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先武:用可持續安全理念促進世界和平事業的發展

2020-12-11 光明思想理論網

  11日,由中國人權研究會和江蘇省委宣傳部主辦、中央黨校和南京大學承辦的「中國的和平權理念與實踐」理論研討會在南京大學舉行。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教授鄭先武發表了主旨演講,並接受了光明網記者的獨家專訪。

  「和平權是人權的第一要素,也是人類最基本的權利之一。」鄭先武認為,和平權主要包括反戰權與和平生存權。前者主要是人不參與任何戰爭或戰爭相關的大規模暴力活動的權利;後者是人在和平的環境中生存的權利。

  鄭先武表示,和平對國家未來發展至關重要,但看待和平問題不能拋開安全問題。和平的核心內容就是就消除戰爭化解暴力,而安全問題覆蓋的議題更加廣泛。

  對於中國安全觀的演進,鄭先武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安全觀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49年到1997年,那個時候國家的安全觀是一種傳統的國家安全觀,其聚焦點是國家安全,關注的是以主權政治為核心的安全。第二個階段是1997年到2014年,這個階段開始出現一種新安全觀,也叫做新的國家安全觀,並形成了「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規範,形成著名的「上合精神」。第三個階段是從2014年開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首次會議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這時才開始形成真正意義上綜合安全觀。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出以後逐漸開始在國際上產生影響,形成一些新的國內國際接軌規範,這個規範的框架就是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的亞洲安全觀。在鄭先武看來,亞洲安全觀的核心就是可持續安全的理念。

  「可持續安全理念闡述的就是生存與發展之間的緊密關係。」 鄭先武講到,從狹義來看,可持續安全的理念就是從經濟和安全兩個獨立的領域找到一個切合點,通過經濟的發展推動和平的發展。從廣義角度講,可持續安全理念就是習近平提出來的亞洲安全觀裡的四大內容,這些內容是中國走出西方霸權邏輯,走出一條與西方不同的和平之路的重要展示。鄭先武表示,可持續安全觀強調的是發展和安全並重,以實現持久安全。通過可持續安全的新理念提升了中國在和平權方面的國際話語權,從而促進世界和平事業的發展。

  鄭先武認為,總體國家安全觀突出強調非傳統領域的安全問題的解決,如資源安全、社會安全、政治安全、環境安全等問題。他指出,在社會安全領域,民族之間的不同觀念會導致其互不認同,從而可能引發的衝突,如果不及時化解,就會上升成為暴力和戰爭。在環境安全領域,如中東地區因環境惡化,資源貧乏而衝突戰爭頻發。人們採用暴力的形式爭奪資源,就會演化為戰爭。總體國家安全觀是站在化解戰爭,和平生存的出發點,追求一種和平的理念,通過商議等方式解決非傳統安全問題,從而促進國家與地區之間的和平共處。

  對於西方媒體渲染「中國霸權論」「中國威脅論」,鄭先武認為,近年來,中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西方社會認為這給中國周邊國家帶來更大的威脅和不安全感。但事實證明,近年來中國通過與其它國家建立的實實在在的合作,達成了多種多樣的合作成果,使得這種說法不攻自破。比如中國所提倡的「一帶一路」建設,通過打造「五通」與各國建立聯繫,實現與沿線國家在政策、設施、貿易、資金、人心等各方面的互聯互通,讓這些國家享受到共同發展的好處,得到不斷發展,從而增強了對中國的信任。這也使得中國在國際上舞臺上的實力和形象不斷提升,間接為中國發展帶來良好的外部環境,從而實現各國的共同發展。(光明網記者周明豔採訪整理)

[責任編輯:周明豔]

