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儀式感」看中國「年」的精神內涵和春節的「人情味」

2020-09-10 桃花月球讀經典

春節,中國人最高的儀式感


文|桃花月球

走走停停,又是一年。

時光轉身,春節來了。中國人愛過節日,林林總總,一年到頭,大小節日不斷,到了春天達到了巔峰,成就了最高儀式感。

集體歸家,普天同吃年夜飯,舉國看春晚,走親戚,逛廟會,拍全家福留影……

兒時的記憶,純真的期盼,古老的習俗……

日期越是臨近,年味越重,也越被喚起曾經的記憶,再一次被推進到人倫序齒的儀式中,進行一次人間親情的年度洗禮。

01.夢想再遠,也要回家過年

&34;一直是春節的核心。

親情眷顧是中國人深入骨髓的文化胎記。

它是每個人的根,是團圓,是歇息,也是目的地。因此,&34;承載了每個遊子千回萬轉的牽掛和思緒,&34;。

&34;也成為了每年春節最為重要的儀式。

在BBC拍攝的3集紀錄片《中國新年:全球最大盛典》裡,影片的開頭用這樣一句話,概述了中國人每年回家過年浪潮的巨大:

&34;

不管走的多遠,一到春節,那些在平日裡看起來,似乎無關緊要的思緒,在這一刻再也無法壓抑。

渴盼成就熱情,詩和遠方轉變成使命。

買車票,擠人群,拖家帶口,跋山涉水,不辭辛苦……心底裡只有一句話最鮮活:&34;。

&34;,成為了每一個中國年的必然。

02.世界再大,大不過一桌年夜飯

一切的風塵僕僕,一切的離別,都抵不住餐桌上一頓年夜飯的溫情。

以美食的名義迎接團圓,找回歸屬感,是我們獨有的春節儀式感。

&34;

年年歲歲花相似,吃的也似乎很雷同。

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新年》中有這麼一段話:&34;

其實真的如此嗎?

一桌年夜飯,也許大同小異,但是每一年的人不同,餐桌上的交流也不一樣,發生的故事都極其新鮮。

猶記得,有一年我們家四世同堂的年夜飯吃到一半,鄰居家裡起火,大家救火回來面目全非的滑稽可笑。

而去年開飯了,堂弟的手機卻掉進了洗衣機,為了不耽誤使用,他驅車幾十裡去修,回來的時候已經半夜,大家給他二次重開席,只看不吃,不停打趣他:

&34;

年夜飯,吃的永遠不只是&34;,而是化不開的&34;。

去年都回來了,叫&34;;今年他還在值班,就吃的有點&34;;明年添了新成員,逗&34;取樂,吃出了&34;,平平安安的吃完飯,一年都&34;。

有情,有愛,年夜飯也歷久彌新。

03.一起看春晚

吃罷年夜飯,家家戶戶,一邊包水餃,搓湯圓,忙裡偷閒看春晚是大戲。

&34;&34;

&34;,&34;&34;……&34;

春晚的記憶太多了,永遠有話題。

更奇在,看完春晚,大家還要吐槽春晚。

&34;,&34;&34;

老人們線下交流,年輕人在線留言,全民參與,全民觀看,全民吐槽。

這真的太忙碌,太熱鬧了!

04.每年必拍的全家福

大年初一,屬於拜年,屬於祭祀,屬於紅包,屬於全家福。

各奔東西的家族,在這一刻是最融和的。

中國人的骨子裡,對于姓氏、族親、血緣有著天性的識別。

全家福是一個家族相親相愛的儀式,是相聚,是回憶,也是帶往四方的相思和印記。

新年新衣,盛裝之下,都定格在這一刻。

其實年年合影,年年不同。

比如,那個在家裡已經大齡的姑娘,被一家人&34;著找不到對象,今年她還吵著自己也是兒童,是沒長大的孩子,要領伯父的紅包。

於是大哥和伯父被她搞得笑的不行,每人給了她一個,她還在朋友圈嘚瑟:&34;

哪裡想到,來年春天她就談了一場刻骨銘心的戀愛,節前就跟著愛人去了婆家,不再出現在今年的照片裡。

一張照片,一對比,居然成了一生。

生活就是這樣,一年有一年的氣象,一年有一年的全家福,這就是記錄。

05.走親戚,逛廟會

人們用各種形式來歡度春節。


在這個儀式中,有物質的充裕、儀式的繁複,有對生活的窮講究,和不停折騰,更有親朋好友之間每到這一刻,去刻意維持情感的真誠和友善。

每年四處串親戚,訪朋友,吃吃喝喝,走走停停,逛逛廟會。

有禮物,有情感交融,處處閒適和歡樂。

街上到處是舞動的彩綢,載歌載舞遊行的人們一邊走一邊舞蹈,走一個地方,換一個花樣。姑姑那裡可以看燈,舅舅那裡是是獅子和秧歌,也許今晚這裡還有夜色下的晚會,廣場上的大媽們歡快的廣場舞。

