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由中國人權研究會和江蘇省委宣傳部主辦、中央黨校和南京大學承辦的「中國的和平權理念與實踐」理論研討會在南京大學舉行。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教授鄭先武發表了主旨演講,並接受了光明網記者的獨家專訪。
「和平權是人權的第一要素,也是人類最基本的權利之一。」鄭先武認為,和平權主要包括反戰權與和平生存權。前者主要是人不參與任何戰爭或戰爭相關的大規模暴力活動的權利;後者是人在和平的環境中生存的權利。
鄭先武表示,和平對國家未來發展至關重要,但看待和平問題不能拋開安全問題。和平的核心內容就是就消除戰爭化解暴力,而安全問題覆蓋的議題更加廣泛。
對於中國安全觀的演進,鄭先武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安全觀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49年到1997年,那個時候國家的安全觀是一種傳統的國家安全觀,其聚焦點是國家安全,關注的是以主權政治為核心的安全。第二個階段是1997年到2014年,這個階段開始出現一種新安全觀,也叫做新的國家安全觀,並形成了「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規範,形成著名的「上合精神」。第三個階段是從2014年開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首次會議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這時才開始形成真正意義上綜合安全觀。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出以後逐漸開始在國際上產生影響,形成一些新的國內國際接軌規範,這個規範的框架就是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的亞洲安全觀。在鄭先武看來,亞洲安全觀的核心就是可持續安全的理念。
「可持續安全理念闡述的就是生存與發展之間的緊密關係。」 鄭先武講到,從狹義來看,可持續安全的理念就是從經濟和安全兩個獨立的領域找到一個切合點,通過經濟的發展推動和平的發展。從廣義角度講,可持續安全理念就是習近平提出來的亞洲安全觀裡的四大內容,這些內容是中國走出西方霸權邏輯,走出一條與西方不同的和平之路的重要展示。鄭先武表示,可持續安全觀強調的是發展和安全並重,以實現持久安全。通過可持續安全的新理念提升了中國在和平權方面的國際話語權,從而促進世界和平事業的發展。
鄭先武認為,總體國家安全觀突出強調非傳統領域的安全問題的解決,如資源安全、社會安全、政治安全、環境安全等問題。他指出,在社會安全領域,民族之間的不同觀念會導致其互不認同,從而可能引發的衝突,如果不及時化解,就會上升成為暴力和戰爭。在環境安全領域,如中東地區因環境惡化,資源貧乏而衝突戰爭頻發。人們採用暴力的形式爭奪資源,就會演化為戰爭。總體國家安全觀是站在化解戰爭,和平生存的出發點,追求一種和平的理念,通過商議等方式解決非傳統安全問題,從而促進國家與地區之間的和平共處。
對於西方媒體渲染「中國霸權論」「中國威脅論」,鄭先武認為,近年來,中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西方社會認為這給中國周邊國家帶來更大的威脅和不安全感。但事實證明,近年來中國通過與其它國家建立的實實在在的合作,達成了多種多樣的合作成果,使得這種說法不攻自破。比如中國所提倡的「一帶一路」建設,通過打造「五通」與各國建立聯繫,實現與沿線國家在政策、設施、貿易、資金、人心等各方面的互聯互通,讓這些國家享受到共同發展的好處,得到不斷發展,從而增強了對中國的信任。這也使得中國在國際上舞臺上的實力和形象不斷提升,間接為中國發展帶來良好的外部環境,從而實現各國的共同發展。(光明網記者周明豔採訪整理)
[責任編輯:周明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