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下午,在瑞金醫院的階梯教室內,一場主題為「醫患溝通」的培訓正在進行。/晨報記者殷立勤
東方網11月14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昨天,瑞金醫院針對近期緊張的醫患關係,對住院醫師專門開設了一堂溝通技能培訓課。課堂上,培訓講師瑞金醫院普外科專家費健直指醫生應改掉「到外面等著去」、「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等口頭禪。
溝通比「習武」更重要
昨天下午4點,瑞金醫院的門診大樓已經慢慢歸於平靜,而一邊的科技樓內卻人氣爆棚。來自急診、外科等各個科室100多位住院醫師到場學習。每年,這裡都會對住院醫師進行一場溝通技巧培訓課,相比往年,住院醫師們今年更為期待。很多住院醫師還沒換下白大褂,還有一些做了幾年的高年資醫生也悄悄地來上培訓課。
「2006年深圳山廈醫院鋼盔事件以後,200多個醫生護士戴上鋼盔上班。」培訓課的開場,一張PPT首先吸引了在場醫生的眼光,在費健看來,「五六年前我還把這一舉動當笑話來看,現在覺得不是一個笑話,我也在想是不是要戴鋼盔上班,甚至穿防彈衣上班。」
「浙江溫嶺刺醫事件就在眼前,『醫而憂則武』現象接力上演。本月5日,上海華山醫院邀請警局教官向職工培訓面對暴力侵害如何自衛。同日,中山醫院也邀請世界跆拳道聯盟黑帶四段高手前來傳授防身絕招。」費健最近也和參加培訓的醫生進行過交流,在醫生們的心裡,醫生越來越成為高危職業,僅靠一兩次學個皮毛的防身培訓作用不大。
而在做了17年外科醫生的費健看來,扭曲式的醫患關係,讓醫生和病人都成為受害者。問題出在哪裡?國外,溝通與問診技巧十分受重視,全科醫生在本科與研究生學習階段,均需要在這方面進行系統的理論與實踐訓練,而我們這裡沒有系統的溝通培訓課程,「仔細分析溫嶺惡性事件發生前有一年的溝通時間,提高溝通技巧更為重要。」
先說「我很理解你」
培訓課上最精彩的是互動環節。「我家很遠,看一次病不容易,要開5盒藥為什麼只給開3盒?碰到這樣的問題你會怎麼回答?」
「我會告訴他這是醫院的規定。」戴眼鏡的男醫生如實回答。
「為什麼內科讓我先看強直性脊柱炎,而風溼科卻讓我看肺結核?」一位年輕女醫生聽到這個問題先是一愣,接著說,「這是病情需要。」
當費健拋出一個個在門診中經常碰到的問題時,現場被抽到的幾個住院醫師回答都被判溝通技巧不合格。
「病人對醫學專業不理解,我們不能開口就和病人『講道理』。」在費健看來,如果碰到這些問題首先應該說,「我也想給你配5盒藥」、「我也很想幫你解決病痛」。「我們要首先和病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不要讓病人感覺醫生站在對立面上。」
事實上,在看病過程中,醫生和病人思維方式不同。醫生看病時習慣性的思維是,儘快聽到病人病史和主訴;得到相關事實,作出判斷;確定醫囑;病人遵從醫囑。而病人看病的想法卻不同,確信醫生能幫助到自己;了解自己主要的健康問題;聽到自己疾病預後情況;知道自己的疾病如何治療,是否有所選擇。
「我曾經碰到一個病人和我吵架,原因就是拿藥後發現有一種藥只有2元。」費健也碰到過很多病人的誤解,誤解的原因多種多樣,「我開始還不理解,為什麼開了便宜點的藥病人也不開心,後來體會到了,要給病人多一些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