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發現楊開慧家族族譜(圖)

2020-12-06 搜狐網
  本報杭州今晨訊 「我失驕楊君失柳」是毛澤東為懷念楊開慧而作的詩句。最近,記載著當年楊開慧嫁給湘潭毛澤東內容的《楊氏族譜》被杭州一「舊書世家」收藏。

  杭州知名舊書鑑賞家嚴寶善解放前後曾在杭州平海路開一舊書鋪,後併入新華書店古舊書店。他寫的《販書經眼錄》記錄了古籍鑑賞的心得。嚴近年與其孫子嚴晨老店重開,經營舊書籍字畫。據嚴晨說,年前從一湖南舊書商手中低價「撿漏」,收進一套《楊氏族譜》,其中記載著這個有關毛澤東的內容。

  此譜,用書白紙,民國24年木刻活字印刷,共41卷,封面右上角有「第二十八號」字樣。第34卷有楊氏的一個支系叫「安全房華明裔學衷素和支」的第17世「華生公行傳」(華生公,即楊開慧之父楊昌濟,字懷中,號華生)。傳中提到,楊昌濟早年留學日本歐美,供職於湘師範、北大,「以教育青年為天職」。他有「二女,長歿,次開慧,適(嫁)湘潭毛潤之(毛澤東)」。

  楊開慧1901年出生於長沙縣板倉,其父楊昌濟留學歸國後任教於湖南第一師範,毛澤東是他的學生,他對這個心懷遠大的高個青年印象很好。1918年楊應聘北大教授。9月間毛來到北京,求助於恩師楊昌濟,經介紹,毛到北大圖書館任了助理,開慧他鄉遇知己。據毛在陝北時對斯諾所述,正是在那時愛上了楊開慧。

  兩人1920年返回湖南後成婚。此後,楊開慧隨毛澤東去上海、廣州、武漢等地,一起生活和工作。曾同向警予一起去紗廠組織女工夜校,還幫助毛澤東找資料、抄寫文章。(沈哲人)


