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會不會有福報,其實從他的日常言行就看得出來。經常做善事的人,他們的福報不會差,而經常為惡的人,他們的福報也在被慢慢消耗。人們都希望自己有福報,但是按照佛學的觀點,人的福報是有定數的,福報來臨的時候也有祥兆。
佛教認為人的每一個行為都會產生一個果報。行為有好有壞,果報也就有好有壞,而行為都是來自內心的想法。
佛學最講究修心,它認為如果一個人期望自己有福報,心要誠,行要正。心誠不是自欺欺人的誠意,是發自內心深處的覺悟。
其實在佛教中,福報的徵兆主要有兩點:一是自省改過,二是行善好施。
01時常自省,及時改過
佛云:「眾生皆苦,孰能無過。」在這艱苦的世間,世人難免會犯下錯誤。對待錯誤,人們常常會有兩種心態,一是知錯不改,二是知錯就改。
常言道:「知錯就改,善莫大焉。」這就是說對待錯誤要及時改正,這才是積累善行。
佛學認為改過實際上是在修正自己的內心,虔誠的改過更會增加一個人的福報,其實改過也包含了放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