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桃花月球
走走停停,又是一年。
時光轉身,春節來了。中國人愛過節日,林林總總,一年到頭,大小節日不斷,到了春天達到了巔峰,成就了最高儀式感。
集體歸家,普天同吃年夜飯,舉國看春晚,走親戚,逛廟會,拍全家福留影……
兒時的記憶,純真的期盼,古老的習俗……
日期越是臨近,年味越重,也越被喚起曾經的記憶,再一次被推進到人倫序齒的儀式中,進行一次人間親情的年度洗禮。
&34;一直是春節的核心。
親情眷顧是中國人深入骨髓的文化胎記。
它是每個人的根,是團圓,是歇息,也是目的地。因此,&34;承載了每個遊子千回萬轉的牽掛和思緒,&34;。
&34;也成為了每年春節最為重要的儀式。
在BBC拍攝的3集紀錄片《中國新年:全球最大盛典》裡,影片的開頭用這樣一句話,概述了中國人每年回家過年浪潮的巨大:
&34;
不管走的多遠,一到春節,那些在平日裡看起來,似乎無關緊要的思緒,在這一刻再也無法壓抑。
渴盼成就熱情,詩和遠方轉變成使命。
買車票,擠人群,拖家帶口,跋山涉水,不辭辛苦……心底裡只有一句話最鮮活:&34;。
&34;,成為了每一個中國年的必然。
一切的風塵僕僕,一切的離別,都抵不住餐桌上一頓年夜飯的溫情。
以美食的名義迎接團圓,找回歸屬感,是我們獨有的春節儀式感。
&34;
年年歲歲花相似,吃的也似乎很雷同。
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新年》中有這麼一段話:&34;
其實真的如此嗎?
一桌年夜飯,也許大同小異,但是每一年的人不同,餐桌上的交流也不一樣,發生的故事都極其新鮮。
猶記得,有一年我們家四世同堂的年夜飯吃到一半,鄰居家裡起火,大家救火回來面目全非的滑稽可笑。
而去年開飯了,堂弟的手機卻掉進了洗衣機,為了不耽誤使用,他驅車幾十裡去修,回來的時候已經半夜,大家給他二次重開席,只看不吃,不停打趣他:
&34;
年夜飯,吃的永遠不只是&34;,而是化不開的&34;。
去年都回來了,叫&34;;今年他還在值班,就吃的有點&34;;明年添了新成員,逗&34;取樂,吃出了&34;,平平安安的吃完飯,一年都&34;。
有情,有愛,年夜飯也歷久彌新。
吃罷年夜飯,家家戶戶,一邊包水餃,搓湯圓,忙裡偷閒看春晚是大戲。
&34;&34;
&34;,&34;&34;……&34;
春晚的記憶太多了,永遠有話題。
更奇在,看完春晚,大家還要吐槽春晚。
&34;,&34;&34;
老人們線下交流,年輕人在線留言,全民參與,全民觀看,全民吐槽。
這真的太忙碌,太熱鬧了!
大年初一,屬於拜年,屬於祭祀,屬於紅包,屬於全家福。
各奔東西的家族,在這一刻是最融和的。
中國人的骨子裡,對于姓氏、族親、血緣有著天性的識別。
全家福是一個家族相親相愛的儀式,是相聚,是回憶,也是帶往四方的相思和印記。
新年新衣,盛裝之下,都定格在這一刻。
其實年年合影,年年不同。
比如,那個在家裡已經大齡的姑娘,被一家人&34;著找不到對象,今年她還吵著自己也是兒童,是沒長大的孩子,要領伯父的紅包。
於是大哥和伯父被她搞得笑的不行,每人給了她一個,她還在朋友圈嘚瑟:&34;
哪裡想到,來年春天她就談了一場刻骨銘心的戀愛,節前就跟著愛人去了婆家,不再出現在今年的照片裡。
一張照片,一對比,居然成了一生。
生活就是這樣,一年有一年的氣象,一年有一年的全家福,這就是記錄。
人們用各種形式來歡度春節。
在這個儀式中,有物質的充裕、儀式的繁複,有對生活的窮講究,和不停折騰,更有親朋好友之間每到這一刻,去刻意維持情感的真誠和友善。
每年四處串親戚,訪朋友,吃吃喝喝,走走停停,逛逛廟會。
有禮物,有情感交融,處處閒適和歡樂。
街上到處是舞動的彩綢,載歌載舞遊行的人們一邊走一邊舞蹈,走一個地方,換一個花樣。姑姑那裡可以看燈,舅舅那裡是是獅子和秧歌,也許今晚這裡還有夜色下的晚會,廣場上的大媽們歡快的廣場舞。
有的親戚在農村,村上演出地方小戲,韻味極足,看完了中午回親戚家吃飯,都不耽誤。
鮮豔的色彩,喜慶的燈籠,喧天的鑼鼓,歡慶的人群。
中國人的人情味就這樣&34;了出來,中國人的年味就這樣&34;出來的,中國人的喜氣也這樣&34;出來的。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34;。
春節就是其中最具精神價值的部分,永遠不會過時。
這些年,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也參與到了中國人的春節中來,和我們一起漫談古今,感悟新時代的中國味道,和我們一起過大年。
每一個中國&34;的意義所在,都是從約定俗成裡走出來的,是我們歸宿感的承載儀式。
春節,將每個中國人拉回精神的原鄉浸潤,將我們心裡最原生的血緣力量喚醒,為我們披上一輩子的溫情軟甲,再讓我們重新起航。
有春節在,年味永恆,中國人對於生命,生活,精神的致敬也永恆。
因為,家中有企盼,心中有溫情,生活有氣象,人生有遠方,身後有歸途,我們才會有理想,也才會有期待。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