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學佛,只知道一味的誦經拜佛,並不知道要按照學佛人的要求去做。平時口念彌陀,遇到困難時,呼天搶地。甚至遇到事情,愚痴到自己不想辦法解決,只是一味的求佛保佑,希望佛慈悲救苦救難。這種人,其實是學佛走錯了路造成的。
真正學佛,學的是佛的精神,學的是佛的智慧,學的是佛的堅韌不拔的毅力。如果你只是一味的求佛,最後只會一無所得,反而會變得更加的愚痴,切記切記
學佛以後,會出現許多的狀態,其中正確的狀態,都是積極的,陽光的。有些人不明白學佛究竟怎樣才算是走對了路,下面,就與大家分享一下,如果你學佛,有這三大特徵,恭喜你,你走對了路!
一、學佛以後,感覺自己充滿了智慧。
作為學佛的人,誦經念咒是必修之課,不論是哪一宗哪一派,都有相應的佛經來進行指導。然後學佛的人,才會有所依傍。佛陀為了讓人們正確地修行,就講了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現在身處末世,各種思想層出不窮,真正能做到這四依法的,已經是少之又少。但是作為四依法裡面的重中之重「依法不依人」,至少學佛的人是要做到,才算是真正的修行人。如此,就要深入經藏,讓自己有辨別是與非的能力。
如果你平時對事物有了自己的見地,並且都是善良的,都是依止佛經的,恭喜你,你學佛走對了路。遇到事情,你不會人云亦云,即使遇到困難,自己也會想辦法去解決,而不是坐以待斃,甚至是求佛保佑消災消難。
一個人有了智慧,就會真正認識到,佛只是講出了修行的奧秘,佛也只是一個普通人,並且,講出的佛法,只是讓人們在遇到任何困難,都有自己的解決方法。他並不是磨滅你的思想,讓你做一個什麼都不會的廢人。而是讓你在事物中,幫到別人,提升自我。
二、學佛以後,心地變得更加慈善。
佛教講究行善積德,其目的就是讓人在任何時候,都安心、坦然。有的人以為學佛後,就會擁有無量福德,其實,真正的無量福德,都要靠自己去修。佛教中很注重因果,主要目的就是讓人能認識到,做壞事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樣的惡果,從而讓人發自內心地去行善積德。在行善積德的過程中,才能積累無量福德。
這個世間,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種東西,必然會影響到與它有聯繫的任何東西。學佛也是如此。
因為學佛不僅僅是從外在戒掉人的一些不良習慣,還要一個人,學會從內心來改變自己。一旦發生改變,他的改觀將非常大。從最開始,他就會逐漸變得慈善,助人為樂。
佛教中講修行有六度,也就是六波羅蜜。第一個就是布施。布施雖然能讓人失去自己的一些財物,或者是與人分享自己對佛經的領悟,但是其內心,會真正地覺得,這樣做,才是最幸福的。長此以往,他影響的,不僅僅只是自己一個人,也會帶動周圍的人,與他一起行善積德。
所以修行,並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當你學佛一段時間,回過頭來看看自己,對比自己的以前,如果你的心地變得更加慈善,恭喜你,你走的路是對的。
三、學佛以後,內心越來越清淨。
人之所以煩惱,就是因為人無法控制自己的心念。無論在快樂時,或是痛苦時。在快樂時還要好些,特別是在痛苦時,他都認識不到,人的痛苦,都是因為人的心念所引起,只要將心念改變過來,認識事物的方法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此,他將很容易地走出痛苦。
佛陀講法將到了一個關於般若的問題,所謂的般若,也就是智慧。佛陀講般若法,用去了他二十二年的時間,足見般若所涵蓋的內容之廣,內涵之深。但是無論它的內涵有多深,無非就是讓人能得到真正的清淨。
真正學佛的人,就是能認識到這一點。因為真正學佛,不是看你誦了多少經,念了多少佛,打了多少禪坐,而是看你是否真正地領悟佛陀的用意,降伏其心,使其清淨。佛教中有句話說:誦經三千部,曹溪一句無。意思就是這樣。只有真正明白了佛經的內涵,才能拋棄各種無名愚痴,明心見性。
所以,愚人求佛不求心,聖人求心不求佛。真正能做到這樣,你的內心只會越來越清淨。能做到這樣,證明你走的路,是對的。
學佛以後,會出現許許多多的狀態,一個個的特徵,都要自己去辨別。如果無法辨別,不妨將它們都放下。其實,真正能放下各種狀態,也是一種智慧。
學佛的人,自然會有很多福報,但是如果過分地享受這些福報,自心沒有發生變化,對佛法的領悟沒有任何改變,就是在不斷地消耗自己的福報。最終也會耗盡福報,同時導致自己一無所得。所以,學佛的人,要經常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佛陀的那些要求。即使進展很慢,總也比一無所得要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