有的親戚在農村,村上演出地方小戲,韻味極足,看完了中午回親戚家吃飯,都不耽誤。

鮮豔的色彩,喜慶的燈籠,喧天的鑼鼓,歡慶的人群。

中國人的人情味就這樣&34;了出來,中國人的年味就這樣&34;出來的,中國人的喜氣也這樣&34;出來的。

6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34;。

春節就是其中最具精神價值的部分,永遠不會過時。

這些年,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也參與到了中國人的春節中來,和我們一起漫談古今,感悟新時代的中國味道,和我們一起過大年。

每一個中國&34;的意義所在,都是從約定俗成裡走出來的,是我們歸宿感的承載儀式。

春節,將每個中國人拉回精神的原鄉浸潤,將我們心裡最原生的血緣力量喚醒,為我們披上一輩子的溫情軟甲,再讓我們重新起航。

有春節在,年味永恆,中國人對於生命,生活,精神的致敬也永恆。

因為,家中有企盼,心中有溫情,生活有氣象,人生有遠方,身後有歸途,我們才會有理想,也才會有期待。

共勉!

相關焦點

  • 春節文化的精神內涵
    在這個綿延不斷的鏈條中,過年的內容和方式不斷發生著變化,但過年的諸多精神內涵卻一直傳承至今。我在此將這精神內涵簡單歸納為:一顆感恩之心,一種團圓之樂,一個希望之夢。通過祭神祭祖,感恩天地護佑、祖先保佑,讓我們在「衣食住行用」上得到了收穫;通過親人團圓,讓我們盡享天倫之樂,盡情釋放在「仁義禮孝和」方面的心理需求;通過賀春慶典,讓我們於歡樂中憧憬在「福祿壽喜財」方面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 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需要凸顯儀式感
    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需要凸顯儀式感時間:2016-09-09 17:52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需要凸顯儀式感 近日,有兩條網上的消息讓我十分感觸。 一是某地有一個小孩在網上二度火了。
  • 春節禮儀:雍和宮的新年充滿儀式感
    很多人春節期間都要去雍和宮,春節期間的雍和宮不僅年味兒足,彰顯多民族的禮儀文化,更有著感恩、和合、祈福、教育的文化內涵。除塵垢 書吉語 貼春聯進入臘月二十三,雍和宮僧眾要進行一次殿堂內外以及僧舍、齋堂的除塵、清掃活動。大家手持撣子、掃帚、抹布擦拭清掃。
  • 盤點大年三十和初一的春節節慶儀式(上)
    春節,對中國人的意義已無需多言。這個重要的節日,離不開豐富獨特的節慶儀式,亦或者說,春節節慶儀式是對中國這個傳統節日文化最集中、最根本的體現。春節節慶儀式是春節文化精神內涵的物質載體,透過儀式的慶祝可以達到升華春節精神的效應。
  • 【網絡中國節】元宵節的儀式感承載著中國文化的律動
    過大年、鬧元宵,是屬於咱中國人的儀式感,這種儀式感承載著民族文化的使命、書寫著時代文化的符號、律動著現實文化的價值。  文化是積澱,儀式感就是文化的認同符號。北元宵南湯圓,飲食文化最能呈現區域文化和民俗色彩,吃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吃的過程以及那份吃的儀式感,這份儀式裡律動著屬於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透露著屬於中華民族的情感寄託。
  • 中國春節的文化內涵與世界意義 宣講家網評論
    春節是中國最盛大、最具民族標誌性意義的傳統節日,也是融匯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的節日。自西漢以來,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春節祭神、敬祖、祭灶、掃塵、守歲、祈年、賀春、拜年、爆竹、聯歡等習俗一代代傳承不息,延續至今。
  • 春節的儀式感,為什麼會輸給感恩節、聖誕節等洋節日呢?
    事實上,中國年的味道正在變淡,一些儀式感也在新一代年輕人中逐步消失;相比之下,一些洋節日,如聖誕節、感恩節以及更早的愚人節、萬聖節等等,都在中國很有市場,洋節日期間標誌性的儀式感也從西方歐美國家漸漸在全球範圍內流行開來,如自11月開始,全球人民就是開始學著感恩:西方人感恩的是一些小事,如家庭,健康的體魄,朋友相會,夫妻耐心等等;中國人則更喜歡感恩國家,感恩時代和地方管理者,有網友調侃說:感恩小事兒,
  • 春節儀式感飛入尋常百姓家
       年前大掃除已經不再是一種勞動,不再是一種生活,而是一種儀式,一種春節的儀式,而且不僅是家庭的春節儀式,也是社會的春節儀式,更是民族的春節儀式。,也集實用性、裝飾性和欣賞性於一體,讓家裡蓬蓽生輝。
  • 儀式感是否必不可缺
    儀式感百度詞典的意思是指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是人的精神情感和身體身心得到雙重體驗的愉悅瞬間。網絡快時代的衝擊,生活經濟壓力的增加,人們在行色匆匆中逐漸淡忘了生活中精緻的儀式感。那麼生活中儀式感是否必不可缺呢?
  • 2019年河南省「年畫重回春節」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和主題採風活動在...
