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大學很多,但蔡元培只有一個!

2020-12-11 百家號

處在碎片化時代,

每周和你一起深度思考一個問題!

這是明海每周深度思考一個問題的第65篇文章

(關注「驚喜家」,每周迭代一次認知)

問一個問題:大家對於目前的大學有什麼感受?

●很多學生不是真正的搞學問,只有一部分學生真正地努力去學了;學問學問,雖然有部分學生「學」了,但不會去「問」,缺乏質疑精神與思考問題的習慣。很多大學生其實本質就是混一張文憑!

●高校不是「學校治校」、「教授治校」,而是帶有很濃的行政化。很多學校還是應試化模式,流水線模式。

●對學生缺乏價值觀的塑造,教授上完課就走,輔導員一個學期不見一次,老師與學生溝通甚少。選修課很多人不聽,沒奮鬥目標。所以遊戲、看劇、談戀愛盛行,成為大學時間的主要部分,忘了上大學以及作為一名大學生的本質是幹嘛的。

......

其實,民國初期的北京大學與現在的大學有很多相似之處!

●當時的北大很多老師是官員兼職,「官府」性質,與現在的行政化有相似之處;

●民國初年,京城八大胡同流傳著「兩院一堂」的說法:光顧這附近的花街柳巷(妓院)的客戶,很多來自於「兩院一堂」。「兩院」是參議院、眾議院;「一堂」就是來自京師大學堂(北大)。這和現在很多大學生:女生把貞操視如糞;男生把談過多少戀愛開過多少房視為炫耀有相似之處;

●當時的北大學生盛行舉辦同鄉會,為了接近有權人士,看誰的官大就接近誰,好畢業登官發財。這和現在很多大學生功利性求學,混文憑有相似之處。

面對當時的北大如此腐朽、如此混亂不堪,換了好幾個校長也沒能把它改變好,那後面北大為什麼發展那麼好,還成為五四運動發源地呢?

這就不得不提一個人,可能大家都已經猜到我要講誰了,那就是「風流人物」——蔡元培!他以一人之力力挽狂瀾,而且對近代教育貢獻實屬之大。

那蔡元培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在民國為教育做了哪些貢獻,能把當時如此腐朽的北大發展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

01

蔡元培(1868——1940年)在他11歲時父親病逝,17歲考取秀才、22歲中舉人、25歲中進士,殿試策論成績為二甲三十四名(等於全國統考成績37名)。年輕的時候已經是一名才子了!

甲午戰爭後開始接觸西學,前後兩次去歐洲學習。成立光復會,後併入孫中山創辦的同盟會,一直從事教育與革命,是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這些經歷為他出任北大校長後大刀闊斧改革奠定了基礎。

蔡元培最傳奇的事跡應該是出任北大校長,對中國近代教育的貢獻非常之大。其實,他一直很重視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很有自己的見解。

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受孫中山之邀,蔡元培出任民國教育總長。他和次長範源濂有過一番有趣的爭論:

範源濂:「辦學要從小學辦起,如果小學都辦不好,如何辦好中學,中學都辦不利索,怎麼辦得好大學?」秘書聽了連連點頭。

蔡元培回覆:「沒有好的大學,中國的師資從哪裡來?沒有好的中學,小學的師資又從哪兒來?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如果松松垮垮,那麼這個國家是沒有未來的。」

大家聽了感覺是不是有點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至少從當時來看,我是支持蔡元培的策略。

當時國家處在混亂危難之中,急需一批有識之士解救中國,學習新理論、新觀念、新視野以更好影響更多人。而從高等教育下手是最有效的 ,是最快的。如果從小學開始,培養到什麼時候才出現人才?後面出現的新文化運動就是從北大發酵起來的,這對中國近代影響太重要了。像對毛澤東、魯迅、胡適等人影響深遠。

由於留學以及長期接觸新思想,所以到北大任校長的時候,提出了「兼容並包,思想自由」的辦學策略。具體是如何做到呢?

