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利用上海一處拆遷區域的斷壁殘垣創作塗鴉,中國藝術家施政和法國藝術家Seth引發了不少關注。很多人覺得他們的塗鴉構思精妙,與環境契合,但又感慨於這些「廢墟的花」開得過於短暫。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通過電話和郵件專訪了這兩位藝術家,請他們談談各自的塗鴉作品和創作理念。
藝術家施政:在創作時就知道保留的時間不會長塗鴉的兩位作者,中國人施政,他說不知道自己算是幹什麼的。他為媒體拍照、辦影展、畫展,塗鴉是他的第一次嘗試;法國人Seth,Julien Seth Malland,人稱「柒先生」,因為在法語中Seth同Sept(數字7)發音相同,他是個在世界各地的老街區都留下塗鴉作品的藝術家。相較於追捧者的感傷情懷與現實的安全考慮,塗鴉的兩位作者對於作品從大熱到消逝都很淡定。
施政將塗鴉和沙雕、冰雕等藝術形式相比較,「海浪一來,沙雕就會消逝;溫度一高,冰雕就會融化;塗鴉被抹去也一樣。在創作的時候我們就清楚保留的時間不會長。這就是一種隨時畫隨時就沒有的藝術。」
藝術家施政與Seth的塗鴉作品。施政說他和Seth的選擇是偶然的,人們後來強調的無聲諷刺、廢墟等等意思,和他們最初的創作初衷並沒有那麼緊密的聯繫,而過於強調這種組合性,也許對大家都是不利的。「可能老房子承載了童年回憶和過往美好記憶,人們才會有許多感觸。我們只是希望發現城市美的一部分,融入到創作中,藝術家通常是這樣的。」
不寒暄、不問候、不一起喝一杯,談到和Seth的這次合作,施政覺得語言不通的兩個人,純粹就用藝術對話。在他的眼中,Seth這位藝術家是個典型的法國人,黃色微卷的頭髮,眼神中有一些憂鬱。
「他畫的東西寫實、安靜、不張揚,我看一眼就知道怎樣去配合。他之前畫過一些了,我們在一起就畫了兩個半天,中午到那裡,畫到差不多下午四五點天暗了,約定第二次的時間,再來,就結束了。」
事實上,塗鴉對於城市來說並不陌生,城市的塗鴉風格也一直在演變。施政告訴澎湃新聞,從前舶來的那種誇張的字母風格已經不流行了,人們更喜歡與生活、環境契合的作品。
法國藝術家Seth:城市藝術本身就是轉瞬即逝的正從羅馬飛往巴黎的Seth,通過郵件接受了澎湃新聞的採訪,談及了他在上海的創作和自己對於塗鴉的一些理念:
藝術家施政與Seth的塗鴉作品。 澎湃新聞:你這次選擇的塗鴉地點是一處待拆遷的危房,這裡特別吸引你的地方是什麼?
Seth:當我發現像上海這樣一個新的地方,我會讓各種相遇指引我,一些人,一些際遇。我嘗試去接近給我靈感的一切。2014年11月的時候,我受邀參加上海MD畫廊在外灘18號策劃的塗鴉藝術群展,期間我來到了新天地後面的那片老街區,對我來說是一次巨大的發現和靈感源泉。這些交流和分享紮根於日常生活,這些發現引領我選擇作畫的地點。所以我會選擇在上海老城廂裡作畫。
澎湃新聞:施政說,你在「動工」前準備了很多底稿,有特別為這個地方構想過塗鴉的內容麼?
Seth:我總是帶著我的「黑色的筆記本」,那是我畫草圖以及正式畫前一些嘗試的畫冊。但是最終作品只會呈現在牆上,與環境在一起,尤其是和那些我畫作的贈予者——當地居民在一起。
澎湃新聞:你的塗鴉風格在簡單的同時又能引起很多人共鳴,你覺得你的個人風格是怎樣的?塗鴉對你來說,和其他藝術形式有什麼不同?
Seth:旅行和相遇讓我改變了很多。2003年的時候,我進行了一次環球旅行,去世界各地作畫。那次旅行中,在一個巴西的貧民區我有了靈感。我開始畫一些融入當地氛圍的作品,不僅是為人文景觀創作,同時也是為當地居民而作。我希望畫一些能夠讓所有人理解的作品,尤其是居住在那裡的居民們能感同身受的牆畫。所以,童年成了我最偏愛的主題之一。2008年,我又去巴西生活了一段時間,這對我的作品風格改變有很大的影響。在那裡我可以在路中間,在眾目睽睽之下作畫。
至於街頭藝術,這是一種時代的藝術。從作品的尺度來說,它們呈現於不同尋常的地點,街頭便給予它戲劇化的一面,非常好地融合到我們這個時代裡。
藝術家施政與Seth的塗鴉作品。 澎湃新聞:你的塗鴉引人關注,你怎麼看待後來人們賦予作品的多種解讀?
Seth:我的作品都在公共空間,所以是給所有人的,如果人們能在我的作品中找到他們自己歸屬感,那麼這就是我的創作初衷。這次民眾中掀起的熱潮證實了藝術是屬於大家的,是可以讀懂的,應該成為每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澎湃新聞:你曾輾轉很多城市,旅行給您的創作帶來怎樣的意義?
Seth:我喜歡旅行,喜歡人與人之間的相遇,去發現一些新的地方。所有的一切都給我的畫作充足的養分。畫畫對我來說,其實是一個與人們交流、分享的藉口。這種方式讓我的每次旅行都給我的藝術注入新的血液。我喜歡與當地的藝術家們合作,從中去發現當地的創作手法,然後去了解他們的傳統技法和風格。
澎湃新聞:你怎樣看待作品的「消失」 ?
Seth:城市藝術本身就是轉瞬即逝的。不管怎樣,它首先是與當地居民分享的,這次也一樣。幸好,我展出的架上藝術作品會存在地更持久。
澎湃新聞:你為何喜歡這種必然消亡而非永恆留存的藝術形式呢?
Seth:我也從事架上繪畫,也創作持久的作品,它們都是我牆畫作品的補充。這種方式能夠讓我進行新的創作實驗。所有在街頭創作的作品都會消失。轉瞬即逝的脆弱的美和詩意將在架上作品的藝術展中得以保留和延續。
(採訪內容由Seth的中國經紀人曹彬翻譯。)
藝術家施政與Seth的塗鴉作品。(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