相關焦點

  • 家譜記載:毛澤東與楊開慧有第四個兒子(圖)
    楊開慧與岸英和岸青1990年,中國人民大學圖書古籍研究所館員宋平生等在編纂《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家譜目錄》時,意外地發現了一部珍貴的家譜資料根據這部族譜的記載,宋平生撰寫了《新發現的〈韶山毛氏族譜〉敘略及毛澤東家族史事考訂》一文,發表後受到國內外廣大讀者的關注。其中這樣寫道:關於毛澤東與楊開慧的後代,通常的說法是三個孩子,即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龍。岸英生於1922年10月24日1992年6月,廣西人民出版社和灕江出版社共同出版的《毛澤東大辭典》第1288頁,記載毛岸英生於1922年10月22日,有誤。
  • 山東曲阜發現「孔氏族譜圖」 孔子及兒孫同圖
    一張畫有孔子及其兒子、孫子畫像的清代孔氏族譜圖最近在山東省曲阜市被發現。把孔子及其兒子、孫子同時畫在一起的畫像,目前還是第一次發現。  原本由曲阜一孔氏家族分支的族長保存的這張孔氏族譜圖,用宣紙繪製而成,高153釐米,寬73釐米。孔子的畫像居整張圖畫上端的正中央,其兒子孔鯉和孫子孔伋的畫像分列其左右。
  • 山東省曲阜市近日發現清代「孔氏族譜圖」
    新華網濟南3月14日專電(記者王海鷹)一張畫有孔子及其兒子、孫子畫像的清代孔氏族譜圖最近在山東省曲阜市被發現。把孔子及其兒子、孫子同時畫在一起的畫像,目前還是第一次發現。  原本由曲阜一孔氏家族分支的族長保存的這張孔氏族譜圖,用宣紙繪製而成,高153釐米,寬73釐米。
  • 孔子故裡山東省曲阜市發現清代「孔氏族譜圖」
    孔子故裡山東省曲阜市發現清代「孔氏族譜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16日 04:35 來源:   中新社曲阜三月十五日電 (孔令紹 張明哲 王金平)一張畫有孔子及其兒子、孫子畫像的清代孔氏族譜圖,最近在孔子故裡山東省曲阜市被發現。
  • 一部記載王羲之家族譜系的《王氏族譜》(圖)
    20世紀90年代初,在兩當縣太陽鄉發現了一部《王氏族譜》,這部記載王羲之家族譜系的珍貴藏品,為兩當厚重絢麗的歷史文化長卷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部族譜在三兄弟家輾轉流徙  20世紀90年代初,在兩當縣北部的太陽鄉任灣村店村組驚現記載王羲之家族譜系的《王氏族譜》,這一重大發現迅速引起關注。
  • 【走近收藏】一部記載王羲之家族譜系的《王氏族譜》(圖)
    原標題:【走近收藏】一部記載王羲之家族譜系的《王氏族譜》20世紀90年代初,在兩當縣太陽鄉發現了一部《王氏族譜》,這部記載王羲之家族譜系的珍貴藏品,為兩當厚重絢麗的歷史文化長卷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部族譜在三兄弟家輾轉流徙  20世紀90年代初,在兩當縣北部的太陽鄉任灣村店村組驚現記載王羲之家族譜系的《王氏族譜》,這一重大發現迅速引起關注。
  • 族譜是一個姓氏,一個家族的生命史
    人們說到姓氏,會很容易想到家族,而從家族,又會很自然地想到族譜。族譜,歷來就是我國姓氏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國向來重視對自己過去歷史的回顧與反思,編撰有各種各樣的一家之史、一地之史和一國之史,其中的一家之史就是族譜。
  • 漢朝劉氏家族:一本破舊的族譜,究竟是哪個家族?
    人們對於家族觀念非常重視的儒家思想也在世間廣為流傳。然而如何治理天下的皇室成員們也是傳承了儒家思想。有些家族或許曾經很輝煌,後面由於某些原因沒落了,也一定會保存自己的族譜,因為族譜裡面可是記載了曾經許許多多家族輝煌的豐功偉績。以此來告誡後人永遠銘記祖先榮譽,勉勵後人一定要努力奮鬥讓家族更加繁榮昌盛!
  • 臺灣人的祖籍與姓氏分布、家族、錢塘望族 杭州洪氏家族文化史等pdf下載或紙質書快遞
    : K820.9 ( 歷史、地理->傳記->中國人物傳記->氏族譜系 )內容提要: 《家族》是《南方人物周刊》上「家族史」專欄歷年精品的結集,記錄錢鍾書、陳寅恪、梁漱溟、陳獨秀、蔣介石、馮玉祥、章太炎、魯迅、宋子文、邵逸夫十個近現代風雲人物的百年家族史。
  • [發現]全國慕容家族代表齊聚朝陽修族譜
    上月中旬,「全國慕容族譜編纂會議」在朝陽市舉行,來自國內十餘省市的60多名慕容家族代表參會,他們就家族中的歷史問題進行討論,重點問題是慕容姓氏的三個起源,哪個更可靠?慕容後人現居何處?慕容氏改姓為「慕」「容」「穆」等,有史料印證嗎?朝陽慕容村與慕容氏有何關聯?
