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由新浪讀書編輯部、專家評委與廣大網友共同參與、綜合評選的「新浪好書榜·2016年度十大好書」(以下簡稱2016新浪好書榜)隆重揭曉。入選十大好書的作品分別是《望春風》、《北鳶》、《繭》、《二手時間》、《統治與教育:從國民到公民》、《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納粹醫生》、《城:我與北京的八十年》、《世間已無陳金芳》、《塵土》(排名不分後)。另外馬家輝首部長篇《龍頭鳳尾》在網友投票結果中獲得「新浪好書榜·2016年度人氣獎」。
每到年末,類型豐富的年度榜單紛至沓來,權威性及公信力成為讀者檢驗書單質量的重要標準。好書評選,不僅要以專業負責的態度,為讀者篩選有品質、有深度的佳作,更應該將評選目光靠向大眾,既要保證榜單的質量,也要尋求必要的閱讀趣味、在更廣泛的讀者群體中得以推廣。新浪好書榜自2009年首度與讀者見面以來,一直秉承獨立評選的精神和「高品質、大眾化」評選的標準,以精準獨到的目光和數年的堅持,在業內業外都已形成具有一定影響的品牌,成為眾多閱讀領域的風向標。
榜單回望「故鄉」 展現文學溫度
「榜單的意義在於所蘊含的文學溫度,2016新浪好書榜的發布,更像是一場闊別許久的『還鄉之旅』,歲末之際,為讀者呈現別樣的溫情。」
縱觀此次榜單作品,「回望」與「故鄉」成為主題,頗具時代深意,獲得評委會及網友的一致好評。作為2016新浪好書榜的領銜作品,《望春風》借江南鄉村,微縮半個多世紀的鄉土中國,作者格非筆觸鄉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用文字串聯成「生命」的暗線。「被突然切斷的,其實並不是返鄉之路,而是對於生命之根的所有幻覺和記憶。」正如《望春風》所描述,近年來,新浪好書榜愈發關注叩問靈魂深處、審視時代的優秀作品,為當下「回望故鄉」的敘述者,延展出更多的可能。
2016年,80後作家張悅然攜《繭》回歸,備受矚目。暌違十年,這一次,她重回故土,追尋父輩的足跡,以80後一代人的視角穿透時代,挑戰歷史,抵達生命更深的層次,在榜單中別具一格,具有特殊的意義。另外,《北鳶》、《世間已無陳金芳》,都以極具典型的人物,定格下時代光景,從市場到口碑,均獲得了不錯的反響。
「除了收錄年度熱門作品,新浪好書榜同樣致力於發掘本土的優秀作家。」以東北城市為背景,描繪市井眾生相的作品《塵土》「爆冷」入圍,在2016新浪好書榜獨佔一席之地,引發關注。「某種意義上,這依然是一本關於『故鄉』的書。」資深媒體人丁楊評論稱,「小眾作家」賈行家筆下那些東北小城的芸芸眾生,有不少共性,也有各自鮮明的個性,遭遇不同結果也殊異,但字裡行間隱隱彌散的是日常的力量與現實的無力。
作品多元化 承載厚重歷史
此次2016新浪好書榜依舊注重適合大眾閱讀的優秀圖書,包容多元的趣味導向。旅居海外的學者徐賁的《統治與教育》,立足於文化批評,對國民教育提出新的思考,對中國的現實問題得出令人警醒的診斷。此外,許多蘊藏著厚重歷史的作品,成為榜單的獨特風景,如堪稱史詩巨著的《絲綢之路》,通過世界史的一個重要階段,敘述了人類文明的進程;而孔慶普的《城:我與北京的八十年》則以回憶錄的形式,詳盡記錄下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北京城市變遷史」;《納粹醫生》及《二手時間》,則是非虛構的代表力作,兩本書的作者都是通過訪談形式,親臨歷史,追溯特殊的時代。
據悉,新浪好書榜總榜評選結果,匯集了各大書城、網上書店及開卷銷售數據、讀書業界權威人士等意見綜合而成,與此同時,新浪好書榜開放了新浪微博線上投票,讓廣大網友參與好書評選。其中馬家輝首部長篇《龍頭鳳尾》在網友投票結果中獲得「2016年度新浪好書榜•人氣獎」。
新浪中國好書榜會一如既往,秉承面向大眾又保持品質的原則,同時力圖辦出自己的特色,區別於過於雷同的榜單,做到「有料有趣有品質」,將更多的好書推薦給廣大讀者。
微博大V 參與贈書 引領全民閱讀
除了為年度好書存檔,此次新浪好書榜更是首次集結大V力量,在微博上,通過贈書形式,為粉絲獻上獨特的#書適新年禮#,將高質量作品傳遞給更多讀者。
「讀書也像交友,一本好書會讓我們的心靈少一分孤獨,多一種愛。」著名作家麥家參與贈送《望春風》《北鳶》,並希望通過這個活動,傳遞對讀書人的愛。編劇史航攜《塵土》、作家馬伯庸則攜《北鳶》,為粉絲獻上他們的「年度最愛」。此外,盧思浩、蘇小懶、獨木舟等暢銷書作家的參與,更是拓寬格局,將新浪好書榜送至更多領域。
「新浪好書榜是一個極具權威的榜單。」馬伯庸表示,微博平臺為讀者與優質作品建構了橋梁,加大年度十大好書的曝光,是為「閱讀」升溫。「網友可以了解到更多優質、多元的文學作品,這是一次很好的契機。」
截至發稿前,#書適新年禮#話題閱讀量已達1045萬,討論量1.1萬,新浪好書榜所引領的微博全民閱讀行動,已全面開啟。
2016「新浪好書榜十大好書」頒獎詞:
《望春風》 格非 著 譯林出版社 2016年6月
憑藉《江南三部曲》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之後,作家格非新作筆觸回到故鄉,為普通人「作傳」。《望春風》以格非一貫優美講究的文字,如「清明上河圖」般展開江南鄉村的生活畫卷,更為中國農村半個多世紀的遭際衍變留下履印。這是作家對漸行漸遠的故鄉一次深情的回眸,也是為當下時代變遷中的紛繁與迷幻所做的駐足和反思。
