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戲劇《十八羅漢圖》將在兩岸巡演 展現京昆新美學

2020-12-10 臺灣頻道

新華社臺北1月30日電(記者劉斐 章利新)臺灣傳統藝術中心下轄國光劇團創作的戲劇作品《十八羅漢圖》,將自3月起在海峽兩岸多地巡演,為觀眾展現臺灣京昆新美學。

30日,《十八羅漢圖》演出暨新書發表會在臺北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該劇將於3月在臺灣戲曲中心率先登臺演出,4月將赴上海大劇院進行島外首演,然後於6月在臺灣新竹、臺南進行巡迴演出。

臺灣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表示,《十八羅漢圖》代表了臺灣人文新美學的重要飛躍,印證了京劇在臺灣呈現的當代價值。該劇跳出傳統京劇的思維,探討的是「何為藝術創作」。

「臺灣京昆新美學所提出的命題是,我們對於京劇的傳承,不僅是仿效臨摹前輩藝術家留下來的傳統遺產,而是要在創作過程中成為我們自己的樣子。」張育華說。

《十八羅漢圖》講述的是紫靈巖上,淨禾女尼從山澗救起一男童宇青,兩者圍繞畫作《十八羅漢圖》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該劇創造了「山上」清修的紫靈巖與「山下」喧囂的凝碧軒兩個對比的空間,透過曲折的故事,探討「藝術的真假」,由書畫品鑑的真假辨偽,引出本劇對於真假虛實變幻莫測的人生思索的主題。

劇中飾演「宇青」的溫宇航曾在位於北京的北方崑曲劇院從業逾十年,如今已在臺灣國光劇團工作近十年。他說,國光劇團每年都聘請大陸的戲曲表演藝術家來進行傳承交流,並在自主品牌意識的驅動下不斷創新發展京劇與崑曲藝術。

在溫宇航的眼中,臺灣的京昆新美學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劇本的文學化和精緻化,使文學性不如崑曲的京劇能夠在劇本上實現文學美學方面的飛躍;二是傳遞不同的人文關懷,通過「向內凝視」,發現自己的內心和本質,然後以表演展現出來;三是將青年觀眾喜歡的藝術元素有機地融化在舞臺上,儘管演員也是經過傳統的「四功五法」訓練,但在節奏和表達方式上卻不斷貼近年輕世代。

當日,國光劇團還發布了《十八羅漢圖:劇本及創作全紀錄》與《國光的品牌學》兩部新書,將舞臺稍縱即逝的演出瞬間轉化為文字與圖像共存,並與讀者分享該劇團打造「臺灣京昆新美學」之路。

臺灣國光劇團成立於1995年,以現代化、文學化為發展核心,導入企業管理經營思維,近年來陸續推出創新劇作《金鎖記》《百年戲樓》《水袖與胭脂》等,並與交響樂團合作推出新編京劇《快雪時晴》等跨界作品。 

(責編:燕勐、楊牧)

