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澍雨丨Yin Shuyu
1974年生,河北霸州人。1994年畢業於河北輕工業學校陶瓷美術專業;2000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花鳥畫專業,獲學士學位;2005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碩士學位;201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造型藝術研究所,獲博士學位。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美術觀察》欄目主持,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Yin Shuyu
Born in 1974, a native of Bazhou, Hebei. He graduated from Hebei Light Industry School with a major in ceramic art in 1994; graduated from the Chinese Painting Department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with a bachelor's degree in 2000; graduated from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with a master's degree in 2005; graduated from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2011 Art Institute, received a doctorate. He is currently an associate researcher of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 the host of the "Art Observation" column, and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Artists Association.
陰澍雨 櫻桃 紙本水墨 130×65cm 2013
作為70後藝術家的代表,生於華北燕趙之地的陰澍雨曾負笈求學於南北兩大美院,多年來一直堅持以藝術創作為先導,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互補共進。他堅守著中國畫的正脈,秉承了明清以來的文人畫傳統,江南煙雨的溫潤,北國茂林的雄強都滋養了他。因此他的作品看似簡淡疏率,實則精緻典雅,每一筆都折射出勁健的筆力,散發著飄逸的墨彩。陰澍雨在寫意花鳥畫與當代文化價值語境的結合上,做了大量成功的探索,他的作品堪稱是當代寫意花鳥創作的範例,在傳統的根基上表達出新時代的意趣。
陰澍雨 春雨組畫 紙本水墨 134x40釐米 2014
在中國花鳥畫壇,陰澍雨是近年備受矚目的青年翹楚。其一路從學名校名師,學養傳承交融南北風骨、剛柔併兼。他循主流正道研精究微,修習傳統,畫路作風端然雅正,並以領悟深透的「寫意精神」切實踐行「在繼承中創造」。其創新進取之得,尤見於那些未入古典譜式卻以純正筆法從容寫來的山花野草。他個性鮮明的寫意花鳥畫作,筆致參差快暢,墨色清新和潤,一招一式既扣合丹青文脈又透著用心感悟的盎然生機,以至格度雍容雅逸、意趣簡淡明澈、興味悠長雋永。
——呂品田 (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節選自《中國美術館青年藝術家收藏展推薦辭》
陰澍雨 茴香 紙本水墨 69x46釐米 2016
陰澍雨 高冠大如鬥 紙本水墨 57×48釐米 2017
陰澍雨的專業基礎比較全面紮實,尤其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及各方面的綜合素養做得都不錯。宋元的傳統是他一個很重要的基礎,然後就是明清以來寫意畫傳統。這個傳統的發展受到詩、書、畫、印合流的影響,澍雨在這些綜合素質方面都比較重視。對於歷代中國畫,尤其是花鳥畫的筆墨結構的演變,他做過一些細緻研究,這個研究對他來說非常重要。對於自己如何把握技與道的關係,如何把這個眼中之竹變成胸中之竹,他是有具體的手段和具體的法則指導自己去做的。所以說他的寫生,你一看,既有生活、大自然的生動,又從對象當中找到了傳統的理法作為支撐,能處理好一些規範的技法和實際景物的關係,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是非常具體化的,而不是空的。我覺得能夠在澍雨的畫上看出傳統筆墨的嚴謹、到位,就像蘇東坡所說「始知真放本精微」,那麼這個「真放」與「精微」的關係實際上是中國畫寫意精神的一個核心思想。
張立辰(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節選自《「一雨成秋——李一、陰澍雨書畫展座談會」紀要》
