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在碎片化時代,
每周和你一起深度思考一個問題!
這是明海每周深度思考一個問題的第65篇文章
(關注「驚喜家」,每周迭代一次認知)
問一個問題:大家對於目前的大學有什麼感受?
●很多學生不是真正的搞學問,只有一部分學生真正地努力去學了;學問學問,雖然有部分學生「學」了,但不會去「問」,缺乏質疑精神與思考問題的習慣。很多大學生其實本質就是混一張文憑!
●高校不是「學校治校」、「教授治校」,而是帶有很濃的行政化。很多學校還是應試化模式,流水線模式。
●對學生缺乏價值觀的塑造,教授上完課就走,輔導員一個學期不見一次,老師與學生溝通甚少。選修課很多人不聽,沒奮鬥目標。所以遊戲、看劇、談戀愛盛行,成為大學時間的主要部分,忘了上大學以及作為一名大學生的本質是幹嘛的。
......
其實,民國初期的北京大學與現在的大學有很多相似之處!
●當時的北大很多老師是官員兼職,「官府」性質,與現在的行政化有相似之處;
●民國初年,京城八大胡同流傳著「兩院一堂」的說法:光顧這附近的花街柳巷(妓院)的客戶,很多來自於「兩院一堂」。「兩院」是參議院、眾議院;「一堂」就是來自京師大學堂(北大)。這和現在很多大學生:女生把貞操視如糞;男生把談過多少戀愛開過多少房視為炫耀有相似之處;
●當時的北大學生盛行舉辦同鄉會,為了接近有權人士,看誰的官大就接近誰,好畢業登官發財。這和現在很多大學生功利性求學,混文憑有相似之處。
面對當時的北大如此腐朽、如此混亂不堪,換了好幾個校長也沒能把它改變好,那後面北大為什麼發展那麼好,還成為五四運動發源地呢?
這就不得不提一個人,可能大家都已經猜到我要講誰了,那就是「風流人物」——蔡元培!他以一人之力力挽狂瀾,而且對近代教育貢獻實屬之大。
那蔡元培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在民國為教育做了哪些貢獻,能把當時如此腐朽的北大發展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
01
蔡元培(1868——1940年)在他11歲時父親病逝,17歲考取秀才、22歲中舉人、25歲中進士,殿試策論成績為二甲三十四名(等於全國統考成績37名)。年輕的時候已經是一名才子了!
甲午戰爭後開始接觸西學,前後兩次去歐洲學習。成立光復會,後併入孫中山創辦的同盟會,一直從事教育與革命,是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這些經歷為他出任北大校長後大刀闊斧改革奠定了基礎。
蔡元培最傳奇的事跡應該是出任北大校長,對中國近代教育的貢獻非常之大。其實,他一直很重視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很有自己的見解。
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受孫中山之邀,蔡元培出任民國教育總長。他和次長範源濂有過一番有趣的爭論:
範源濂:「辦學要從小學辦起,如果小學都辦不好,如何辦好中學,中學都辦不利索,怎麼辦得好大學?」秘書聽了連連點頭。
蔡元培回覆:「沒有好的大學,中國的師資從哪裡來?沒有好的中學,小學的師資又從哪兒來?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如果松松垮垮,那麼這個國家是沒有未來的。」
大家聽了感覺是不是有點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至少從當時來看,我是支持蔡元培的策略。
當時國家處在混亂危難之中,急需一批有識之士解救中國,學習新理論、新觀念、新視野以更好影響更多人。而從高等教育下手是最有效的 ,是最快的。如果從小學開始,培養到什麼時候才出現人才?後面出現的新文化運動就是從北大發酵起來的,這對中國近代影響太重要了。像對毛澤東、魯迅、胡適等人影響深遠。
由於留學以及長期接觸新思想,所以到北大任校長的時候,提出了「兼容並包,思想自由」的辦學策略。具體是如何做到呢?
02
蔡元培是一個會用人,敢用人,具有創新思想的人,來到北大做校長足以看出來。
為了讓當時腐朽的北大扶起來,培養更多具有新思想的年輕人。蔡元培用人是不拘一格的。
●1917年,僅24歲的梁漱溟報考北大,因為分數不夠而未被錄取。只能心灰意冷在一些報刊發表一些文章。蔡元培看了他的文章《究元決疑論》,了解到這是第一次用到西方現代學說闡述佛教理論,而且看出水平不錯。
所以當梁漱溟正在失落的時候,意外地收到北大校長蔡元培的教授聘書。做不了北大的學生,而可以做北大的教授。蔡元培如此敢用人,如此不拘一格降人才,給北大輸入了很多新鮮的血液。
●蔡元培想聘《新青年》主筆的陳獨秀做北大文科學長,親自去勸說了幾次,對陳獨秀說「北大正需要'德先生'與'賽先生'坐鎮」。陳獨秀勉強答應嘗試三個月看看,但陳獨秀一沒學銜,二沒教書經驗,該怎麼辦呢?