相關焦點

  • 詩詞入戲 京昆雙奏——臺灣劇團探索「京昆新美學」
    官方供圖中新網上海3月9日電 題:詩詞入戲 京昆雙奏——臺灣劇團探索「京昆新美學」作者 王笈2014年,由臺灣國光劇團帶來的「伶人三部曲」《孟小冬》《水袖與胭脂》《百年戲樓》在上海大劇院一氣呵成上演,奠定了其「京劇新美學」的風格,令大陸觀眾耳目一新。
  • 臺灣國光劇團攜兩部新劇開拓京昆未來式
    4月20日至21日,應上海大劇院之邀,國光劇團將以「京昆·未來式」為題,帶來實驗京昆文學劇場《天上人間 李後主》及建團20後年所創新編大戲《十八羅漢圖》,這也是兩臺大戲首次在寶島之外上演。《天上人間 李後主》劇照在3月7日的發布會上,兩部作品的主演扮裝出席,展示了劇中人物造型。
  • 這個臺灣劇團總能引起話題,近作大陸首演又讓觀眾「沒想到」
    4月20日、21日,臺灣國光劇團應上海大劇院之邀,以「京昆·未來式」為題,分別帶來詩詞入戲的實驗京昆文學劇場《天上人間 李後主》及曾以「未來性」獲「臺新藝術獎」年度五大作品榮譽的《十八羅漢圖》,這也是兩臺大戲首次在寶島之外上演。
  • 把傳統戲曲做出標識度,臺灣國光劇團是怎麼做的?
    上周末,臺灣國光劇團在上海大劇院一連帶來兩場實驗京昆文學劇場《天上人間李後主》和《十八羅漢圖》,全新的呈現方式讓不少觀眾感嘆顛覆了傳統戲曲的觀劇體驗。昨天,國光劇團又在大劇院開了研討會,聽取大陸專家對國光的建議和意見。
  • 臺灣國光劇團:又一次成功的「勾引」之後
    國光劇團「京昆·未來式」《十八羅漢圖》品畫會 本文攝影:齊琦要理解國光劇團,先要理解它的地域性。有人說:國光的演員參差不齊,連湊一排整齊的龍套都難。殊不知,整個臺灣文藝始終沒有擺脫過藝術人才來源匱乏的困境。人口基數,藝術普及度,以及當局對藝術的投入,都和大陸不可同日而語,甚至可能不能和一個福建省相比。
  • 紀念梅葆玖逝世一周年 臺灣弟子魏海敏將巡演兩岸
    新華社北京2月15日電(記者白瀛)為紀念梅葆玖逝世一周年,其臺灣弟子魏海敏將於4月起在海峽兩岸舉行《在梅邊·九歌》「曲集」巡演,精選《天女散花》《西施》《生死恨》《太真外傳》《霸王別姬》《宇宙鋒》《洛神》《穆桂英掛帥》8部梅派名劇中的代表性唱段,並收入崑曲《牡丹亭》選段。
  • 海峽兩岸文博會展現臺灣「生活美學」
    海峽兩岸文博會展現臺灣「生活美學」 2017-11-03 17:33參與互動    海峽兩岸文博會展現臺灣「生活美學」  新華社廈門11
  • 魏海敏將攜《金鎖記》《王熙鳳》 獻演上海東藝
    臺灣新美學京劇 映照滬京津  位於臺灣的國光劇團,因為環境的不同孕育出不同風貌的京劇,藝術總監王安祈強調:國光團隊重視整體美學,將京劇藝術視為當代創作,以文學筆法與視覺影像相互激發,追求「向內凝視」,因此魏海敏對劇中人王熙鳳、曹七巧的創造不是張揚潑辣,而是直探人性底層的內在剖析。
  • 國光劇團「伶人三部曲」詮釋臺灣京劇新美學
    上海大劇院連續三年推出的原創戲曲品牌 「京昆群英會」將在大修後再度回歸。4月12日至19日,來自臺灣的國光劇團將帶來系列新編京劇「伶人三部曲」,三部大戲《孟小冬》、《水袖與胭脂》、《百年戲樓》都是近5年來的新編原創作品。前天,「伶人三部曲」的編劇王安祈、導演李小平及臺灣梅派青衣第一人魏海敏一起來到上海。
  • 浙江京昆藝術中心戲曲晚會《國色天香》亮相第四屆曹禺文化周,14位「梅花獎」得主吹響戲劇集結號
    今年是戲劇大師曹禺先生誕辰110周年,今晚,由中國文聯和湖北省政府聯合在曹禺先生的故鄉——湖北潛江舉辦的第四屆(中國)潛江曹禺文化周就將正式在潛江大劇院開幕。本屆曹禺文化周以「經典曹禺、文化潛江」為主題,將舉辦重點文化類活動、演出類活動共21場。
  • 漳州市薌劇團《保嬰記》將赴臺巡演 交流情況表
    漳州市薌劇團《保嬰記》將赴臺巡演  3月18日,記者從漳州市薌劇團獲悉,漳州市薌劇團將於5月份再度赴臺巡演,此次巡演劇目為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的《保嬰記》。  漳州市薌劇團團長王文勝介紹,漳州市薌劇團赴臺巡演歷史迄今已有20年。薌劇與歌仔戲是同根同源的姐妹花,故而漳州市薌劇團赴臺的演出備受關注。
  • 京昆「遇」宋詞 趙氏孤兒有「新解」
    新編京昆大戲/官方供圖  中新網上海新聞3月4日電 (王笈)記者4日獲悉,臺北新劇團團長李寶春將於今年4月攜團造訪大陸,帶來新老戲《趙氏孤兒》新結局和新編京昆大戲《清輝朗照》兩部大戲。  據了解,新編京昆大戲《清輝朗照》是李寶春繼《知己》《京昆戲說長生殿》後的又一京昆力作。該戲揉合了細膩宛轉的崑曲和明快揮灑的京劇,呈現了李清照回憶與現實的衝撞、愛恨交織的纏綿拉扯。
