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雕《香香》
《永志銘心》銅雕——廈門烈士陵園《解放廈門》組雕局部
不鏽鋼烤漆雕塑《相戀呈盈》
瓷雕《專注》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展。
《鼓浪盈花》——2017年金磚峰會國宴擺桌設計。
2017年12月做的行為藝術作品《奧丁回澳頭了嗎?》。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林春回尤溪給大伯做塑像。(林年菁攝)
●三明日報記者 王長達
【人物名片】
林春,雕塑家,廈門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福建省雕塑學會副會長。1960年出生於永安,1980年考上浙江美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學院),是三明考入「國美」第一人;1985年畢業後在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任教。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林春是「廈門達達」現代藝術的主將之一,其作品和活動被編入國內外藝術史書;三十多年不斷探索,他的雕塑作品入選第八、九、十、十二屆全國美展,還多次赴法國、義大利、挪威、西班牙、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展出,並被收藏。
麒麟山下,列東大橋頭,那三隻白天鵝的「起飛」雕塑,1984年落成後一直是三明的城市名片。它的作者是雕塑大師李維祀(1937~2011年)。
「李維祀是我的啟蒙老師,在央美讀了8年的雕塑家。是李老師帶著我走上了藝術之路。」雕塑家、廈門大學藝術學院林春教授如是說。
林春的父親林年華是我市老攝影家,今年92歲。哥哥林平,也是攝影家,曾任市藝術館館長、研究員。端午節前夕,林春回三明探親,記者採訪了這位從三明走向世界的雕塑名家。
○雕塑大師李維祀的得意弟子
林年華1946年到1950年在永安師範藝術科就讀,是美術高才生,後來成為攝影記者、報紙美術編輯、群眾文藝工作者。受父親的影響,林春自幼愛畫畫,寫得一手漂亮的美術字,小學中學都是班級宣傳委員,負責出黑板報。
1972年,他與哥哥隨母親來到三明與父親林年華團聚。1974年,林年華調任三明群藝館副館長,與雕塑家李維祀共事。
李維祀,人稱「大老李」,遼寧黑山人,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中央美院雕塑系畢業,1970年從福州下放到建寧,之後到市群藝館,1982年調離三明,後任廈門大學藝術教育學院副院長。
「當年李維祀與我父親同一個辦公室,面對面。他天天畫素描、速寫,辦『美術培訓班』『美術創作組』,召集三明各縣繪畫人才準備全國美展,我就混跡其中。」林春回憶道。
當時林春跟著李老師到三鋼、寧化華僑農場、龍王潭(蛟湖)等廠礦鄉村寫生,給工人、農民畫素描,畫了數百張作品,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
○考進「國美」的三明第一人
1977年林春中學畢業,那時工農兵學員才有機會上大學,於是他就下鄉到中村回瑤林果場當知青。
忽如一夜春風來,1977年冬,恢復高考,林春與眾多同代人迎來了人生的轉機。但「文革「積澱了一大批學藝術的學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考上大學的是鳳毛麟角。
第一年林春報考福建師大,沒考上。1978年報考浙江美院,因生病落榜。他下定決心只考中央美院與浙江美院。1979年,浙美沒招生。1980年,兩校都開考,他考上了浙美。
「那是歪打正著。」林春說。
當時,林春先去央美考試。第一次坐火車出遠門,只帶了央美準考證。
考試,他發揮正常。考完後看到浙江美院也在這設考點,便想直接參考。考點老師說,可以。他連著給家裡發了兩份電報:「我在北京考浙美,速寄浙美準考證。」
沒有準考證、體檢表,考點老師說:「你先考吧。」「這隻有那個年代才可能,我沒有任何關係,是考場老師特準的,遇到貴人了!」林春感慨道。
筆試,林春很放鬆,素描、速寫、創作都很出彩。快要面試時,家裡託三明市群藝館館長老華送來了準考證,原來老華來北京開會,在上海停了一下,送得遲了。
巧的是,面試前一天,招待所上鋪住了一位白面書生,叫範景中,是浙美史論研究生,到央美為畢業論文查閱資料。林春就向範景中求教。當時浙美已進了幾批國外專業書,範景中剛看過,就介紹起了抽象雕塑家布朗庫西、亨利·摩爾,林春拿本子記下。面試時果然派上了用場。
考完後,林春與同考的上海考生順路到上海,在寶鋼醫院通過體檢,再把體檢表寄到浙美。
這一年,浙江美院招6名雕塑專業生,中央美院招11名。林春考了央美第13名,沒能錄取,結果等來了浙美通知書。他是第一位考進該校的三明籍考生,因考試素描畫得好,一入校就指任當班長。
○畢業論文及雕塑被《美術》刊發
林春說,當時李老師並沒有教他雕塑,但指導他一開始就要學「水平高」的。林春向李老師借了前蘇聯雕塑家梅爾庫羅夫的《雕塑家的筆記》自學,就此步入雕塑之門。他在回瑤當知青3年,那裡有古瓷窯,出產白粘土,每次回家他都扛回一麻袋白粘土,在家裡練習做頭像。
在浙江美院,林春打下了堅實的雕塑專業基礎。「質疑一切,獨立判斷」,浙美人不囿於傳統、反叛、敢於革新、求新求變的藝術觀,讓他深受影響。當時學校進了國外專業書籍,還有國外藝術期刊,他如饑似渴飽覽群書,積極了解思考當代藝術發展走向。
畢業時,他創作了具有禪境的現代派雕塑《老聃》,寫了畢業論文《藝術無有境談》,在《美術》雜誌發表。當年《美術》一般只刊登大家文章,林春就此嶄露頭角。後來《老聃》被收錄在尤倫斯出版的《中國當代藝術大事記》目錄圖表中。
1985年,林春畢業,正好廈大成立藝術學院。應恩師召喚,他來到廈大任教。
○「廈門達達」的主將
「生活本身即是藝術,無須升華,無須集中、提煉、提高。」這是林春在《藝術無有境談》中提出的藝術主張,也是他為之踐行的藝術思想。
到廈大後,他開始了行為藝術的實驗,創作了《紅布裹著的大海、沙灘、礁石、天穹》《大海是正方形》《我與海倫》《正方形裡的變化》等一系列與海行為觀念有關的作品。不久,他與黃永砯開始組織策劃「廈門達達」展事活動。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全國掀起一股革新藝術的浪潮,史稱「85新潮」藝術運動,全國各地自發湧現出近百個藝術家團體或個人,「廈門達達」異軍突起,一枝獨秀,成為其中的最強音。這個團體有18人,旗手是黃永砯,林春為組織中的二號人物。
挑戰傳統、突破常規,從1983年「廈門五人現代藝術展」到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大展」,「廈門達達」成員做了多次展覽活動,以1986年9月底至10月的「廈門86新達達現代藝術展」最有影響。14人87件作品(林春提供了《被紅布裹著的人及礁石大海天穹》《我與導演海倫》《大海是正方形》《肖像》《經絡相觀》《顯露的形狀》等6件作品),在廈門市群藝館展出,還發布了《廈門達達——一種後現代?》宣言,最後以焚毀作品結束,這把火震驚了藝壇!
