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源縣民族中學校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初創時期的蓽路藍縷,到今天的規模大、質量高,以挺拔的身姿逐步走向輝煌。2019年有一名學子考入北京大學,2020年高考再創佳績,本科硬上線127人,藝體雙上線38人,文理科600分以上11人,居鹽源縣第一。2020年中考取得驕人成績,最高分764分,名列全縣前10名有4人,全縣前100名有40人,全縣前200名有75人,中高考全部實現了「低進高出」的突破。
學校領導班子
四川省涼山州鹽源縣,曾是茶馬古道的起源地之一,西漢置縣,歷史上曾被稱為定笮縣,因產鹽而聞名,故此,這裡又叫潤鹽古都。
鹽源人傑地靈,俊才輩出,文化底蘊深厚,在這片土地上,茶馬古道的文明,承載了厚重的人文精神,讓鹽源變革奮起,自強不息。
校園一角
鹽源民族中學校位於鹽源縣城東郊,創建於1983年,創始之初,僅有五個教學班,學生218名。歷屆縣委縣政府對民族教育給予了高度的重視,歷代民中人篳路藍縷,苦寒磨礪,辛勤耕耘。昨天的鹽源縣民族中學飽經風雨,一路艱難前行,今天的鹽源縣民族中學佔地面積204畝,已有90個教學班,教職工305人,在校學生5222人。學校建築恢弘大氣,樓群布局整齊,校園綠樹成蔭,花香鳥語,琴韻書聲,健兒掠影,處處洋溢著濃鬱的校園文化氣息,成為莘莘學子勤奮苦讀,矢志成才的理想殿堂。學校先後獲得「四川省民族團結先進集體」「四川省體育傳統項目示範學校」「四川省衛生先進單位」「涼山州民族團結先進集體」「涼山州第二批寄宿制示範學校」「涼山州第二批藝術特色學校」等省、州、縣殊榮。
南充高中與校手拉手
多年來,鹽源縣民族中學80%以上的生源來自偏遠山區,少數民族學生比例佔85%,與普通中學相比,優質生源大量流失,學生文化底子薄,生源質量差,教學難度大,給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造成了潛在困難。
為讓學校走出優質生源流失,教學質量提高難度大的困境,學校緊緊圍繞「打造民族品牌學校」目標,堅持走「質量立校、特色興校、多元發展」的發展之路,積極改善辦學條件,著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結合學校自身實際,明確了「人文、人和、人本」的辦學理念,「打造民族品牌學校,做大做強民族教育,把學校辦成州內領先,省內知名的民族寄宿制高完中」的辦學目標,「質量立校,特色興校,多元發展」的發展戰略,以開放的姿態,與省內外知名學校和科研機構合作,積極推進教育教學的交流與合作。先後與成都七中、棠湖中學、南充高級中學、綿陽實驗中學、廣州市三水區實驗中學等知名中學結為友好學校,廣泛開展校際交流,博取眾長。學校還充分利用現代網絡資源,開辦成都七中網絡直播班、棠湖中學網絡直播班和成都四中石室祥雲網校錄播班,充分利用名校幫扶、國培、省培、州培和縣培資源,促進教師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引領教師成長。由於學校辦學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重視學生素質教育,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近年來,學校向高校輸送的生源質量高、後勁足,獲得了招生院校的好評。辦學聲譽好,吸引了大量學生慕名前來就讀。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的大批建設者,綜合素質好,社會適應能力強,在各條戰線上建功立業,對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發揮了積極作用。
州足球聯賽獲獎
近年來,鹽源縣民族中學立足於實際,不斷探索特色辦學,按照國家教育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精神和未來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堅持「多把尺子多個人才」的評價理念,提出了學生基本素質標準,確立了主次分明的人才培養目標。
在全面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的基礎上,鹽源縣民族中學提出了 「多元化辦學,多元化培養」的培養目標,讓學生養成好習慣,形成好品德,發揮藝體特長,傳承彝族母語文化,以「合格+特長」和「優秀+特長」的模式培養學生,大力實施多元化特色辦學模式:
——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學校把科技創新培養作為特色教育內容之一,編寫了學校科技創新教育校本教材,組建了「科技社」,開展科技創新活動。近3年來,學校共有289名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學科知識競賽,其中1人次獲國家級獎勵,56人次獲省級獎勵,121人次獲州級獎勵,111人次獲縣級獎勵。選送的2件科創作品獲四川省二等獎、 3件作品獲四川省三等獎、33件作品中獲涼山州一等獎3項、二等獎12項、三等獎18項;2名學生的專利獲授權。在涼山州第三十一屆、第三十三屆、第三十四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學校均被涼山州科協、涼山州教育局評為基層優秀組織獎。
