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光走到今天,三月三不過是月份牌上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日子,可是在久遠的古代,上巳之日卻是個極為重要的日子。古人以天幹地支記日,上巳這個節日被安排在每年三月的第一個巳日舉行,到了東漢、魏晉時期,則固定在了三月的第三天,所以又稱為三月三。

這個時節萬物欣欣向榮,人們春心蕩漾,在《詩經》《論語》的記載中,每逢此時人們會走出家門,流連光景、遊戲春色。還有著修禊這樣的民間習俗—人們集於水邊滌除祓禊,舉行具有濃厚巫術意味的祓除儀式,把一年的災禍邪祟與塵濁汙垢一起蕩滌乾淨。

《南齊書》中即有「三月三日,清明之節,將修事於水側,禱祀以祈豐年」的記載,明確指出了「祓禊」活動在陽春三月三日。而到了文人那裡,上巳遊樂、修禊則演變為充滿風情雅趣的「曲水流觴」。觴系古代盛酒器具,通常為木製,外形橢圓、淺腹、平底,兩側有半月形雙耳,有時也有餅形足或高足,器小而輕,可浮於水中;也有陶製,因其比木杯重,則需放在荷葉上,使其浮水而行。祈祀活動在美酒的催化下,變得詩情畫意起來,在詩詞、名篇中留下了數不盡的風流佳話。

正所謂:「上巳蘭亭修禊事,一年春色又楊花。」晉穆帝永和九年癸丑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其好友等四十餘名士,為修禊之事會於會稽山陰。山中清流曲折,於玲瓏處杯酒成席,舉行曲水流觴之筵。

這樣的文人雅集要求每人即興賦詩,不成者即被罰酒,席間所賦之詩因蘭亭修禊之事而起,詩集遂名《蘭亭詩集》。不過相較於詩集,飲宴之餘,王羲之揮毫所作的《蘭亭集序》更成為名滿天下、萬人追摹的「天下第一行書」。自此,曲水流觴便成為中國古代文人雅聚的經典範式。

東坡先生亦有「相將泛曲水,滿城爭出」之語來形容古時曲水流觴活動的盛況。雖然至清代曲水流觴這樣的雅事在民間日漸式微,卻得到了追求文人意趣的帝王推崇,在皇家園林或宮殿中的休憩之所建有流杯亭、流杯渠,寧壽宮花園中禊賞亭內「流杯渠」的靈感就源於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文人雅士曲水流觴的情景。

故宮博物院藏《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其中一軸描繪暮春三月雍正皇帝在園林中行樂的場景,畫面中樹木剛剛露出嫩綠色的新芽,遠處孩童於樹下嬉戲,雍正皇帝坐於畫面左側的屋內撫琴,近處溪水蜿蜒,水流潺潺,侍者將酒杯置於溪水之中,水邊文人聚集,三五成群,或倚靠,或舉杯,或沉吟,可能也是在追慕那份魏晉風流之姿吧。

文章節選自《紫禁城》2019年4月刊《三月節令行樂之曲水流觴 聊持一樽酒 共尋千裡春》,作者崔月姣。