陰澍雨 沂山風物組畫 紙本水墨 57×47cm 2015 -2017
陰澍雨 沂山風物組畫 紙本水墨 57×47cm 2015 -2017
澍雨的畫是基於書法的原理,他是以筆法來帶動墨法的。我們看他的畫,寫意的尺度掌握得非常合適,就是他所有墨色的變化都是在可控的範圍內,而這個可控就是他那個書法的筆跡性的、軌跡性的表現,他從來不做過多的所謂過於率意的,筆法之外的墨色呈現。澍雨的花鳥畫也是一種內美的體現,他不強調外在的形式,雖然他有大幅的,但是他那種作風的樸實、那種嚴謹都能夠體現出一種內美的風格。
牛克誠(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
節選自《「一雨成秋——李一、陰澍雨書畫展座談會」紀要》
陰澍雨 濰縣蘿蔔 70×47釐米 紙本水墨 2017
陰澍雨 新秋露早 80 x46釐米 紙本水墨 2017
陰澍雨更將寫生的觸鬚伸向日常的生活,由此進一步擴大了寫生的範疇,並在平靜如水的畫面氛圍中,娓娓傳達出某種安寧舒緩的詩意情愫。還有一些作品則更具意義,既反映出陰澍雨從「眼中的自然」到「胸中的自然」的轉化過程,也反映出畫家從「胸中自然」落實為「筆底自然」的純化提升。這些作品已非停留於花鳥外在形貌表述的層面,而是跳出古今諸家的拘囿,從構圖、章法、筆墨等諸多層面上探究花鳥畫藝術的形式變革和觀念轉型,並立基於個性化的方式,去實現「空間」、「開闔」、「虛實」、「氣息」等概念上的新知生成,由此而具有了更多的現代構成性的意味,部分地結構出個人性的語言與形式。
——趙 力(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節選自《一花一世界 一沙一天堂——評陰澍雨的花鳥畫創作》
陰澍雨 佳味 紙本水墨 57×48釐米 2017
陰澍雨 夜半蟲鳴集 紙本水墨 29×21釐米 2018
陰澍雨的繪畫是詩意的繪畫,也是「寫心」的繪畫。陰澍雨是張立辰先生的高足,他的詩書畫修養也非常深厚。蘇東坡說,「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李公麟他自稱「吾為畫,如騷人賦詩,吟詠情性而已」。這和孫過庭的論書的觀點是接近的。石濤說:「夫畫者,從於心者也。」張庚說:「畫與書一源,亦心畫也。」都把繪畫歸結為「寫心」的藝術。我覺得陰澍雨把握了這一點,他的繪畫也是寫他的心靈的,他的畫跡也是他的心境。澍雨的畫就像蘇軾講的「天工與清新」,「天工」就是自然,自然清新、格調高雅。而且他的筆墨本身就有詩的韻味,我覺得只要把握著這個「寫心」的精神,還有相應的筆墨技法,即使不在畫面上題詩,也可能富有詩的韻味。如果說缺乏「寫心」的精神和相應的技法,即使在畫面題詩,也不會產生詩的聯想。李一的書法和陰澍雨的繪畫組合在一起,可以說是珠聯璧合、錦上添花,而且都是「寫心」的藝術。
——王鏞(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華書畫家》主編)
節選自《「一雨成秋——李一、陰澍雨書畫展座談會」紀要》
陰澍雨 夜半蟲鳴集 紙本水墨 29×21釐米 2018
陰澍雨 春蔭 70×35cm 紙本水墨 2020年
因有感於世紀性的墨戲類文人畫泛濫,畫家專業能力減弱,張大千曾倡導「畫家之畫」:「作為一個繪畫專業者,要忠實於藝術,不能妄圖名利;不應只學『文人畫』的墨戲,而要學『畫家之畫』,打下各方面的紮實功底。首先須具有書法功力,才善於掌握骨法用筆,這是中國畫的基礎」。以澍雨繪畫之追求論,他的對宋代院畫的研習,他的書法功底,他對寫意畫的繼承從林良入手,再結合陳淳而創造,應當在「畫家之畫」與學人之畫中創造自我的境界。澍雨之畫,既可展示大千造化造物之「生」,亦可呈現筆墨之變人工之奇;既可破流行寫意之陳舊套路,亦可樹自我標高之個性風格。澍雨集中國傳統繪畫文院之長,舍戾行之短而自出手眼,為正在探索前路的水墨寫意繪畫開啟了有益的啟示。
——林木(四川大學教授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
節選《集文院之長,舍戾行之短——陰澍雨寫意花鳥之獨特探索》
陰澍雨 生意 70×35cm 紙本水墨 2020年
陰澍雨 霜晚 70×35cm 紙本水墨 2020年
澍雨君研藝理,精繪事,於畫之源流深有研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論文為學界推重。其創作筆墨精到、色彩合諧、意態從容、格調典雅,亦為同道稱讚也。今觀其箑扇扇新作,於各式扇形畫暗香疏影、和露臨風、清暉映竹、東籬黃菊、凌波仙子、國色擁翠、秋蛾夏蝶、山花草蟲,下筆躍然紙上,可謂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筆情墨趣,悅目賞心,真快我心矣哉!澍雨君年富力強,持藝舟之雙楫,承傳統之正脈,以一己之感悟,寫時代之新篇,可嘉可佩,前途無量也。
——李一(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美術觀察主編)
節選自《澍雨箑扇序》
陰澍雨 相語 70×35cm 紙本水墨 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