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隆興寺(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隆興寺五彩懸塑《海島觀音像》(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隆興寺內明神宗皇帝與生母慈聖皇太后御製的毗盧佛(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隆興寺內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立像(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原標題]中國「最美觀音」——探訪正定隆興寺「倒坐觀音」
它是正定隆興寺「全國之最」的六大文物之一,魯迅先生曾將其照片長期擺放在北京故居書案上;它坐落在被梁思成先生譽為「藝臻極品」的建築孤例摩尼殿裡,它的美直達人心、讓人震撼。
隆興寺「倒坐觀音」:中國「最美觀音」
「『滄州獅子定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民間傳說河北有四寶,其實我們正定一座隆興寺裡,就有六處文物堪稱國內之最,而一座摩尼殿就包含了兩處,分別是『中國古建築孤例』摩尼殿和有『中國最美觀音』之稱的倒坐觀音——『正定菩薩』雖然是一個泛指,但這尊宋代五彩懸塑倒坐觀音,即使在文物古蹟極為豐富的正定,也絕對堪稱瑰寶中的瑰寶。」目前,正定縣正在對隆興寺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寺進行修繕,再現宋代佛教建築群風韻。一提起隆興寺裡的五彩懸塑觀音,正定文物管理局副局長朱志輝滔滔不絕。
解讀年代之謎
「最美觀音」是宋代原塑,在後世修補殘損過程中被塗改不少
俗稱大佛寺的正定隆興寺,在河北可謂家喻戶曉。可說起它的歷史,也許很多人並不知道,隆興寺始建於隋,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宋代佛教寺院、北方最大皇家寺院。
這座名副其實的千年古剎初名龍藏寺,唐朝改為龍興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改為隆興寺後沿用至今。它之所以被民間稱為大佛寺,是因為寺內供有一尊千手千眼觀音銅鑄佛像,高21.3米、有42臂,為世界銅鑄立式佛像中最高大、最古老的觀音像。
「然而,在大佛寺,最為國內外遊客所津津樂道的,還有另外一尊菩薩造像,這就是摩尼殿的倒坐觀音像,民間稱其為『最美觀音』。」朱志輝說。
「倒坐觀音像高3.4米,頭戴花冠微右側,身稍前傾,上身除斜披絡腋外大部裸露,下身著鑲飾花邊的紅裙,左腿下垂,足踏朵蓮,面帶微笑,右腿自然斜壓於左腿之上,右手繞膝輕搭於左手腕部。」
摩尼殿內槽北側為通壁塑五彩懸山,長15.7米、高7.5米,以雕塑與繪畫相結合的壁塑藝術形式,將觀音顯靈說法的道場普陀洛伽山那壯觀熱烈的場景微縮於壁面。懸山正中,一尊泥塑五彩觀音踞坐,在山石、碧波、天神、羅漢的襯託下格外引人注目。原來,正是因其面北背南,與大殿坐向相背,才又被稱為「倒坐觀音」。
隆興寺摩尼殿中這尊「最美觀音」,是怎樣引發世人關注的呢?
事實上,說到正定,說到隆興寺,說到摩尼殿,我們就不能不提到一個人——古建學家梁思成。
1933年,時任中國營造學社法式組主任的梁思成,到正定調查古建築。初見摩尼殿,梁思成就對它的造型布局讚嘆不已,而對於其建築年代,正定縣誌中「竟無隻字提到」,他根據其建築形制,判斷「至少也是北宋原構」——1978年摩尼殿大修時發現的多處墨書題記,證實梁思成的推斷正確,摩尼殿建於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
後來,梁思成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中如此寫道:「這種的布局,我們平時除去北平故宮紫禁城角樓外,只在宋畫裡見過……在立體布局的觀點上,這摩尼殿重疊雄偉,可以算是藝臻極品。而在中國建築物裡也是別開生面,是世界古建的孤例。」
而梁思成在1933年返京後不久撰寫的《正定調查紀略》中就附有77張在正定拍攝的照片,其中包括一張倒坐觀音像——這正是學術界對倒坐觀音最早的關注。
可如此美妙的倒坐觀音究竟塑於何時呢?
「學界對此一直莫衷一是,首都師範大學歐陽啟名教授等人認為其塑於明代,而我們正定文保所認為其應是建造摩尼殿時所塑,是宋代原塑,只是在不斷修補殘損過程中,被後世塗改了不少。」
正定文保所工作人員杜平認為,因摩尼殿內現存一段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重塑背坐觀音聖像記》的碑文,很多人錯誤地認為其塑於明代,可能是由於只側重碑文標題而忽略了內容所致。
「從碑文上看,此次重修由明代真定善人楊朋發起,屬民間自發之舉,限於人力財力,『百餘人量舍己資妝嚴聖像三坐』,應是重修。」
杜平分析說,壁塑為唐代楊惠之始創,到宋代時為盛行。根據中國古代寺院布局,在大雄寶殿佛壇背後常塑一堂「海島觀音」。作為隆興寺供奉佛祖的重要建築,摩尼殿內佛壇面闊達三間,殿背面正中尚設一門供人出入,故映入人們視線的佛壇背壁當初亦會按照佛殿像設而進行布置。「梁思成曾指出『宋塑壁遺物以正定隆興寺為最』,而摩尼殿塑壁又是隆興寺殿閣中壁塑藝術的唯一遺存。」杜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