02

蔡元培是一個會用人,敢用人,具有創新思想的人,來到北大做校長足以看出來。

為了讓當時腐朽的北大扶起來,培養更多具有新思想的年輕人。蔡元培用人是不拘一格的。

●1917年,僅24歲的梁漱溟報考北大,因為分數不夠而未被錄取。只能心灰意冷在一些報刊發表一些文章。蔡元培看了他的文章《究元決疑論》,了解到這是第一次用到西方現代學說闡述佛教理論,而且看出水平不錯。

所以當梁漱溟正在失落的時候,意外地收到北大校長蔡元培的教授聘書。做不了北大的學生,而可以做北大的教授。蔡元培如此敢用人,如此不拘一格降人才,給北大輸入了很多新鮮的血液。

●蔡元培想聘《新青年》主筆的陳獨秀做北大文科學長,親自去勸說了幾次,對陳獨秀說「北大正需要'德先生'與'賽先生'坐鎮」。陳獨秀勉強答應嘗試三個月看看,但陳獨秀一沒學銜,二沒教書經驗,該怎麼辦呢?

蔡元培為了說服教育部,他竟然幫陳獨秀編造「東京大學」的假學歷,並稱其為安徽高等學校的校長(招胡適也用了這個方法)。從此,《新青年》從上海搬到北京,吸引了一大批新思想的知識分子。

●性學博士張競生編撰的《性史》,在今日很多人看來都難於接受,更不用說在當時民國。張競生在當時被視為「中國文妖」,人人避而遠之。沒想到蔡元培竟然邀請他到北大教哲學。有人跑去告狀,蔡元培硬氣懟了回去。

如果蔡元培不接受新學,不去留過學,沒有幹過革命,還真不會有這麼開明的選人、也很難鎮得住老一派的人們。因為不僅招聘很多新教授(胡適、魯迅、李大釗),還解僱很多不作為的老師,連外國人也不列外。

蔡元培主張的「兼容並包,思想自由」不僅是口號,還實實在在地這樣做了。

新派與舊派並存:胡適、錢玄同等倡導白話文,而劉師培、黃侃等人維護文言文。蔡元培同時讓他們來北大,各開各的課,他們經常一起pk。

在政治上:王寵惠信奉新民主主義;李石曾信奉無政府主義;辜鴻銘憧憬君主立憲。

兩人之間:辜鴻銘看不起胡適,覺得胡適治哲學史,既不懂德文,又不懂拉丁文(辜鴻銘懂很多國家語言),簡直誤人子弟;胡適看不起辜鴻銘還留著長辮子,穿著長袍,應該接受新東西。

就像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思想大碰撞。學生上午可能是陳獨秀給你講政治學、新思想;下午老頭辜鴻銘給你講儒學;晚上胡適給你說白話文如何好。簡直太熱鬧了。

蔡元培採用的「教授治校」,懂得用人、敢於用人,讓北大增添了很多新鮮的血液。

蔡元培不僅在用人方面厲害,在對教育的理解和實施更是表現他的智慧與魄力。

03

蔡元培對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進行尖銳的批評:「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使之僅僅為灌輸知識,練習技能之作用,而不是之以理想,則是機械之教育,非所以施於人類也。」

距離如今應該差不多有100年了,我們想想現在的大學還犯這樣的弊端麼?

開頭我們講了,現在的很多大學對於學生的價值觀塑造很差,對於人格培養是挺失敗的。無論是消費觀、上網道德、夢想追求都忽略了。很多教授不是「解惑也」,而是灌輸知識。

「機械之教育,非所以施於人也。」現在流水線般的教育,是真的適合人的教育麼?

我講過另外的一個「風流人物」魯迅曾經表達過相同的看法:「現在的所謂教育,世界上無論哪一國,其實都不過是製造許多適應環境的機器的方法罷了。要逆如其分,發展人的個性,這時候還未到來,也料不定將來究竟可有這樣的時候。」

英雄往往所見相同,過了應該差不多100年了,「這時候還未到來」!

