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作二首:
竹枝詞:國慶節與詩友遊靖港古鎮:
今天與北京某先生談詩;先生言;佘先生昔年寫國慶遊靖港古鎮的一組竹枝詞寫得好。全部白描,而言外之意,不堪回首。您認為如何。選兩首呈您賜教!
一:
昔年國慶重防修,
擁護中央批判劉。
今日名城人似蟻,
夾瓶水作滿街遊。
二:
野老從來無壯懷,
生涯啼笑在蒿萊。
遊人小憩應回首,
誰把甘棠夾道栽。
祈您賜教,學生佘漢武鞠躬。
作者簡介:佘漢武,擅長畫馬、畫蝦,平易近人,談吐詼諧。
附:
靖港原名蘆江,又名溈港,系溈水入湘江口。曾有「小漢口」之稱。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湘江下遊西岸,距離長沙城區約為30公裡,屬望城區所轄鄉鎮。靖港扼湘江逆上長沙之要衝,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朝《一統志》說:「在長沙縣西北五十裡,自寧鄉縣流至東北入湘。」地理上為洞庭湖流域南緣的大眾垸區;南部、西部和北部分別與本縣新康鄉、格塘鄉與喬口鎮相鄰,東面隔湘江與銅官鎮相望現靖港鎮為1995年長沙地區撤區並鄉時由原望城縣靖港區靖港鄉和靖港鎮併入而來。靖港是天然良港,地處溈水入湘江之三角洲地帶,昔為天然良港,水路暢通,帆影不絕,益陽、湘陰、寧鄉及望城糧食及土特產都在這裡集散轉運。曾為湖南四大米市之一,又是省內淮鹽主要經銷口岸之一,商賈雲集,市場活躍,為境內第一繁榮集鎮。在清朝末年至上世紀初期,靖港有糧棧米號20多家,還有一批工商作坊,遠近商賈雲集,生意買賣興隆。當時有一個民謠說到:船到靖江口,順風都不走。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有客輪停靠,在此設「洋棚子」接送旅客。往來於溈水、湘江的寧鄉「烏舡」船有3000多艘,平日停靠船隻達千艘左右。清末民初,有糧行50多家,糧棧、米號各20餘家,還有一批其他工商業。民國中期,與津市、洪江同為湖南省繁盛三鎮,有「小漢口」之稱。1933年,建置長沙縣直屬鎮。同年,設長沙縣靖港民眾教育館。1935年,設長沙縣衛生院靖港分院。1938年長沙大火後,投奔靖港經商者大增,工商業達500多戶。
靖港古鎮歷史的厚重源於她有著悠久的歷史。靖港已有上千年歷史。靖港的得名相傳是為紀念唐朝大將李靖。
李靖,字藥師,唐朝軍事家。他少時即研讀兵書,受大人賞識。後隨李世民徵戰、屢立戰功,官至兵部尚書。他才兼文武,長於料敵,用兵果斷。貞觀八年(634年),吐谷渾部擾唐,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受阻。此時,年已六十有三,且告老在家休養的李靖聞訊,即主動向太宗請命,率部進入吐谷渾。他以遠程奔襲戰,徹底擊敗吐谷渾。此戰以「李靖攻吐谷渾之戰」之名,被中外軍事辭典收錄。唐代開國之初,李靖曾奉唐高祖之命,領軍擊敗蕭銑平定江南,並鎮守長沙湘江一帶。他的兵營駐紮在溈水港口。李靖治軍有方,對部下又要求嚴格,因此李靖的軍隊紀律嚴明,很受老百姓愛戴。他離開長沙去漠北之後,人們一直很懷念他,於是就把他駐紮過的「溈港」改名為「靖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