藝術界認為,「廈門達達」植入中國式的禪宗思想,將發端於歐陸的「達達派」首次變成中國面孔,成為中國當代藝術開啟時代精神的起點。
○做有思想的行為藝術家
1989年後,黃永砯去了法國,滯留他鄉。此後,他以「以東打西,以西打東」「非表達之表達」的藝術呈現,做了眾多有全球影響的作品,在國際藝術大舞臺上大紅大紫,被評價為「最富思想性的藝術家」。「廈門達達」其他成員則自行離散,在各自領域踐行著「生活即藝術」的理念。
林春在校園裡,一面教書育人,一面靜靜地審視著當代藝術的發展,除了教授具像藝術外,仍然堅持做著行為藝術作品。
林春說,行為藝術不是搞怪、搞醜,而是要有獨特的思想。近些年,他創作《下水棋》《奧丁回澳頭了嗎?》《誰洞見宇宙之弦——向霍金致敬》等行為藝術作品,含義相當豐富、深刻。
2016年4月16日,來自加拿大、法國、日本、泰國等10來個國家和地區的行為藝術家,齊聚廈門,參加「廈門時差·首屆廈門國際行為藝術節」展演,以紀念「廈門達達」30周年。林春作為「廈門達達」在廈主將,首秀獻上《詞與物》行為作品,演繹「達達」的由來,以木蛙「發聲」到活蛙放生,從而闡明「藝術來源於生活,又復歸於生活」,「否定之否定」周而復始的理念,為達達主義藝術做了一個行為衍示的精闢總結。
○為廈門創作多樣的風景線
「否定之否定」,是更高層次的肯定。作為雕塑家,林春不斷巔覆創作理念,一次次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在求新求變中拓展自我,重構著自我,形成了多樣的藝術風格。
這些年林春多次赴歐,對歐洲古典主義和現代主義藝術進行近距離觀察,吸收其精華,在古典具象寫實雕塑、抽象變形雕塑上都有了突破性的成就。從1990年起,他開始創作扁狀抽象人體雕塑。2010年創作《有頭翼的女子》,獲「美麗福建」省首屆雕塑展金獎。近些年,尺寸較大的《相戀呈盈》《俯臥成舟》《俯仰間的凝望》《回眸與閒適之臥》等雕塑,繼續以壓扁拉長平面化造型,表達出對生命的謳歌。
受歐洲古典具象的衝擊,他創作了《汪德耀》《陳嘉庚》《葉飛》《祈禱》《英子》《曾厝垵版ET》《笑聲》《革命的切》等寫實雕塑。其中作品《專注》參加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廈門中山路步行街上的《捏麵人》、廈門烈士陵園的《解放廈門戰役雕塑》、廈門市圖書館的《文化融合之牆》……林春創作的雕塑風格迥異,散落在廈門的各個角落,成為廈門的一道風景線。
○設計金磚峰會國宴擺桌
2017年9月,金磚五國峰會在廈門舉行,林春應邀參加「國宴擺桌設計」,設計方案幾易其稿,最終確定為大圓桌,中間5米直徑,擺放剛獲「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的鼓浪嶼雕塑、廈門鷺鳥造型和與會十國的國花。設計、趕工,每天工作到深夜,忙了半年,總算完成了這次「中國形象」展示,廣受好評。這件《彭浪盈花》設計,讓林春又一次拓寬了創作領域。
美國紐約華阜廣場的十二生肖雕塑,日本東京四獅雕塑,廈門文化藝術中心浮雕牆,廈門烈士陵園解放廈門組雕,海南母瑞山革命紀念園紅色娘子軍群雕,連城冠豸山、長汀客家文化民俗組雕……林春正把自己的藝術思想轉化成更多的藝術精品……
○願為三明創作新名片
打開林春的微信空間,有一組「尤溪老照片」,其中一張是一位年輕人正在為一位農村老者做塑像。林春說,那是參加高考前回老家尤溪管前東上村,用田土給大伯做的抽水煙塑像,當時鄉親們都說做得很像。照片是我二伯林年菁(尤溪縣老文藝工作者,已故)拍的。
一晃近四十年,當年玩田土的藝壇雛燕如今已成為響譽世界的雕塑家。
看著三明「起飛」城雕的照片,林春說,希望能像李維祀老師那樣有緣為故鄉三明創作新的城市名片。(本文圖片由林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