上面是針對教育制度,針對學習培養方式。對於當時學生,蔡元培在任北大校長後發表的著名演講就很有洞察地提出來:

「平時則放蕩冶遊,考試則熟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唯掙分數之多寡;實驗既終,書籍束之高閣,毫無過問,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責,文憑到手,即可藉此活動於社會,豈非與求學初衷頭像背馳乎?光陰虛度,學問毫無,是自誤也。」

現在的很多大學生不正是這樣的寫照麼?平時遊戲、看劇、戀愛、遊玩,根本不去看書籍。考試就狂背一下就行了,敷衍三四年,為了拿到文憑,而忽視了能力,出到社會找不到工作。

蔡元培當時經營北大,其實難在樹立「學學府」本質,摒棄「官府」辦學。改變觀念,撬動到一些利益集團。

鮮明地指出大學的意義:大學不是販賣畢業的機關,也不是灌輸固定知識的機關,而是研究學理機關。

04

蔡元培不僅在用人,教育方面有才能,他的為人也是值得稱讚的。

1918年,蔡元培率先發起進得會:甲會員——不嫖不賭不娶妾;乙會員——除了前面三個外,加多不做官吏、不做議員;丙會員——除了前面五項,加多不吸菸、不飲酒、不食肉。

陳獨秀、胡適選擇了甲會員,蔡元培選擇了乙會員,終身踐行承諾。

蔡元培年輕時曾和愛國人士研究炸彈,為了炸慈禧。失敗後逃跑,和孫中山幹過革命。在北大多次為學生的「闖禍」擔保下來,因為不滿封建實施政策多次自我辭退。

我寫了那麼多「風流人物」,沒有一個是完人,蔡元培也一樣,在4·12清黨這個汙點是洗不白的。但對一個人的評價是否是功大於過,以欣賞的眼光看待「風流人物」,學習他們的可取部分。至少他對中國近代教育貢獻是值得肯定的,任有大量的理論值得我們去學習。

最後,用我喜歡蔡元培對教育看法的一句話作為結尾: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們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的人去應用他。

處在碎片化時代,

每周和你一起深度思考一個問題!