《北鳶》 葛亮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6年10月
繼《朱雀》之後,作家葛亮的「中國三部曲」第二部《北鳶》再次書寫近現代歷史、家國興衰。葛亮首次追溯祖輩身世,將家族故事置於亂世流離、風雲際會的大時代中,以世家子弟的家學承傳、細緻入微的考據功夫,凝鍊成當代作家中罕見的絕美古典工筆,給讀者帶來生動立體的閱讀體驗。獨樹一幟的小說美學與歷史情懷,更令讀者對其未來有所期待。
《繭》 張悅然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6年7月
擺脫不了80後的標籤,依然與80後們的成長有關,張悅然最新長篇《繭》卻跳出了以往「青春文學」只注重個體內心的窠臼,筆觸延展到祖輩、父輩的恩怨糾葛,使作品增加了對歷史反思追問的厚度,令讀者耳目一新。作者既有溫婉細膩刻畫細節的文字功夫,又有廣闊縱深的視野延展,堪稱新一代作家邁向成熟的標誌性作品。
《二手時間》 [白俄羅斯]S.A. 阿列克謝耶維奇 著 呂寧思 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16年1月
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獲得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新作《二手時間》依然延續非虛構寫作,以口述採訪的形式,講述了蘇聯解體後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間的痛苦社會轉型中俄羅斯普通人的生活。被訪者不同側面的真實講述同時從宏觀和微觀上呈現出一個重大轉折的時代,作者擷取歷史中最為細小的馬賽克,卻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後蘇聯時代圖景。
《統治與教育:從國民到公民》 徐賁 著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6年1月
徐賁近年來的寫作,有一個很突出的、反覆出現的主題,即公民教育與公共生活的建構。《統治與教育》系最新出版「徐賁文集」中的一部,仍然延續了如此思路。所不同的是,這一次更系統,更有歷史感,並從歷史與政治哲學的雙重視角,深入探討了統治與教育、政體與國民之間的關係。更為可貴的是,徐賁的文字深入淺出、條縷清晰,為讀者貢獻了一部政治哲學核心命題的通俗讀本。
《絲綢之路》[英]彼得•弗蘭科潘 著 邵旭東、孫芳 譯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6年10月
一部包羅萬象的史詩巨著,作者以絲綢之路為主線,突破以往「歐洲中心」的視角,以全新角度、「多線程史觀」觀察和描述人類的歷史,展現了被近現代以來的歷史敘事有意無意間遮蔽、忽略、歪曲的歷史風光。作者表達了「絲綢之路的歷史就是一部濃縮的世界史,絲綢之路就是人類文明最耀眼的舞臺。它不僅塑造了人類的過去,更將主宰世界的未來。」
《納粹醫生》[美]羅伯特•傑伊•利夫頓 著 王毅、劉偉 譯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16年10月
揭露和譴責納粹惡行的書並不鮮見,《納粹醫生》視角獨特,通過對服務於納粹集中營的醫生們的訪談,探尋他們的心理世界,試圖回答「為什麼普通人會變得邪惡」以及產生這種變化的環境。值得回味的是,邪惡被合理化、甚至崇高化的危險,並不僅僅存在於某個特定年代的特殊群體,以縱深的歷史眼光審視,只要人性的弱點存在,這樣的思索與警示就永遠不會過時。
《城:我與北京的八十年》 孔慶普 著 東方出版社 2016年5月
孔慶普老先生是北大土木系科班出身,大半生從事北京城市建設相關工作。這部文字樸實無華、情感克制內斂的回憶錄不僅留下了個人記憶,更從工作的角度、以翔實細緻的第一手資料提供了一部長達半個世紀的「北京城市變遷史」。無論是時代更迭中的個人命運起伏、還是對一座古老都市在現代化過程中變革的見證,這樣的個人史都彌足珍貴。
《世間已無陳金芳》 石一楓 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16年1月
石一楓的中短篇寫作近年嶄露頭角、反響不俗。以《世間已無陳金芳》為代表的作品,用精準利索的文字,描繪了當下都市青年們的生活狀態與精神世界,入木三分地刻畫了近十幾年人們在這個光怪陸離的時代的奮鬥掙扎與困頓迷茫。幽默詼諧的京味兒語言、亦莊亦諧的敘述風格運用得恰到好處,也使「京味兒文學」有了新生代的傳承。
《塵土》 賈行家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6年10月
網絡時代為「業餘選手」提供了展示的舞臺,賈行家就是這樣一個被讀者驚呼「來者不善」的「文壇外高手」。其或長或短的文字最初發表於網絡,不張揚、不喧囂,卻以獨特的質地引起讀者注意。散文結集《塵土》以哈爾濱等東北城市為背景,描畫普通人的運命與市井百態,以看似不動聲色的平靜,「單刀入陣」,直擊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