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合唱團)交響曲》答辯與解析
第一題:
請簡要介紹本課作品《第九(合唱)交響曲》的作者。
【參考答案】
本課的作者是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1827)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從古典主義時期到浪漫主義時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稱為「樂聖」。他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是一位頗具創造性的作曲家、音樂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與海頓、莫扎特一起被後人稱為「維也納三傑」。
貝多芬的人生經歷也是十分坎坷。他出生在德國波恩,祖籍佛蘭德。自幼跟從父親學習音樂,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華,八歲便開始登臺演出。十七歲那年,波恩宮廷資助他去維也納,也就是在這時與莫扎特有了短暫接觸。1792年,經過海頓的指引,再次到音樂之都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
他從1796年26歲時開始感到聽覺日漸衰弱,直到1801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在這樣一個精神危機發展到頂峰的時候,貝多芬以堅強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難他開始創作他的樂觀主義的第三「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誌著貝多芬的精神的轉機,同時也標誌著他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貝多芬於1827年3月26日在維也納辭世。
貝多芬的作品《第九合唱交響曲》、《第五命運交響曲》、《第六田園交響曲》、《第三英雄交響曲》、《第三、第四、第五皇帝鋼琴協奏曲》、《月光曲》、《悲愴鋼琴奏鳴曲》、《莊嚴彌撒曲》等,這些都是擺脫古典主義、展現自由、熱情奔放的美麗樂章。
第二題:
你認為《第九(合唱)交響曲》這首作品的重點是什麼?教學過程中怎麼體現的?
【參考答案】
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特點本科的教學重點是欣賞作品,感受作品第四樂章的風格特點,體會貝多芬創作的意境和內涵。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採用聽辨《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主題旋律,小組合作探討第四樂章的主題旋律特點,學生討論得出自己的結論,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可以總結:《歡樂頌》是一首4/4拍,G大調的樂曲,結構規整,分為四個樂句,具有典型的起承轉合的特徵,音樂語言精煉概括,音域只用一個8度,旋律行進主要運用具有強烈力度感的上行級進和下行級進的對置,配合著鏗鏘有力、富有動感的節奏,形成了不可阻擋的氣勢,是由詞採用德國詩人席勒的同名詩,加入了人聲而成的世界著名的樂曲。在講授完曲調特徵後,再讓學生聽辨完主題旋律,嘗試演唱《歡樂頌》的旋律,加深對樂曲的印象,鞏固對曲調的分析和理解。
以上就是初中音樂《第九(合唱)交響曲》答辯題目及解析,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更多招教面試資料可查看中公教師網-教師招聘面試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 · 關注QQ公眾號教育雜談,
回復「我要過面試」下載試講教案(含音頻)+說課+答辯+結構化資料
關注QQ公眾號:教育雜談,獲取教師考試資訊!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