相關焦點

  • 蔡元培的「大學觀」
    大學負有培養人才、傳播知識、專研學術、教化社會等多種職能。作為「中國現代最大的教育家」 (馮友蘭語),蔡元培先生不僅有過一段執掌北京大學的辦學經歷,而且提出一套可稱之為「大學觀」的辦學理念,直到今天仍熠熠生輝,值得我們借鑑。  概括地講,蔡元培的「大學觀」由什麼是大學和如何辦大學兩大命題構成。什麼是大學?
  • 德國萊比錫大學舉辦蔡元培生平展
    新華網德國萊比錫11月26日電(報導員周谷風 記者鄭啟航)一百年前,蔡元培(1868-1940)懷著教育救國的滿腔抱負來到德國萊比錫大學求學。25日,這位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生平事跡展在他的母校萊比錫大學舉行。  萊比錫大學是德國第二古老的大學,今年恰逢600周年校慶。巧合的是,蔡元培1908年至1911年在萊比錫大學學習期間,也經歷了500周年的校慶。  「蔡元培——中國的洪堡」展由北京大學、萊比錫孔子學院等多家中德機構合辦,展期持續到2010年1月29日。
  • 蔡元培大學理念的現代意義
    杜威不是一個書齋學者,是一個對身臨其境的社會境遇特別關注的哲學家。他原本打算在中國講學一年,五四運動引起了他對中國社會問題的關注與興趣,遂向哥倫比亞大學校方請求延長他在中國講學的期限。他在中國前後總共待了兩年另兩個月,於1922年7月與另一位世界著名哲學家羅素一起離開了中國。
  • 作為倫理學家的蔡元培
    通常認為,蔡元培畢生的主要業績在教育,在革命,在涵育現代大學精神,在砥礪社會進步力量,而不在學術。不過,蔡元培作為世所公認的「知行合一」的楷模,其卓著功勳自然離不開其學術思想的支撐。在蔡元培的學術體系中,發揮基底作用的是他在倫理學與美學方面的建樹。而他的美育思想,又是因其對倫理問題的關注而創發。是故,蔡元培的倫理學家身份也就自是應當得到重視。
  • 蔡元培
    蔡元培(19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他早年參加反清朝帝制的鬥爭,民國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個法令《大學令》。1928年至1940年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貫徹對學術研究的主張。
  • 「蔡元培與上海」專題展開幕,回顧蔡元培的精神世界
    一份《蔡元培在上海行蹤》手繪地圖生動描繪了蔡元培在上海的15個重要生活、工作舊址五四青年節當天,為紀念教育家、思想家、民主革命家蔡元培先生誕辰150周年,「蔡元培與上海」——紀念蔡元培誕辰150周年專題展在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開幕,展期自5月4日至5月30日。
  • 蔡元培與但採爾的友誼
    蔡元培(1868—1940)學貫中西、友結四海,與杜威、羅素、愛因斯坦、居裡夫人、蕭伯納等世界名流都有交誼,而他交遊最長、情誼最深的一位外國學者名叫但採爾。但採爾(Teodos Wilherm Danzel,1886—1954),德國萊比錫大學博士,漢堡大學教授,民族學學者,著有《文字的起源》《文化與初民宗教》等。
  • 蔡元培的兩則佚文
    查閱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蔡元培全集》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998年版高平叔著《蔡元培年譜長編》,以及其他傳記資料等,均未輯錄或提及這兩則佚文。下面就兩則佚文略作釋讀。  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期間還曾兼任私立華北大學校長。
  • 大學雖已遍天下,世間再無蔡元培!
    這一天,國內幾乎所有大報,無論何黨何派,都發表了悼念蔡元培先生的輓聯、悼詞與評論,人們用的最多的兩個詞,一個是「楷模」,一個是「完人」。在漫長的二十世紀中國歷史上,如此備極哀榮,又如此受到衷心哀悼的,恐怕唯有蔡元培一人而已。
  • 蔡元培先生的北大往事
    然而,時光倒流回民國初年,當時的北大卻是一個「很多大學問家聽到都頭疼」的地方。 彼時的國立北京大學本質上是一所培養官員的學堂,官僚氣息濃厚,學風不端,教風散漫。 大部分學生「學而優則仕」,念書是為了混個文憑,然後當官; 許多老師「走後門」進來,為的是拿一份公家的薪水。
  • 話劇劇本《蔡元培》
    蔡元培同學們,我是蔡元培。我想首先問同學們一個問題,來大學當何為?外人常說我們學校之所以腐敗,說你們來校求學,皆有做官發財的思想。我想告訴諸位三事。一要抱定宗旨。入大學,為求學而來。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也。大學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則,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想升官發財者,莫入此門!請走別路!二要砥礪德行。
  • 苗懷明:尋找失落的大學精魂——讀蔡元培《大學教育》一書想到的
