有充分的表現力,將每個人內心的波瀾傳神地表現出來。這所以是在眾多的宗教題材畫《最後的晚餐》中,這幅最出名、最重要的原因,也因此成為世界名畫中的經典之作。
三
畫中人物從左到右是:巴多羅買(Bartholomew)、小雅各(亞勒腓之子 / James, son of Alphaeus)、安德烈(Andrew)、叛徒猶大(Judas Iscariot)、西門彼得(伯多祿 / Simon Peter)、約翰(若望、John)、耶穌( Jesus)、多馬(多默 / Thomas)、大雅各(西庇太之子 / James, son of Zebedee)、腓力(Philip)、馬太(瑪竇 /Matthew)、達太(聖猶大 /Jude Thaddeus)、奮銳黨的西門(熱誠者西滿 / Simon the Zealot)。
沿著餐桌坐著十二個門徒,形成四組,耶穌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種悲傷的姿勢中攤開了雙手,示意門徒中有人出賣了他。
大多數門徒在激動中一躍而起,有的驚叫,有的憤慨,有的表白自己,而耶穌的形象卻是那麼的平靜。我們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輪廓襯託在背景牆的窗子裡,通過窗子,我們看見恬靜的景色,湛藍的天空猶如一隻光輪環繞在耶穌的頭上。
夾雜在人群中的叛徒猶大卻表現出不同的神態與動勢,他捂著錢袋,半傾著身軀,掩飾不住他內心的詭詐。耶穌的神態自若,更對比出猶大的卑劣品質。
達文西這幅畫,已揚棄了過去所有這一題材的表現缺點,從人物的活動、性格、情感和心理反應等特徵上,深化了故事的寓意性,通過耶穌與猶大的衝突反映出人類的正義與邪惡之間的對立。
畫家十分重視組織畫面的整體結構和透視,經過深思熟慮地推敲,他把一切透視線都集中在耶穌的頭部,其他的人物亦分為幾個組合,互相區別,又相互呼應。由於畫家注重人物心理狀態的外在表現形式,所以他才捕捉到了表達人物性格特徵的典型形象語言。
四
達文西創作《最後的晚餐》的過程,16世紀的小說家馬泰奧·班代洛有過親身的觀察,並留下詳細的記錄。馬泰奧·班代洛當時在米蘭的聖瑪利亞感恩教堂道明會修道院做見習修道士,他因此有機會親眼目睹李奧納多·達·文西在修道院的北牆上創作《左後的晚餐》。
根據班代洛的描述,達·文西一大早就爬上腳手架馬不停蹄地就開始工作。有時他會在那裡從早幹到晚,手裡一直都拿著畫筆。他畫個不停,常會忘記吃飯或喝水。有時候,他會連續幾天不碰畫筆,一天中有好幾個小時佇立在他的作品面前,雙臂交叉放在胸前,獨自一人用挑剔的眼光審視著畫中的人物。也看到過他在中午太陽最烈的時候,好像突然有急事要做一樣,放下手頭正在製作的黏土模具,離開韋奇奧宮直奔聖瑪利亞感恩教堂。他也不找個陰涼處休息片刻,就趕忙爬上腳手架,拿起畫筆在牆上塗上一兩筆,然後隨即轉身離開。
《最後的晚餐》大概是從左側開始畫起的。首先在修道院餐廳的牆上均勻地塗上一層灰泥,牆壁中間的灰泥要比旁邊的灰泥粗糙一些,因為這樣灰泥才能與覆於其上的漆層黏合得更加牢固。人們發現《最後的晚餐》草圖的痕跡,草圖是直接畫在灰泥之上的,「極為簡潔的紅線條,用流暢的畫筆描繪上去,按照他的布局勾畫出眾人的輪廓或外形。」繪上草圖之後再打上熟石膏粉或底子,頂層再塗上一層薄薄的鉛白色的底漆。
達·文西在創製《最後的晚餐》時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但正是因為他對繪畫的專注才使他終於完成這一傑作。
達·文西在繪製《最後的晚餐》的同時,還在裝飾某些房間(可能是貝婭特麗絲公爵夫人在斯福爾扎宮殿的房間)。工作期間,達文西與主公方面發生了不少衝突。公爵的秘書記錄了下來:「裝飾房間的那個畫家今天鬧出了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他因此憤然離開。」之所以會有這種事情發生,可能跟達文西糟糕的經濟狀況有關:「我非常煩惱,你本應該發現我很缺錢,而且……我不得不謀生,這使我只能中斷這項工作,參與到不太重要的事務中去,而不能繼續執行閣下您委託我的工作。」這項重要工作指的是《最後的晚餐》。
但對於《最後的晚餐》,由於達文西深入沉思,構思精巧,畫了四年還沒完成。寺中的修士不免厭煩,便去向米蘭大公嘮叨。大公把修士們的怨言轉告達文西,他辯護說,一個藝術家應有充分的時間工作,他並非是普通的工人,靈感有時是很使性的。他又謂圖中的人像很費心思,尤其是那不忠實的使徒「猶大」的像,寺中的那個僧侶的面相,其實頗可做「猶大」的模特兒……這幾句話把大公說得笑開了,而寺中的僧侶恐怕當真被萊奧納多把他畫成叛徒猶大之像,也就默然了。
五
《最後的晚餐》不僅在繪畫史上非常重要,在藝術史上也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最後的晚餐》不僅標誌著達·文西藝術成就的最高峰,也標誌著文藝復興藝術創造的成熟與偉大。
1817年,歌德發表在《藝術與古代》第1卷3期上的文章《論李奧納多·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詳細剖析了這篇畫作。歌德認為理解這幅畫的核心在於追問引起全部情節、使所有觀眾激動和喜愛的動機的中心事件。歌德再次用自然科學的觀察方法豐富了他的美學思想。對於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來說,具有決定意義的話是基督的句名言:「你們當中有一個人出賣了我!」接著,歌德用類似相面術的方法生動地描述了各個使徒之間不同的形象,用想像的人物對話來描摹他們不同的心理和性格。例如:猶大:「這是什麼意思?要出什麼事?」腓力:「主啊,我不是叛徒!你是知道的,你了解我這顆純潔的心,這可不是我!」達太:「這事我不是已經說過嗎?這不是我一直都在猜測的事嗎!」
沃爾夫林在《古典藝術》中,用專門的章節對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作了精彩的分析。沃爾夫林認為,達·文西在兩個方面打破了傳統。他取消了猶大獨處的位置,改變了約翰臥睡的姿態。
貢布裡希則在《文藝復興》一書中對達·文西進行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貢布裡希相信,達·文西從「繪畫科學」的研究出發,將「聖餐」場面作為一幕展開的啞劇進行了「實況」的模擬,以便描繪出「某種震驚的消息在一群人身上所產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