——開辦藝體特長項目班。學校認真貫徹落實《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學校衛生工作條例》,按國家課程標準開設體育課、藝術課、健康教育課,堅持開展「兩操一活動」,大力開展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建立了少數民族樂器「月琴」傳承社團、舞蹈社、繪畫社、鋼琴協會、科技與發明協會、讀書社等社團並積極開展活動,開設了播音主持、表演、美術、音樂、「瀘沽湖之星」足球班等多個藝體特長項目班,學校藝體教育取得可喜成績。體育方面:學校已成功舉辦了13屆學生運動會,學生參加省、州、縣舉辦的各類體育比賽,共獲得金牌138枚、銀牌203枚,並為國家隊和四川省、甘肅省、雲南省省隊輸送了12名優秀運動員,獲得「四川省體育傳統項目示範學校」「國家田徑高原人才開發計劃涼山基地學校」等榮譽稱號。藝術方面:2018年鹽源縣第九屆中小學生藝術節中,學校編排的合唱被選送涼山州參賽,獲得州一等獎,選送省上參賽,獲第二名。近三年,鹽源縣民族中學藝體學生先後考入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圓了大學本科夢。
——開辦彝語一類模式教學班。鹽源縣民族中學針對學校彝族學生居多的現狀,2017年8月報經四川省教育廳批准,開辦了「彝語一類模式教學班」。目前已有10個教學班,其中初中7個,高中3個;學生537人,其中初中403人,高中134人。2020年首屆一模班58名學生參加高考,17人硬上本科線,本科預科上線38人,本科上線率達95%。一模中考取得驕人成績,全校235人參加中考,最高分706分,名列全州第六名;名列全州前10名有1人;全州前50名有11人;全州前100名有35人。彝語一類模式教學班的開辦,對實現 「一模強校」目標,實施民族地區教育精準扶貧,加快民族地區「脫貧奔康」步伐,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開辦普職融合班。為加快推進鹽源教育改革步伐,建立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融合銜接、互相貫通、多元立交的培養機制,搭建學生成才「立交橋」,鹽源縣民族中學嘗試性地與縣職業中學聯合開辦普職融合班,讓普通高中上本科線比較困難的學生充分發揮技能特長,圓本科夢。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與校合作
近年來,鹽源縣民族中學圍繞校園建設、德育教育、科研引領、師資優化、質量提升五方面,著眼未來,著力實施基礎提升、德育教育、科研強校、教師成才、質量興校五大工程,繪製出今後相當一段時間學校的發展藍圖:
校園建設:實施「基礎提升」工程,積極爭取校舍新建、教學設施設備優化、校園美化亮化,創建人文環境,浸潤師生心靈,把學校辦成師生樹德、樹智、樹才、樂學、樂教、圓夢的樂園。
德育教育:堅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把「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作為德育方向,充分整合社會、家庭、學校力量,開展傳承傳統文化、弘揚美德教育,強化品質教育、感恩教育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內化道德素養,形成良好的行為規範,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科研引領:堅持走科研強校之路,以新課程改革為動力,以教育教學研究為抓手,重點做好科研課題引導、申報、研究工作,提煉具有特色的科研成果,形成學校教育特色,促進學校、教師、學生協調發展。
師資優化:實施「教師成才」工程。在教師中大力開展教學研討、教育科研、技能大賽、學科專業考試等活動,加強專業引領,努力建設一支具有現代教育教學理念、愛崗敬業、勤於思考、勇於創新、師德高尚、業務精湛、教學特色鮮明的教師隊伍。
質量提升:實施「質量立校,特色興校,多元發展」工程。強化教學質量管理,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探索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實現「打造民族品牌學校,做大做強民族教育,把鹽源縣民族中學辦成州內領先、省內知名的民族寄宿制高完中」的目標。
通過實施「五大工程」,力爭3-5年把學校辦成「校園環境優美,文化氛圍濃厚,教師素質優秀,教學質量優良,學生品質高尚」的民族教育強校。這一規劃,必將推動學校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
「給我們一個孩子,還你們一個奇蹟,讓每一個學生成才」。這是鹽源縣民族中學領導和全體教師不變的追求,永恆的夢想。
藝術活動
綠茵場上
春風浩蕩花千樹,不待揚鞭自奮蹄。鹽源縣民族中學「質量立校,特色興校,多元發展」的特色辦學目標正在實現。而今,學校在校長胡聰元的帶領下,在全體教職員工的辛苦努力下,在莘莘學子的號角歌聲中,鹽源縣民族中學正意氣風發,滿載希望,邁向教育發展的新高地。
陳春海 文/圖
原標題:《【教育】春風浩蕩花千樹 不待揚鞭自奮蹄 ——四川省涼山州鹽源縣民族中學校教育發展紀實》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