相關焦點

  • 【十九大·理論新視野】鄭先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普遍安全世界...
    本質上,這是一種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託的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亞洲安全觀是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上提出的。這一安全觀積極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創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區安全和合作新架構,努力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
  • 這個重要理念,事關全球和平與發展!
    「中國支持多邊主義的決心不會改變」「多邊主義是維護和平、促進發展的有效路徑」……近年來,習近平主席在多個國際場合強調多邊主義與多邊合作的重要性,深刻闡述多邊主義對當前全球發展和穩定的重大意義。儘管當前國際局勢風雲變幻,風險和挑戰日益增多,但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那麼,如何建設強大而有效的新型多邊主義理念?
  • 鄭先武:國際區域治理研究的探索者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特色周邊外交理論與實踐創新研究」等的子課題;同時擔任《世界經濟與政治》《當代亞太》《國際觀察》《太平洋學報》《南洋問題研究》《國際安全研究》等國際關係類重要期刊的匿名評審專家。  這些成績不僅是鄭先武20年來致力於探索與研究國際區域治理的最好見證,也標誌著國際關係學界和相關部門對其學術成果的認可。  出生於豫北知識家庭的鄭先武,從小受家庭薰陶,養成了獨立思考和用文字表達思想的好習慣。「父母在身邊時常講一些歷史和天文地理方面的故事聽,這使得我從小就對歷史有濃厚的興趣,閒暇時候喜歡在家裡安靜地看書」,回憶起少年時光,鄭先武內心滿是感恩和懷念。
  • 深刻認識和用好國際法 堅定捍衛國家利益 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深刻認識和用好國際法,對於捍衛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對於維護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繁榮、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一、國際法及其歷史經緯  國際法是指伴隨著近現代主權國家的形成所產生的一系列法律原則、規則和制度的總和。
  • ...專訪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鄭先武
    從貿易轉移到貿易創造毫無疑問,RCEP與所有現行的自貿協定一樣,在給成員國帶來巨大發展紅利、給世界釋放多邊主義利好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新的挑戰。鄭先武認為,評價一個自貿協定是否有利於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考量,一個是貿易轉移,另一個是貿易創造。
  • 推動國際抗疫合作 促進世界和平發展
    新華社北京11月13日電 國家主席習近平12日在第三屆巴黎和平論壇發表題為《共抗疫情,共促復甦,共謀和平》的視頻致辭,提出3點倡議:團結互助、共抗疫情;開放合作,共促復甦;秉持正義,維護和平。多國人士認為,習近平主席的3點倡議對當下各國實現和平、穩定與發展有著重要現實意義,有助於推動國際抗疫合作、促進經濟復甦、維護世界和平。
  • ...中國理念對統籌推進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持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
    人民網聯合國1月25日電(記者 殷淼)聯合國大會24日召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與持續和平的協調」高級別對話會,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劉結一大使出席並發言。劉結一表示,和平與發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願望,二者相輔相成。
  • 人民日報:可持續安全觀是照亮世界和平的一盞明燈
    2017年1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了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主張為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各方應該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從而使可持續安全觀成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是可持續安全觀的又一次發展。由此,可持續安全觀已成為中國向世界提出的系統、完整的有關國際安全的新理念,具有重要的國際指導意義。
  • 用合作共贏理念推動世界和平發展
    儒家文化是中國經濟發展「和平基因」的歷史原胚,中國傳統的「天下」觀念始終是中國經濟和平發展的底色。中國經濟的發展過程,也是中國和世界不斷系統化的過程。合作共贏將是未來社會的主要發展方向,也是國家與國家之間未來關係的基調。這既是中國傳統文化升華而得到的邏輯結論,也是中國經濟發展實踐經驗的總結。
  • 不斷把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推向前進
    ,加強同各國的友好往來,致力於同各國人民一道,不斷把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推向前進。當前,面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和世界各國同舟共濟的客觀要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本版今日刊登的理論對話和思想縱橫,對這一主題進行探討。
  • 堅持以發展促進人權事業進步
    原標題:堅持以發展促進人權事業進步 2017年6月22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通過了中國倡導的《發展對享有所有人權的貢獻》決議,首次將「發展促進人權」理念引入國際人權體系。這是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大理念被寫入聯合國決議之後,中國又一次對全球人權治理貢獻出了中國方案。 實現人民充分享有人權是人類社會的共同奮鬥目標。
  • 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擔當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經濟、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面對事關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著眼於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最終實現共同繁榮,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地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是中國對世界和平發展的理論和實踐貢獻。
  • 孫建國:引領世界永續和平、繁榮發展的偉大旗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鮮明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思想,強調必須堅持各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各國體量有大小、國力有強弱、發展有先後,都是國際社會平等一員,都有平等參與地區和國際事務的權利,涉及大家的事情要由各國共同商量來辦;必須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摒棄零和遊戲、你輸我贏的舊思維,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必須堅持實現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
  • 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上合力量」
    上合組織成立19年來,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始終迎難而上,努力化危為機,保持健康穩定發展勢頭。19年風雨兼程,從最初的「上海五國」到當前8個成員國、4個觀察員國,上合組織不僅成為當今世界幅員最廣、人口最多的綜合性區域組織,也已經發展成為歐亞地區和國際事務中重要的建設性力量。
  • 發展和平論 :「一帶一路」倡議對世界和平的含義
    2013年秋,習主席站在人類和平與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根據中國發展道路取得的成功經驗,向世界提出「一帶一路」建設的偉大倡議,作為承載時代使命的世紀工程,掀開了世界發展進程新的篇章。5年來,中國努力同參與國一道,本著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努力把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落到實處,並以此破解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困境。
  • 更加有力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與時俱進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有的放矢)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對世界經濟造成巨大衝擊,給國際關係帶來更多不確定性。國際社會深刻認識到,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有效推動國家間相互支持、團結合作,應對共同挑戰勢在必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不是推倒重來,也不是另起爐灶,而是與時俱進、創新完善,讓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更好反映國際格局的變化,更加有力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 中國和平發展為世界創造福祉
    從18日接受路透社採訪時強調「走和平發展道路符合中國根本利益,也符合地區國家和人民共同期待」,到19日踏上大不列顛的土地時指出中英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方面有著共同利益和莊嚴責任,再到在英國議會發表的講話,習近平主席牢牢把握時代主題,從中英兩國以及世界人民的利益出發,重申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也彰顯中國與世界一起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信心。
  • 習近平提出一個重要理念
    面對這些問題,習近平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大理念——宇宙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共有一個家園,各國人民應該攜手應對挑戰,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海洋是連結各國人民的重要紐帶。人類生存得益於海洋,人類聯通離不開海洋,人類發展必依靠海洋。可以說,海洋的和平安寧關乎世界各國安危和利益。  海洋對於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不斷把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推向前進(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
    ,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加強同各國的友好往來,致力於同各國人民一道,不斷把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推向前進。當前,面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和世界各國同舟共濟的客觀要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本版今日刊登的理論對話和思想縱橫,對這一主題進行探討。
  • 特稿:百年變局中推動和平與發展的中國力量
    習近平主席強調的「讓鑄劍為犁、永不再戰的理念深植人心,讓發展繁榮、公平正義的理念踐行人間」,道出世界人民的普遍心聲。建設全球夥伴關係,走出一條 「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堅持多邊主義,奉行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平等、互鑑、對話、包容的文明觀……面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中國用實際行動展示了負責任、重行動的大國形象,凝聚起「聯合國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