    蔡元培的《大學教育》一書系北京大學元培學院為紀念蔡元培誕辰和北京大學校慶特意選編出版的,由蔡元培的孫女蔡磊砢擔任主編,收錄蔡元培談論大學教育的相關文章及演說四十五篇。時光已經過去了一個世紀,再讀蔡元培的這些文章,仍然感到鮮活,充滿激情,那是一個漆黑但不缺少光明的時代,草創雖然不易,但有著一往無前的信心和勇氣,反觀當下一些高校烏煙瘴氣的現狀,感慨良多,很難做到心平氣和。蔡元培到底給北京大學乃至中國的高等教育留下了什麼遺產或者傳統?
  • 人物解析——蔡元培
    二、考點解析(一)人物簡介蔡元培,字鶴卿、仲申、民友、孑民,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委員兼檢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40年,先後任北大校長兼中法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被譽為「學界泰鬥,人世楷模」。(二)五育並舉1.軍國民主義教育主張對國民進行體育。
  • 蔡元培考點大梳理
    蔡元培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是教育學常考的一個考點,經常以客觀題的形式呈現。他以畢生精力奉獻於教育事業,為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繁榮奠定了基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今天我們就來全面地學習一下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及教育活動蔡元培是20世紀初中國資本主義教育制度的創者。他明確提出廢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的封建教育宗旨。
  • 齊白石書畫院-湯發周分享徐悲鴻領銜蔡元培家族舊藏書畫首度曝光
    中國嘉德有幸得同一藏家厚賜,一組蔡元培家族舊藏將於嘉德春拍隆重登場。其中,以徐悲鴻早年巨製《秋林三駿》領銜的15件佳作將於「大觀夜場」中亮相,餘者將以專題形式呈現於「近現代書畫」專場。蔡元培知悉此事後,遂對徐悲鴻說:「我給傅一函,你可照舊去見傅先生」。徐悲鴻持函再見傅增湘,傅增湘「恂恂然如常態不介意,惟表示不失信而已」,赴歐之事方才最終塵埃落定。有此伯樂長者,徐悲鴻自然傾心拜交。作於戊午重九,並將於春日嘉德「大觀夜場」中隆重登場的這件《秋林三駿》便是蔡、徐之交的絕佳例證。
  • 尋訪蔡元培在香港的足跡
    居民樓門口年邁的保安、書院裡的老教師、樓下小商店年輕的女店主,都不知道80年前,這裡曾住著在中國近代史上叱吒風雲的教育家蔡元培。  今年是被譽為「北大之父」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誕辰150周年,也是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為了追尋這位在20世紀初曾領導中國文化教育轉型的「學界泰鬥」在香港度過的最後時光,記者近日尋訪了蔡元培在香港的足跡。
  • 蔡元培,在德國留學的那些日子...
    蔡元培後來主張的「美育為學」、「德智體美」四育、「以美育代宗教」等,顯然萌發形成於德國遊學時期。 聽課之餘,蔡元培十分注重研究德國教育制度,翻譯了許多德國教育家的著作。他讀過著名哲學家、柏林大學博士包爾生名著《德國大學與大學學習》,該書的緒論部分比較了德國與英國、法國大學的特點,介紹了德國大學所推崇的教學與研究「融合為一」、注重純學術、教授治校等原則。
  • 蔡元培,在德國留學的那些日子……
    蔡元培後來主張的「美育為學」、「德智體美」四育、「以美育代宗教」等,顯然萌發形成於德國遊學時期。 聽課之餘,蔡元培十分注重研究德國教育制度,翻譯了許多德國教育家的著作。他讀過著名哲學家、柏林大學博士包爾生名著《德國大學與大學學習》,該書的緒論部分比較了德國與英國、法國大學的特點,介紹了德國大學所推崇的教學與研究「融合為一」、注重純學術、教授治校等原則。
  • 蔡元培與對聯
    蔡元培有良好的舊學功底,一生與對聯結下不解之緣。作為為數不多的幾位新思想啟蒙者之一,蔡元培不但積極推進新文化的教育和傳播,也不排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他曾積極倡導對聯教育,主張在大、中、小學開設對課教學,並對此提出過精闢的見解。他說:「對課與現在的造句法相近。大約由一字到四字。先生出上聯,學生想出下聯來。
  • 蔡元培_中公教師網
    一、考情分析作為教育學中人物之一—蔡元培,在教育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但是關於蔡元培先生的知識點卻又顯得十分繁瑣,因此希望大家在備考知識時能以單選和多選題作為主方向並且將碎片知識整合化,二、考點詳解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餘,漢族,浙江紹興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