  • 族譜製作 製作家族的輝煌族譜
    在線 族譜製作,關係圖製作,多層家族關係圖、族譜圖製作,讓您的家族永世被後人牢記。
  • 美國華人學者新發現楊開慧1921年發表的三篇短文
    毛澤東在《蝶戀花·答李淑一》中表達了對亡妻楊開慧的深情。  今年是楊開慧烈士誕辰114周年。近日,美國達特茅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高級統計分析員李忠澤致電本報,他意外發現美國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收藏著楊開慧1921年發表的三篇短文,揭開了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也指出有關楊開慧及其父楊昌濟的研究中幾個廣泛流傳的疑似謬誤。
  • 寧鄉縣發現創譜於520餘年前的《張氏族譜》
    長沙晚報訊(通訊員 吳文峰 記者 林俊) 日前,市文化局與寧鄉縣文管所對巷子口鎮巷市村清代古民居建築群——「蘭花屋場」進行考察,在屋場內一張姓村民家中發現一部創譜於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的《張氏族譜》,文物部門結合《宋史》、《長沙郡志》、《寧鄉縣誌
  • 高唐縣這個張氏家族,修完祠堂就修族譜
    該張氏家族在600年的傳承中,雖談不上達官顯貴,但人丁算起來也是比較多的。然而,在一修家譜中讓很多三十里舖張氏後裔未能得到記載,及時是為家族作譜序的克緗公也成為家族之謎。原因有二,第一種是「大宗百世不遷,小宗五世遷出」使得五服外的人沒能修入一譜之中。另一個原因是家族二修族譜未能成功刊印成冊,僅有手抄校稿留存至今,可惜較為破爛。
  • 【走近收藏】一部記載王羲之家族譜系的《王氏族譜》
    20世紀90年代初,在兩當縣太陽鄉發現了一部《王氏族譜》,這部記載王羲之家族譜系的珍貴藏品,為兩當厚重絢麗的歷史文化長卷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一部族譜在三兄弟家輾轉流徙20世紀90年代初,在兩當縣北部的太陽鄉任灣村店村組驚現記載王羲之家族譜系的《王氏族譜》,這一重大發現迅速引起關注。隨著《王氏族譜》被兩當縣人民政府收藏,關於這套族譜輾轉流徙的歷史逐漸被世人知曉。
  • 岱山發現18本「蕭山於氏族譜」
    18本「蕭山於氏族譜」,保存之全甚為少見,且記敘工整、規範,族譜中對先人生平及墳葬地都有較為詳盡的描述,對於現居住在岱山高亭大岙、石馬岙、閘口等地的諸多於氏後人追本溯源,考究史料提供有益借鑑,一些有待證實的歷史遺蹟在該族譜中都有據可循。這是近日岱山文物普查辦在該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的又一重要發現。
  • 浙江杭州建德廖氏族譜
    請分享到朋友圈讓更多的人了解廖氏家族
  • 柳州:民初罕見族譜現身 兩卷族譜畫像近600幅(圖)
    原標題:柳州:民初罕見族譜現身 兩卷族譜畫像近600幅(圖)   一族譜收藏家收到「寶貝」   民初罕見族譜 全是祖先畫像  廣西新聞網-南國今報記者 謝永輝 文/圖  柳州族譜收藏家鄭節餘最近得到了6本《延陵吳氏宗譜》(江西鄱陽縣),其中一卷全部是吳氏先祖畫像,加上另外一卷裡的畫像,數量多達近600幅。收藏族譜多年、見多識廣的鄭節餘表示「還是第一次見到」。1月25日,南國早報記者見到了這幾本被鄭節餘奉為「寶貝」的罕見族譜。
  • 新發現:元代學者楊桓的一篇佚文,在山東一郭姓家族族譜中被發現
    族譜與方志可以補充歷史在細節上的不足。今日,悅華就在山東巨野一郭姓家族的族譜中發現了一篇元代學者楊桓的佚文,自覺有比較重要的價值,有助於考察楊桓的生平,也有助於了解元代社會情況。01楊桓的生平楊桓(1234-1299),字武子,號辛泉,兗州人,是元代著名的文字學家、書法家,著有《六書統》《六書溯源》《書學正韻》等,曾參與地方志總志《大元一統志》的編修。
  • 臺灣男子代父湖南尋根 意外找到家族族譜
    臺灣男子代父湖南尋根 意外找到家族族譜 2014-08-26 09:44:53圖:臺灣《聯合報》劉德龍前往湖南尋親。圖為保存良好的族譜。圖: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8月26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家住臺南的劉德龍,其父親早年從大陸來臺,從未返鄉,多年前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