蔡元培為了說服教育部,他竟然幫陳獨秀編造「東京大學」的假學歷,並稱其為安徽高等學校的校長(招胡適也用了這個方法)。從此,《新青年》從上海搬到北京,吸引了一大批新思想的知識分子。
●性學博士張競生編撰的《性史》,在今日很多人看來都難於接受,更不用說在當時民國。張競生在當時被視為「中國文妖」,人人避而遠之。沒想到蔡元培竟然邀請他到北大教哲學。有人跑去告狀,蔡元培硬氣懟了回去。
如果蔡元培不接受新學,不去留過學,沒有幹過革命,還真不會有這麼開明的選人、也很難鎮得住老一派的人們。因為不僅招聘很多新教授(胡適、魯迅、李大釗),還解僱很多不作為的老師,連外國人也不列外。
蔡元培主張的「兼容並包,思想自由」不僅是口號,還實實在在地這樣做了。
新派與舊派並存:胡適、錢玄同等倡導白話文,而劉師培、黃侃等人維護文言文。蔡元培同時讓他們來北大,各開各的課,他們經常一起pk。
在政治上:王寵惠信奉新民主主義;李石曾信奉無政府主義;辜鴻銘憧憬君主立憲。
兩人之間:辜鴻銘看不起胡適,覺得胡適治哲學史,既不懂德文,又不懂拉丁文(辜鴻銘懂很多國家語言),簡直誤人子弟;胡適看不起辜鴻銘還留著長辮子,穿著長袍,應該接受新東西。
就像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思想大碰撞。學生上午可能是陳獨秀給你講政治學、新思想;下午老頭辜鴻銘給你講儒學;晚上胡適給你說白話文如何好。簡直太熱鬧了。
蔡元培採用的「教授治校」,懂得用人、敢於用人,讓北大增添了很多新鮮的血液。
蔡元培不僅在用人方面厲害,在對教育的理解和實施更是表現他的智慧與魄力。
03
蔡元培對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進行尖銳的批評:「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使之僅僅為灌輸知識,練習技能之作用,而不是之以理想,則是機械之教育,非所以施於人類也。」
距離如今應該差不多有100年了,我們想想現在的大學還犯這樣的弊端麼?
開頭我們講了,現在的很多大學對於學生的價值觀塑造很差,對於人格培養是挺失敗的。無論是消費觀、上網道德、夢想追求都忽略了。很多教授不是「解惑也」,而是灌輸知識。
「機械之教育,非所以施於人也。」現在流水線般的教育,是真的適合人的教育麼?
我講過另外的一個「風流人物」魯迅曾經表達過相同的看法:「現在的所謂教育,世界上無論哪一國,其實都不過是製造許多適應環境的機器的方法罷了。要逆如其分,發展人的個性,這時候還未到來,也料不定將來究竟可有這樣的時候。」
英雄往往所見相同,過了應該差不多100年了,「這時候還未到來」!
上面是針對教育制度,針對學習培養方式。對於當時學生,蔡元培在任北大校長後發表的著名演講就很有洞察地提出來:
「平時則放蕩冶遊,考試則熟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唯掙分數之多寡;實驗既終,書籍束之高閣,毫無過問,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責,文憑到手,即可藉此活動於社會,豈非與求學初衷頭像背馳乎?光陰虛度,學問毫無,是自誤也。」
現在的很多大學生不正是這樣的寫照麼?平時遊戲、看劇、戀愛、遊玩,根本不去看書籍。考試就狂背一下就行了,敷衍三四年,為了拿到文憑,而忽視了能力,出到社會找不到工作。
蔡元培當時經營北大,其實難在樹立「學學府」本質,摒棄「官府」辦學。改變觀念,撬動到一些利益集團。
鮮明地指出大學的意義:大學不是販賣畢業的機關,也不是灌輸固定知識的機關,而是研究學理機關。
04
蔡元培不僅在用人,教育方面有才能,他的為人也是值得稱讚的。
1918年,蔡元培率先發起進得會:甲會員——不嫖不賭不娶妾;乙會員——除了前面三個外,加多不做官吏、不做議員;丙會員——除了前面五項,加多不吸菸、不飲酒、不食肉。
陳獨秀、胡適選擇了甲會員,蔡元培選擇了乙會員,終身踐行承諾。
蔡元培年輕時曾和愛國人士研究炸彈,為了炸慈禧。失敗後逃跑,和孫中山幹過革命。在北大多次為學生的「闖禍」擔保下來,因為不滿封建實施政策多次自我辭退。
我寫了那麼多「風流人物」,沒有一個是完人,蔡元培也一樣,在4·12清黨這個汙點是洗不白的。但對一個人的評價是否是功大於過,以欣賞的眼光看待「風流人物」,學習他們的可取部分。至少他對中國近代教育貢獻是值得肯定的,任有大量的理論值得我們去學習。
最後,用我喜歡蔡元培對教育看法的一句話作為結尾: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們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的人去應用他。
處在碎片化時代,
每周和你一起深度思考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