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秋月圓之夜恰逢我們國家成立71周年的國慶佳節,雙節齊歡慶,喜迎中秋國慶。「每逢佳節倍思親」今年的中秋佳節,在這個象徵著團圓和美好的節日,以及祖國母親的生日的這一天,朋友們、你們打算如何度過這個美好的節日呢?當地又都有哪些特色習俗呢?歡迎大家來評論區進行討論分享。
下面小編就介紹一下自己所在的城市天津,這裡的人們都是如何歡度這個團圓美好的中秋佳節,燈火通明中秋夜,玉盤天空高高掛,夜晚的月亮給這座城市換上了靚麗銀裝。
各家各戶的人們都在院中擺下桌案,上面擺放著月光神的像,供品有石榴、西瓜、蘋果、月餅等物品,香燭黃表、千張元寶等物品也一應俱全。家中的女性按長幼之序依次對月進行叩拜,民俗之中就是「拜月」。拜月儀式結束後,焚燒完元寶黃表等物品,家人就一起吃著豐盛的團圓飯,飯後一起愉快的賞月暢談。
在這個神聖的儀式中,家中的男性卻是不可以參加的,因為傳說中月神是女性,掌管著人間婦女懷孕生子等諸事,月亮盈虧周期28天,和婦女月經周期相近。因此,已婚、未婚女子及婚後不孕的女子都會向月神祭拜祈禱,這些禱告內容都是女性們的私密話,男人們如果也在場的話會很不方便的。所以自古以來便留下了民俗禁忌「男不拜月」之說。
天津還有著「螃蟹爬月」的習俗,從市場上買回幾隻大肥蟹,暫養在盆中,中秋月圓之時,使用制錢(老錢)包裹著浸油紙捻,綁在螃蟹背上,點燃後就放到院裡,任其四處爬行,以卜來年財運走向。若是螃蟹向屋內爬行的話,則預示著來年財源廣進,如果向院外爬行則預示著來年無財。家裡的孩子們早就安排好了,一人一棵秫秸杆兒,有向外爬的,一律用秫秸擋住去路,讓它向屋裡爬。
院子裡人聲鼎沸,歡呼跳躍,地面上燈光閃閃,八方遊動。被逼著爬進屋裡的螃蟹,被人捉住,除去燈捻,丟入鍋內,片刻之間便端上了人們的餐桌,成為了「節日狂歡」中人們桌上主要佳餚。雖說是祈求財運,其實是烘託節日氣氛的一場遊戲。不過自打海河裡的螃蟹越來越少以後,這個歡快喜慶的習俗也和螃蟹一起慢慢消失了。
在花好月圓之夜猜燈謎也是天津中秋特色之一。燈謎最早的時候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這是一種富有譏諫、規誡、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時期。
天津中秋節烙月餅的習俗,天津人以往每家每戶都有月餅模子,家庭主婦們自製月餅叫做「家常烙」。天津有著悠久的民俗文化和飲食文化。天津的月餅品種也很多,其中不僅有津味系列,還有改良後的廣東風味月餅。幾十年前,在天津月餅主要有三類,分別是用模子做出的「提漿」、表皮酥脆的「白皮兒」和粘滿芝麻的「麻餅」,月餅餡有百果、五仁、豆沙和棗泥,天津最有名的月餅製作兩處地方,有「祥德齋」和「桂順齋」。
在製作的工藝上,全國也只有天津採用的是木雕工藝月餅模子,「文蘭齋」刻制的模子以質量好、圖案精美著稱。那個時候的月餅,即便放到除夕夜,月餅表皮都不會變幹變硬,被老百姓稱為「團圓餅」。老天津人家裡都有一個做月餅的模子,圖案上也是有講究,有「福祿壽喜」、「月圓中秋」等字樣,有的還印有梅、蘭、竹、菊或朱雀、白虎、青龍、玄武等圖案。在製作方法上,家裡都有一個「家常烙」,做法與做蒸餅相似,但用餅鐺烙制,這個習俗如今在靜海縣部分村莊依然存在。
八月中秋是吃螃蟹的好時節,螃蟹正好也是應節上市了,在中秋節這天,天津人全家團圓一起吃螃蟹,尤其是喜歡吃河蟹,也講究著吃膏脂肥美的長臍。
天津的中秋服飾民俗,主要是體現在童裝上,舊時天津娃娃要穿兔鞋,戴兔帽。所謂兔鞋就是將童鞋的鞋幫縫製成兔子的形狀,繡上紅色的兔子眼睛,縫綴兩隻長長的兔子耳朵。在夜晚賞月的時候,媽媽就要給嬰幼兒戴上豎起兩隻長耳朵的兔帽,寓意著驅邪祈福、健康長壽、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