  • 臺灣京劇名家魏海敏受聘上海戲劇學院客座教授
    10月13日,臺灣京劇名家魏海敏(右三)受聘為上海戲劇學院客座教授。她長期堅持藝術創新,挑戰不同表演形式,演出劇目近200部,是臺灣「京劇新美學」的靈魂人物。  魏海敏享有國際聲譽,獲獎無數,曾兩次榮獲臺灣文藝最高獎和金曲獎,也是臺灣唯一的中國戲劇梅花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主角獎得主,1996年獲頒「世界十大傑出青年」,是第一位華人女性獲獎者。
  • 臺灣唯一戲曲科班如何栽培京昆新秀?
    70載風雨兼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簡稱臺灣京劇團)作為全台歷史最悠久、唯一的傳統戲曲學府附設京劇團,不僅肩負起培養京劇科班人才的重任,還於近年改名「臺灣京崑劇團」並演出崑曲大戲,在海峽兩岸引發迴響。臺灣京崑劇團新編崑劇《蔡文姬》劇照。
  • 王珮瑜京昆演音會《亂彈三月》:「瑜老闆」對京劇的又一次探索
    第二屆天橋·華人春天藝術節將於2017年3至5月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舉辦。屆時,兩岸三地及海外華人藝術家的頂尖作品將匯集天橋。上海張軍崑曲藝術中心帶來的當代崑曲《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傳世名篇《春江花月夜》首次戲劇化呈現。王珮瑜京昆演音會《亂彈三月》是「瑜老闆」對京劇藝術溫和改革與積極保守的探索,也是傳統藝術的當代化演繹的探索。
  • 臺灣木偶戲走進大陸校園巡演 兩岸藝人共話傳承
    中新網福建南安5月27日電 (陳龍山)27日,2019年臺灣木偶戲校園巡演首場演出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宣化小學上演,來自金門傀儡戲劇團通過講解和表演相結合的形式,為學生們獻上一場別開生面的木偶戲表演。在當天的巡演上,該劇團兩名成員為師生們展示這一精彩劇目,進一步展現木偶戲的藝術性和技巧性。《風獅爺傳奇》木偶戲劇目展現木偶戲的藝術性和技巧性。 陳龍山 攝「《風獅爺傳奇》是以金門獨特的風獅爺文化為背景故事,結合金門在地特色進行演繹。」蔡遠進表示,通過該劇目的演出,能夠進一步啟發學生們的想像力,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 國光劇團帶來"京劇新美學" 在劇場呈現電影運鏡
    東方網3月11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4月12日至19日,頗受好評的「京昆群英會」將回歸上海大劇院,來自寶島臺灣的國光劇團作為此次唯一的戲曲表演團體,同時帶來連續五年精心打磨的系列新編京劇「伶人三部曲」(《孟小冬》、《水袖與胭脂》、《百年戲樓》)。
  • 臺灣京劇名家李寶春
    上個月在大陸多個城市巡演,憑藉唱腔、唱詞、程式、舞臺呈現等層面的創新突破,讓觀眾看到不一樣的傳統之美。  此次「李寶春精演新老戲」,不僅是精品重演,亦是臺北新劇團新秀們的成果展現。改編自郭啟宏同名話劇的《知己》一劇,二人將和李寶春一起演繹京昆合體。  與李寶春合作演過三十多出「新老戲」,楊燕毅稱,老年人能感受到京劇的原汁原味,年輕人則發現新元素,這便是「新老戲」的魅力,這是一種傳承,也是開創。  今年7月,原班演員將赴上海演出。兩岸新生力量融洽坦誠地交流著,楊燕毅期待他們為傳統藝術注入新活力。
  • 通訊:廈門文博會展現臺灣文創「生活美學」
    中新社廈門10月26日電 題:廈門文博會展現臺灣文創「生活美學」  中新社記者 陳悅  正在此間舉行的第六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上,近千家參展臺灣企業帶來的各種文創產品令眾多參會企業和觀展民眾流連忘返。
  • 臺灣京崑劇團廈門演繹《蔡文姬》 盼兩岸共傳崑劇之美
    臺灣京崑劇團廈門演繹《蔡文姬》 盼兩岸共傳崑劇之美 2018-03  將於17日晚在廈門閩南大戲院演出的《蔡文姬》,是臺灣著名學者曾永義攜臺灣京崑劇團結合經典改編的新劇。繼去年10月在大陸完成該劇首演後,這是已有54年歷史的京崑劇團,第二次攜該劇來大陸演出。  臺灣京崑劇團是臺灣地區迄今歷史最悠久的京崑劇團,兼擅京劇和崑劇。成長於此的曾憲壽很為傳統的傳承而自豪。  他告訴記者,其實臺灣地區戲曲傳承還是以傳統教學方式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