    2019年河南省「年畫重回春節」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和主題採風活動在開封舉行  為了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論述,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推動落實《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重點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非遺處
  • 春節文化的精神內涵:團圓之樂與希望之夢
    「春節」的稱呼雖然才出現100年,但開年的這個佳節卻已延續了幾千年。這個節日,乃是西漢時期閬中人落下閎創製《太初曆》後才正式確認在正月初一;不過,據典籍記載,在更早的時候便有了過年的習俗。從古至今,過年的內容和方式不斷發生著變化,但過年的諸多精神內涵卻一直傳承至今。
  • 網絡祝年|過節的儀式感不可少
    除夕、春節臨近,年味日漸變濃。過年,就像一個大大的紐帶,把中華民族每個家庭和親人連接在一起。對於中國人來說,春節永遠是一年中最令人期盼的日子、最值得慶祝的節日。春節,不僅是人們辛苦勞作一年後的盛大狂歡,更意味著日常分散在五湖四海的家人的難得團聚。從這一角度而言,人們理應通過各種方式,把春節過好、讓記憶留下。
  • 春節將至,不要讓中華傳統文化的儀式感漸漸缺失
    中國傳統的節日,大家現在比較熟知的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傳統文化節日是一個國家經歷幾千年的文化沉澱和文化凝聚而形成的。與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信仰、自然文化內容、祭祀文化以及天象曆法相關。
  • 70年春節,中國人最高的儀式感
    每個年代的春節都有不同的過法每個春節都有不同的滋味快跟著新華日報的靈魂畫手一起來看看這七十年過年的儀式感有哪些變與不變~五十年代冬天裡的一把火熱鬧了整個年後來,賀歲片開始盛行也成了一種新年俗電視機前的小家變成了電影屏前的大家不變的是春節的熱鬧和歡樂很多人印象中
  • 讓孩子感受有儀式感的春節,才算得上是過年
    有儀式感的春節,才算得上是過年因為在以前,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會按照傳統的過年儀式,一步一步地進行。當時還是孩子的我們,從臘八開始就能夠體驗到過年的儀式感了,就比如喝臘八粥、做新衣服、吃麻糖、舉家掃房子、做豆腐、準備很多很多的肉肉、發麵蒸饃饃、貼對聯門神、放鞭炮、大年三十兒熬夜迎新年等等。
  • 春節特供·鄉俗|從行花街到逗利是:瀰漫儀式感的廣州春節
    他思考了一下,說出三個字——儀式感。老公小郭是地道的廣州青年,從小生活在廣府文化中,年復一年的春節繁冗習俗早就讓他失去了新鮮感。但在他心裡,過年的種種鄉俗又是必不可少的,至少在春節的這些天,他能感受到疏離了一年的鄉情。廣州荔灣區水上花市在北方嚴冬臘月草木蕭疏之時,嶺南卻是另一番景象。
  • 春節為什麼需要儀式感?劉嘉玲的一句話引人深思,今年你會怎麼過
    春節為什麼需要儀式感?劉嘉玲的一句話引人深思,今年你會怎麼過村上春樹曾說:沒有小確幸的人生,不過是乾巴巴的沙漠罷了。什麼是小確幸呢?就是那些生活中的幸福感,不是忙碌的生活所能帶來的,而是需要儀式感的生活。
  • 山東曲阜:喚醒人們傳統節日的「儀式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2日訊(記者王金虎 通訊員梅花 陳曙光)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孔府自古以來,傳承著規模最盛大的中華民族春節禮儀,是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中國家庭過年模式。
  • 民俗學家陳竟:激發生機活力 需要更多儀式感
    崔曉攝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生發於農耕社會,是幾千年沿襲的一種文明成果,體現著人與自然、人與物、人與人之間協調發展的關係。陳竟表示,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基本特徵和核心精神就是重倫理道德和禮俗,千百年來,無論怎麼給傳統節日文化注入新的內容,變異新的形式,其核心精神卻始終保留著,張揚著,那就是團圓、和諧、吉祥、如意。
  • 中國春節,為何漸漸失去了年味?是手機和網絡的錯嗎?
    我覺得大概有以下幾點:  其一,由於中國經濟的發展,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原來很多只有過年時才可以吃到的好東西,現在隨時隨地都可以吃到了,所以說,大家對於過年的期待感大幅度下降。隨著網絡和科技的進步,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短了,但是「心與心」的距離也越來越遠了,親情感也越來越少,很多人離家越來越遠,在春節時也趕不回來,就通過手機給家裡人發一個視頻電話,祝賀新年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